禪茶一味:中國傳統「茶文化」與「禪宗文化」的融合之路

史海漫步 發佈 2020-02-14T13:28:31+00:00

後來,茶文化逐漸發展並與中國的禪宗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響,最終形成了「禪茶一味」的境界。、「禪茶一味」的形成原因禪文化是精神層面的文化形態,茶文化是生活層面的文化形態,這兩種看似完全不同的文化領域,卻能在歷史長河中,相互交融、碰撞,最終達到「禪茶一味」的境界,這其中的原因是多層次

本期導讀


茶,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飲品,已經成為了不可或缺的存在。閒於之時,約上三兩好友,品茶閒談,實在為人生一大樂趣。


在飲茶的同時,人們往往能都靜下心境,體會到世間的美好。後來,茶文化逐漸發展並與中國的禪宗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響,最終形成了「禪茶一味」的境界。

「禪」與「茶」本屬兩種文化形態,卻在歷史演變中相交融、相影響,最終禪茶同一味,這其中的奧妙值得我們去研究。


(一)、「禪茶一味」的起源發展

「禪茶一味」是禪茶文化的典型表現形式,同時也是禪茶文化的核心內容。

「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禪茶文化來源於巴蜀地區;演至唐代以陸羽《茶經》的問世為標誌形成了茶道精神的萌芽;趙州從諗禪師三稱「吃茶去」,將茶真正融入到參禪悟道的修行當中,對中國禪宗茶道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成為了「禪茶一味」開始的標誌;並於宋代臻於鼎盛,至明清衰微,20世紀90年代傳統文化復興熱潮的興起,茶文化再次回到人們的生活中,禪茶文化也逐漸受到越來越多各界人士的青睞。


(二)、「禪茶一味」的形成原因

禪文化是精神層面的文化形態,茶文化是生活層面的文化形態,這兩種看似完全不同的文化領域,卻能在歷史長河中,相互交融、碰撞,最終達到「禪茶一味」的境界,這其中的原因是多層次的。

第一,禪與茶的結合主要取決於茶的內在本質及它的審美情趣,意思是說「禪」、「茶」本意境相通;第二,由於茶飲的特殊功效(藥用等),為他能順利的進入禪寺提供了便利條件。

同時,「禪茶一味」現象與中國佛教的傳入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眾所周知,一種外來的文化要想在當地獲得生存與發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同當地的傳統文化相結合,當時的禪宗屬中國化最徹底的一種教派了,只有中國化的佛教禪宗出現之後,禪文化與中國茶文化的結合才有了萌芽。

佛教最早傳入我國,大致是在張騫出使西域的西漢年間,此時,正是佛教從印度傳入西域的階段。在漢朝和西域開始有交流後,大量的西域人開始進入中原,佛教於漢代進入中原地區。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佛經在漢譯上已趨於成熟,漢人的世界觀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佛教的般若之學的影響。如果說漢代的佛教是「方術味」,魏晉南北朝的佛教則是「玄學腔」,佛教的漢化僅僅停留在起步階段。茶事活動,早於佛教東漸二千多年前發現。

到魏晉時期已經有記載:


「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筆之」的煮茶、飲茶過程的記錄,並且已經學會了製作茶餅。


尤其是在南方廣為受到推廣,文人士大夫、道士都把飲茶作為一種表達志趣、陶冶性情的方式,並且出現了以茶為主題的文學作品。與此同時,世俗的「飲茶之習」也開始被佛門僧侶所注意。

《宋錄》中記載:曇濟道人於八公山,設茶茗等。

但佛門茶事就當時而言並不多見,可以說由於茶能破睡、能提神、能助禪修,佛徒嘗試著把茶飲引入佛門的時期,禪與茶並未取得自覺的對應狀態。

中唐後期,佛教漢化過程基本完成,禪僧也正是在這時期將茶飲引入佛門,借茶以領悟禪法,並對茶文化的普及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陸羽的《茶經》也孕育完工於此時期,也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禪茶一味」才有結合的可能,「禪」與「茶」才能意境相通。

在唐特定的這種文化氛圍下,寺院僧侶與茶關係更為密切,也許在佛僧、文人士大夫的心中,藉助茶能有助於乃他們步入禪境,從而參悟禪道,而禪境自然而然的也就成為了茶飲的最高境界,這便是「禪」、「茶」結緣聯姻的主要動因,也正是茶文化的精髓和禪宗最深刻的內蘊,自此,「禪」與「茶」有機結合起來了。

「禪茶一味」作為一個固定詞組與從諗禪師「吃茶去」的禪林典故有著內在的聯繫,這直接將飲茶引到了參禪悟道的層面由於禪宗所提倡「自性即佛性」是「禪茶一味」的「開悟」的境界。樓宇烈曾在禪茶文化論壇上發言道:「茶和禪聯繫的源頭是趙州禪師吃茶去的公案。」為此,筆者特意截取了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

趙州和尚看似答非所問,卻句句直指人心,在三稱「吃茶去」中卻暗含禪機,意在告訴大家,禪修並非生活之外的東西,而就是在生活之中,吃茶是生活,參禪也是一種生活,正可謂「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只要消除妄念,便可與本心相應。這同樣也是趙州禪的真締,是茶與禪的不解之緣!「吃茶去」本是一句日常用語,由於禪師將此賦予了禪意,因此而多了幾番不同的意義。


(三)、「茶禪一味」在佛教中的應用:禪門清修與坐禪飲茶

飲茶之風的盛行,與佛教有著密切的關係,僧侶禪修以茶飲作為輔助物品,在寺廟範圍內推廣了茶文化。寺院在種茶、制茶的農禪制度中,又對茶的品種、種植技術進行了多方面的創作。在禪門的日常生活中便體現了茶與禪的密不可分。

茶發乎神農氏時,本來是用於藥用,我國有關茶的專著和醫學典籍中均有對茶的保健養生功能進行詳細記錄。

據《茶經》記載: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若熱渴、凝悶、腦熱疼、目澀、四肢煩,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由於禪寺均選址在深山密林之地,僧侶遠離塵囂,與世隔絕,同時古代交通極度不發達,僧侶若有身體不適則無法及時就醫治病,因此就需要一種平時可以用來強身健體的藥物,茶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最佳選擇。可以說,禪僧們最開始認識茶的時候,是由於茶之功效,因此,這種世俗飲品便開始慢慢走進了佛門。

佛門茶事盛於中唐,最早的記錄是東晉敦煌人單道開「飲茶蘇」的典故,相傳他不畏嚴寒,可晝夜不眠。據此,就有眾多學者就以此史料作為佛僧飲茶破睡的例證,就認為此時飲茶是為了坐禪參悟之需,很顯然這是缺乏史料依據的。史書在記載單道開等僧侶飲茶時並未提到坐禪一事,更何況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市場上就已經有了賣茶水的商人、人們也已經學會了製作「餅茶」並熟悉了烹煮茶飲的方法,世俗茶事遠遠興盛於僧侶飲茶。那麼,僧人出於坐禪之需而開始飲茶究竟緣起何時?

禪宗早期的修行方法以坐禪為主,「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頓悟佛法的主要途徑。在靜坐靜慮的過程中要求修行者做到腰背挺直、不偏不倚,這就難免會產生產生疲勞睏倦之意。如何消除這樣的困境呢?茶因其能提神、能破睡又符合寺規「過午不食」使其成為最佳飲品。

由於唐代佛門茶事變得越來越興盛,因此坐禪飲茶便成為寺廟僧侶每日必做的事情,所以真正將「禪」與「飲茶」在形式上進一步融合應該是在唐代。

據《封氏聞見錄》記載:


「開元中,泰山靈岩有降魔師,興禪教,學禪務不寐...皆許其飲茶...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成風俗。」

降魔師是禪宗北派神秀的弟子,他提倡「漸修」的坐禪方法,通過延長睡眠時間、過午不食使眾僧漸悟佛法,日夜坐禪修行,茶飲便成為了剛入佛門的年輕僧侶的一味靈丹妙藥,茶飲便成為了其重要的輔助手段。

就這樣,茶與禪自然地走到了一起。首先,由於茶的藥用功能對於僧侶們具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成為了寺廟中的一種飲品;又因茶能夠輔助禪修、能祛睡除倦,因此成為了僧侶坐禪的最佳拍檔。

總之,飲茶之風至此不僅僅為僧侶所接受,在文人士大夫中也蔚然成風,以「吃茶去」為源頭,用一顆平常心去吃茶喝茶,為「禪茶一味」的形成提供了契機。茶本是世俗之物,它普普通通,平常自然,同時,禪修也體現了「世間無佛法,佛法即世間」的世俗精神。茶正好與此相應,自此,「禪茶一味」的結合便可豁然開朗。


(四)、「禪茶一味」的精神特性及其影響

「禪茶一味」是禪與茶兩種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相互接觸、融合而產生,禪家平時或拈花微笑,參悟佛門禪理;或飲茶凈心,洗滌世間塵垢,這其中既包含了茶文化所固有的清和明凈、純潔秀美的特性,又有禪宗文化本性自然、萬念俱滅的修行境界相和。

由於儒、釋、道三教與茶文化的發展關係密切,有人認為中國茶文化的思想精華是儒、釋、道三教的統一,這同樣也是一種中國茶道精神。「道」一般是指一個事物最本質的屬性,雖然人們對中國茶道精神的理解莫衷一是,但總體而言「茶道四諦」就是「和、清、寂、雅」。

「和」即中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於環境而言是和諧、和睦,為人處世而言是和藹、謙和;「清」即內心清凈、淡泊名利、無欲無求;「寂」即強調飲茶的環境寂靜,喝茶的人需專心靜慮,是一種修行境界的體現;「雅」則是茶所固有的屬性,是大雅的文化。

陳文華曾對茶文化定義道:「和是茶之魂,靜是茶之性,雅是茶之韻。」

總體而言,「禪茶一味」的精神特質就是「和、清、寂、雅」。

一、和

「和」的思想出自於《周易》,《周易》專論陰陽,其內涵就是中和,講究陰陽協調。茶道中的「和」,則是一種「和諧」、一種「和悅」,和諧主要是側重於外在形式,比如煮茶的器具,煮茶的方式;而和悅則是內在情感體現,人與人之間平等,沒有貴賤之分。

眾所周知,在封建社會通常等級森嚴,人與人之間階級觀念十分清晰,因此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受到了身份地位的限制。但在茶室飲茶的過程中,卻有諸多禮規,茶室氛圍講宄和諧,意在為人們提供一個平等交流與對話的場所。

二、清

茶道中所說的「清」一般有兩種含義:第一便是關於茶的活動中,場所,茶具的乾淨整齊。第二則是在飲茶的時候,人們仿佛徜徉在山水美好之間,通過親近自然使得飲茶之人的心靈得到洗滌,進而能夠保持六根清凈。

禪宗歷來強調「清」字,在衣食住行方面,他們不講究榮華富貴,在參悟禪理上他們選擇淡泊名利、保持清凈,認為人佛本無差別,只是人容易被世俗所蒙蔽雙眼,才無法參悟禪理、頓悟成佛。所以習禪之人必須永遠保持本心、消除雜念方能找回真實自我。因此,在飲茶悟道的時候,必須要選擇一個清凈空幽、自然靜謐的場所。這也是為什麼多數的禪寺都選擇建立在崇山峻岭、風景清幽的環境之中的原因了。

三、雅

「禪茶一味」之雅首先體現在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之雅。「琴棋書畫」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之一,同時也是文人士大夫修身養性的必修課。琴泛指音樂,自儒家起,音樂就與品行息息相關,學習音樂可以提升個人修養、培養審美品格,使自己生活得更加美好。

在儒家經典《樂記》中有記載道:「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

可見,音樂在文人士大夫的個人修養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次,就是茶事活動的環境之雅。唐代茶僧詩人皎然認為在鳥語花香的山水之中品茗是極佳的選擇,因此茶人們常常徜徉於靈山秀水之中,開展茶事活動。如《故人寄茶》一詩中的:「半夜邀僧至,孤吟對竹烹。碧流霞腳碎,香泛乳茶輕。」。敘述的就是在在竹林深處伴著皎潔的月光,潺潺水流之聲與知心茶友,同飲一杯的飲茶環境。

四、寂

「寂」即空寂、寂照、寂靜之「悟」的境界,在這種精神內涵下要求人們能有一顆平常心、坦蕩無私之心,同時這也是日本茶道精神的最本質的內核、茶人所追求的最高、最終境界。至此而言,茶已經超越文化層面,上升到了宗教的高度。禪茶也如此,當一杯清茶入口之時,內心便瞬間清凈下來,不執著於世間萬物,不迷惑於一念感知


(五)、寫在最後的話

因此,茶與禪宗的完美結合,是我國歷史長河中的一朵獨特的文化之花,同時也是中國茶文化的精髓。茶文化是我國本土文化,歷史悠久。禪文化由印度傳入華土,並形成了本土化的宗教——禪宗,流傳至今。禪是形而上的宗教,茶是形而下的事物。一個是一種哲學思維,一個是生活之物。兩種文化理應是兩條平行線,卻在漫長的歷史長河出碰撞出火花、結合,最終形成「禪茶一味」的文化形態。

同時,茶不僅僅只是走進了佛教僧侶、文人士大夫、世俗百姓的生活之中,還走出國門,傳入日韓、歐洲地區,催生了舉世著名的日本茶道,因此禪茶文化著實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塊瑰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