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和朱安,一生雖無愛情,但是彼此關心,也不失為另一種愛

歷史控 發佈 2020-02-14T13:38:16+00:00

到了家門口,只見舊房粉刷一新,處處張燈結彩,牆上還貼著大紅喜字。和當時大多數舊式女子一樣,她雖然裹著小腳,也不識字,卻擅長烹飪女紅,脾氣也十分和順。

文/徐永超

1906年夏,魯迅收到了"母病速歸"的電報,於是他心急火燎地從日本回到了紹興老家。到了家門口,只見舊房粉刷一新,處處張燈結彩,牆上還貼著大紅喜字。原來,這是母親要為他辦喜事。

母親為他娶的媳婦叫朱安。她也是紹興​人,大魯迅三歲。和當時大多數舊式女子一樣,她雖然裹著小腳,也不識字,卻擅長烹飪女紅,脾氣也十分和順。老太太見兩家門第相當,朱安的性格又是那麼聽話,就在沒有徵得兒子同意的情況下(當時的婚姻,幾乎都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結成)去朱家"請庚",訂下了兩家的親事。

​本來,兩家商定,在1901年冬季成親。但這時魯迅拿到了赴日留學的獎學金,婚事只有延期。在日本留學期間,魯迅多次提出,要朱安進學堂,放小腳。思想保守的朱家,沒有答應。

結婚那天,魯迅依著母親,身穿長袍馬褂,外罩套紗,腳著厚靴迎親。朱家雖然沒有答應放足,但為了討這位新潮青年的歡心,還是特意為新媳婦做了一雙大鞋,讓她穿著,坐著八抬大轎,熱熱鬧鬧地進了周家。不料,朱安在下轎時,鞋子先掉在了地上。



按照當地人的說法,這是不吉利的預兆。

魯迅曾對朋友說起朱安:"她是我母親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這是母親送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負有一種贍養的義務,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魯迅事母至孝,不願違背母親的意願,在如木偶般完成了全部結婚的儀式後,新婚燕爾的魯迅決然地搬出新房,與朱安過起了掛名夫妻。

後來,全家人遷居北京,他與朱安各居一室。平時,他們很少說話,只有在每月要零花錢的時候,兩人才略微多說幾句。一次,房東俞芳問朱安:"大師母,你不喜歡小孩嗎?你們怎麼不生個小孩?"朱安回答:"大先生連話都不願同我說,我怎麼能有小孩?"不過,她並不氣餒:"我想好好服侍他,一切都順著他,將來總會好的。"



對於朱安,魯迅無愛,卻有同情。他知道,性格軟弱的朱安一旦被"休",家人的歧視,輿論的譴責,完全會把她逼到絕境。他決定好好供養朱安,"做一世的犧牲"。對她的日常開支,他總是滿足;對妻弟朱銘,魯迅一向很好,不但經常寄錢給他,還為他兒子找過工作。朱安也一直想改善她和魯迅的關係,只是兩人差異太大,常常適得其反。母親問兒子:"朱安有什麼不好?"魯迅說:"和她談不來,和她談話沒味道。有時還要自作聰明。有一次,我告訴她,日本有一種東西很好吃,她說是的,是的,她也吃過。其實這種東西不但紹興沒有,就是全中國也沒有,她怎麼能吃到?這樣,談不下去了。"

這樁不幸的婚姻給他造成的痛苦是極深的。孫伏園回憶魯迅當時的狀態,就說"他雖然處在家庭中,過的卻完全是一個獨身者。"愛情是什麼?魯迅不知道。他只知道沒有愛的悲哀。



直到出現了許廣平。

得知魯迅和許廣平同居的消息,她對俞芳說:"我像一隻蝸牛,在牆底慢慢地往上爬,總盼望有一天能爬到頭。可我現在沒辦法了,我沒力氣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沒用。"決心"要服侍娘娘(魯迅母親)到老"。

除了服侍婆婆,朱安還對許廣平非常關心,經常說"許先生是好人。"海嬰出生後,朱安同樣很高興。

1936年,魯迅病逝,她在北京的家中設了靈堂,掛上畫像,擺上酒食,祭奠先生。魯迅死後,許廣平負責她的生活費。

1947年,朱安在北京去世。這個在人間無聲無息地活了六十九個年頭的不幸女人,又無聲無息地離開了人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