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鎮的雙面人生,被王振帶到坑裡,還要為他平反

老易說事 發佈 2020-02-13T15:21:05+00:00

熱播劇《大明風華》前段時間,隨著電視劇《大明風華》的持續熱播,朱祁鎮這個明朝皇帝成了人們的興趣熱點,因為圍繞著他而展開的歷史狗血劇情實在是太多了,諸如「王振專政」、「土木堡之變」、「北京保衛戰」、「英宗復辟」等。


前段時間,隨著電視劇《大明風華》的持續熱播,朱祁鎮這個明朝皇帝成了人們的興趣熱點,因為圍繞著他而展開的歷史狗血劇情實在是太多了,諸如「王振專政」、「土木堡之變」、「北京保衛戰」、「英宗復辟」等。不知道大家對於朱祁鎮是一個什麼樣的印象,就老易來說,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把他和余華小說《活著》的富貴聯繫起來了。「土木堡之變」前後的朱祁鎮就如「輸光家產」前後的富貴一樣,之前任性妄為、之後有心無力。

儘管朱祁鎮後來還是通過了「奪門之變」重登皇位,但是,那個時候的朱祁鎮再也不是之前的朱祁鎮了,因為他那個皇位已不是之前的皇位了。同一個人,不同時候坐在同一個位置,有時候註定是會產生不同的感觸的。這種感觸背後的形成原因正是我們去把握和解讀歷史的脈絡。

今天老易主要就想和大家來分享朱祁鎮兩種迥然各異的人生境遇背後的邏輯故事。

01、任性的人自有任性的資本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駕崩,太子朱祁鎮繼位登基,時年9歲(均以虛歲論),次年改元正統,是為明英宗。正是嚮往自由自在的年齡,正是追求新鮮好奇的時候,朱祁鎮或許在恣意追求充實快樂的感覺之餘,根本沒有想到自己冥冥之中成了名副其實的「幸運兒」,也是一個「悲催兒」

朱祁鎮的幸運不光體現他生在帝王家,也不光體現在無人與他爭奪皇位。還體現在他有一個好爺爺和一個好爸爸,兩代人傾力打造「仁宣之治」的政治成果全遺傳給了朱祁鎮。也體現在他有一個好奶奶,主少國疑之際,正是張太皇太后垂簾聽政,決斷躬行,把大明江山管理得井然有序。也還體現在他當時有一幫好臣子,輔政的三楊內閣(即楊士奇、楊榮、楊溥)都是以國為本、安分守己的人,所以當時的朝廷沒有出現明顯的爭權亂政的情況。

參考一句時下的調侃語句:「你負責賺錢養家,我負責貌美如花」,年少的朱祁鎮真的是太幸運了,只管盡情地任性生長,其他的所有問題都有人在默默地為他鋪路和墊底。

狂歡其實是一種孤獨。尤其在是那個心靈空虛的年齡,陪伴對於一個小孩來說,尤其的重要。王振,一個政治上的投機者、權力上的野心家,因緣際會地成為了那個「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受益者。

年少無知的朱祁鎮是沒有太強的是非觀,現實寬鬆得也不需要他有太強的是非觀。在朱祁鎮心目中,誰能讓他開心,誰就能得到他的寵信,而投其所好顯然就是教書匠出身的王振的拿手好菜。

正統八年,一直無憂無慮的朱祁鎮終於親政了,他的「大伴」王振自然也因此水漲船高了。嘗到了權力滋味的王振迅速地膨脹著自己的野心,但好在張太皇太后和三楊能鎮得住場子,王振也不敢太過於放肆。

隨著張太后和三楊相繼辭世王振就像脫韁的野馬一樣,無人能夠控制,以燎原之勢霸占了整個朝政,成為了那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而趨炎附勢是大多數人的本性,一見王振權傾朝野,很多毫無廉恥的官員開始用各種令人作嘔的方式去巴結、歸順王振,有人叫他「翁父」有人叫他乾爹。

而唯一可以制約王振的朱祁鎮卻一如既往地任性著,他覺得這一切都不是事王振才是自己的靈魂伴侶,只要王振開心,他祖宗朱元璋那塊上面書寫著「宦官不得參政」的鐵牌都可以成為廢物。

大明王朝終於在朱祁鎮的任性下,出現了第一個專政的宦官。這對大明王朝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災難性的。自此之後,「宦官」成了大明政權中最常見、也最有份量的一個符號,而且這樣的局面竟然無法扭轉、屢禁不止

02、任性的行為總會產生任性的代價

先引入一個話題:「窮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誰更渴望證明自己?」老易竊以為是富人家的孩子。因為富人家的孩子首先想證明自己的既得利益並不是因為他的出身好。其次,富人家的孩子更有證明自己的條件和基礎。「有錢任性,沒錢認命」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所以,一直任性到有點無聊的朱祁鎮,十分渴望有個機會能夠證明自己。機會終於在正統十四年如期而至了,蒙古瓦剌部也先太師率大軍進犯大明北部邊境。

本來就幻想能像朱棣那樣縱橫沙場的王振和亟待證明自己的明英宗兩人一拍即合,兩人匆匆忙忙集合20萬大軍(號稱50萬)就躊躇滿志地出發平亂去了。從接到戰報到整裝出發,朱祁鎮和王振這對「軍事天才」前後只用了不到5天時間。這種把「關乎國運的軍事行動視為兒戲」的行為得需要多少狂妄無知的任性來支撐呀?

事實證明,夜路走多了終會碰到鬼,任性時間長了終會付出代價可怕又可憐的是,無知的人往往同時又是膽小的。到了邊境之後,得知敵勢極強,王振和朱祁鎮便感覺到害怕起來了,也才想起「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的道理起來,於是,又倉皇地撤兵了

更可怕的是,即便是「逃跑」,王振也不忘「衣錦還鄉」的虛榮,攛掇著朱祁鎮繞路從他的老家回京,後面又擔心幾十萬的部隊會破壞他家鄉的莊稼,又勸朱祁鎮改道宣府回京。結果在宣府附近的土木堡被也先的先頭部隊迎頭趕上,慌亂之中,明軍大敗,20萬精銳損失殆盡,王振被激憤的將士錘殺,而任性的朱祁鎮則淪為了階下囚。史稱「土木堡之變」

任性了大半生的朱祁鎮終於一次性把自己資本梭哈了,瞬間變得一無所有,甚至淪為了歷史的笑柄和恥辱,這就是他任性的代價。

03、可憐的人總有可憐的原因

淪為了階下囚的朱祁鎮和輸光了家產的富貴一樣,人生開始進入了另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畫面。當然,表面上來看朱祁鎮還是比富貴要幸運得多,畢竟對他來說,最寶貴的皇位失而復得了。

只是再次得到的皇位也再不是原來那個皇位了,而他朱祁鎮也再做不回原來那個朱祁鎮了。從人性善良的角度來看,「土木堡事變」的朱祁鎮都是可憐的,但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我們先來看看朱祁鎮的幾大「可恨之處」:

1)、戰爭爆發的起因——在其位不謀其政

瓦剌原本是明朝的一個附屬藩國,對大明王朝是要行「朝貢之禮」的。

但是窮鄉僻壤的瓦剌能有什麼其他的好東西用來朝貢的呢?無非就是一些馬匹等「特產」還拿得出手,但是明朝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來而不往非禮也,每次明朝根據瓦剌朝貢的情況,也會根據情況對來朝貢的使者進行賞賜。這原本是一種正常的禮儀往來,按規矩來自然不會壞事。

但壞就壞在朱祁鎮過分地相信王振,從而在王振手裡壞了規矩。瓦剌在王振手裡經過反覆試探,發現這種禮儀往來居然是一條不可多得的生財之道:賄賂王振,謊報數目(禮數和人數),然後通過王振拿到更多的賞賜。而胃口漸大的王振最終讓瓦剌感覺到慾壑難填,於是王振徹底撕裂了雙方的「齷齪合作」,刻意擠壓了瓦剌的賞賜。這讓瓦剌感覺到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很大的傷害,於是狗急跳牆地發起了軍事侵犯。

表面上,瓦剌發起戰爭的原因就是「升米恩、斗米仇」的人性缺點所致,實際上這跟朱祁鎮在其位而不謀其政有很大關係。正是朱祁鎮對王政的放縱,讓局面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的結果。而朱祁鎮直到戰爭爆發時,依然的對戰爭起因不明就裡,不得不說朱祁鎮的甩手掌柜做得有點過分了。

2)、御駕親征——自信狂妄加上盲目衝動

朱祁鎮顯然不願意承認他在位時的政局穩定,主要是因為他爺爺和爸爸給他打下的基礎太好了,也不會承認這都是張太皇太后和三楊前期的保駕護航做得好。在他心裡,他是天命所歸的,他是無所不能的,他是可以呼風喚雨的。

有野心和慾望有時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這種野心和慾望還伴隨著輕狂和聽不進意見。王振是明白朱祁鎮的心理需求的,同時他也有同樣的心理需求。於是這兩人把滿朝文武的諫阻都當作了耳邊風,開始一味心思地憧憬著縱橫捭闔、所向披靡的美夢。

至於戰前調查和戰前準備這些最起碼的常識都被被他們的狂妄無知給掩埋了。朱祁鎮只相信自己、王振和唾手可得的名垂青史。

3)、草率撤軍——弱懦背後的無能

按照一般的邏輯,自己裝的叉總要想辦法自己裝完吧。但是這對朱祁鎮和王振這樣的人來說,根本失去了邏輯束縛力。兩人還沒有見到瓦剌大軍的影子,光是聽說人家人不少,就想著撒腿就跑。

一對志在建功立業的君臣就這樣望風而逃了。暴露給世人除了可笑之外,只能是深深的悲哀。志大才疏先不說,就連證明一下自己的勇氣都沒有,這樣的朱祁鎮已經是無能透頂了

4)、改變路線——得意忘形的胡鬧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朱祁鎮的撤軍路線是經過幾次臨時調整和更改的。拋開王振的個人因素不說,一個計劃戰略撤退的軍事行動,硬生生地朱祁鎮和王振玩成了遊行示威的鬧劇。

大抵是朱祁鎮覺得只要他不去前線攻打瓦剌,就不會有危險,所以就得意忘形起來了。這是多麼幼稚的想法呀?這是什麼樣的智商才能得出這麼荒唐的結論呢?只能說明朱祁鎮和王振壓根就是在胡鬧,從來沒有真正地正視過。

「土木堡之變」之後,王振是死得罪有應得,也是死得一了百了。但是被俘的朱祁鎮不得不默默地承受著他那些荒唐的任性行為所帶來的惡果。

04、無奈的結局必有無奈的邏輯

「土木堡之變」之後的朱祁鎮開始進入了被動期,開始了一連串的被動生活,這是他有心無力、無法改變的現實了,雖未可憐,亦為無奈。

被俘、被送回、被幽禁、被復辟、被平反、被殺人……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之前已經一口氣打光了自己的底牌,之後的生活陷入無窮無盡的被動,這一切都是他自找的。嚴格一點來說,在之後的每一次歷史大事件中,他都屬於被動的一方,被瓦剌遣返是如此,被囚禁於南宮也是如此,「奪門之變」中是如此,為王振平反也是如此,殺于謙更是如此……

由於篇幅問題,本文只分析「為王振平反」背後朱祁鎮的無奈邏輯其餘的就指望讀者朋友們觸類旁通了。

「土木堡之變」之後,大明朝野震動。王振早已承受了大明的怒火,身死他鄉。但王振的那些黨羽也逃不過秋後算帳的下場,錦衣衛都指揮使馬順被當朝打死,侄子王山凌遲處死,其他黨羽也被一一誅殺,王振家族「無分老少全部斬首」,並抄沒家產無數。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禍國殃民、為患朝綱,把朱祁鎮害得苦不堪言,把大明亂得尷尬無比的大太監,朱祁鎮復辟之後,居然會迫不及待地為他平反,難道朱祁鎮真的有這麼愚不可及和死不悔改嗎?

據載,朱祁鎮聽說了王振的家族慘遭滅門之時,怒不可遏,痛惜道:「(王)振為虜所殺,朕親見之。」此後,他還採納太監劉恆的建議,給王振賜祭並將他招魂下葬,供在智化寺祭祀,賜祠堂名為「精忠」。

我們暫且從這裡開始我們的反思吧:

1、平反的時機分析:

朱祁鎮為王振平反正是「奪門之變」後不久,這個時機是耐人尋味的。剛剛復辟的朱祁鎮有太多的事情等著他去處理,為何他會急著為一個已經死去多年的太監平反?

是因為朱祁鎮急欲重置他顧念舊情的人設?顯然,朱祁鎮的人設早已崩塌,至少他不顧一切殺掉于謙的時候,大多數人就不會把他當作什麼仁君來看待的。那麼,是因為朱祁鎮對王振「情難自禁」嗎?那麼幽居南宮的那七年有禁得那麼好?

而且,朱祁鎮說「王振為虜所殺」,明顯是說謊,因為王振是被明將擊殺的。我也相信朱祁鎮經歷了這麼多事不會反思以前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這與他之後逼反並平定石亨、曹吉祥的作風是不相符的。所以,朱祁鎮在平反的時機選擇上是另有隱情的。

2、平反的建議分析:

朱祁鎮為王振平反是採用了太監劉恆的建議,劉恆這個太監的身份顯得格外的刺眼,以來宦官是沒有參政權的,這種權力是誰給的呢?第二太監建議給太監平反是為了什麼呢?

王振的干政是因為有朱祁鎮的信任,難道朱祁鎮剛一復辟,又找到了自己的心腹太監了?王振已經把朱祁鎮帶到溝里去過,朱祁鎮就這麼快好了傷疤忘了痛?這些顯然都是不符合常理的。

3、平反的利害分析

朱祁鎮為王振平反除了感情上說得過去之外,在利害關係上也是說不過去的。首先,為王振這樣犯了實錘大錯的罪人翻案,對於朱祁鎮的政治形象是一種二次傷害。其次,為王振翻案就等於變相地承認了宦官參政的合法性,對朱祁鎮的皇權是一種權力侵犯。最後,翻案必定會牽涉過多的政治官員,不符合朱祁鎮維穩的政治需求。

而為王振平反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承認了宦官參政的合法性,也只有這樣,「奪門功臣」中的宦官曹吉祥才能順理成章地掌權。為王振平反,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曹吉祥及其背後的「奪門功臣」

根據以上的分析來反推的話,「奪門之變」實際上就是一場有預謀的「政變」,是一場瓜分權力的政治陰謀。而順著歷史的脈絡往下推的話,後來的歷史也印證了這一邏輯,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奪門功臣最後大權在握,結黨營私,石亨、曹吉祥因密謀造反被評定,徐有貞也被罷官流放。

所以,基本可以得出,「奪門之變」之後,初登帝位的朱祁鎮實際上是身不由己的,也是手無實權的,朱祁鎮為王振平反的政治邏輯就是逼不得已、委曲求全。

05、悲喜交加的人生感悟

明英宗朱祁鎮的人生可謂是一波三折,荒唐有之、任性有之、磨難有之、醒悟也有之,好在命運終究還是待他不薄,在受盡屈辱之後,還能讓他再度為帝,這相比《活著》裡面的富貴無疑是幸運得多。

但是,這依然不能掩飾他和富貴一樣,身上極具悲劇色彩。年少時的輕狂和放縱,讓他們在一夜之間一無所有,巨大的反差刺激著他們進行自我反思,當他們真正覺醒過來的時候,卻早已物是人非,有心無力了。

他們都在現實中迷失過自己,也在苦難中幡然覺醒。富貴最後選擇安安靜靜做一個普通人,朱祁鎮則在政治陰謀中繞了一個圈子,直到徹底破壞了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的陰謀後,他才有機會做回真正的自己,臨死之前交代朱見深為于謙平反,廢除了殉葬制,也算是他一種「微不足道」的彌補吧。

這樣的人生,說其可悲至極,並不為過。但也恰如我們大多數普通人,我們總會在不同的階段迷失自我,然後不撞南牆不回頭,直到頭破血流的那一天,我們卻發現,面對生活留給我們改過自新的機會和時間並不多了,我們內心會衍生一種蒼白無力的感覺。

但是懸崖勒馬終究是好過執迷不悟的。明英宗朱祁鎮的一生曲折有餘,光彩不足,原因主要還是在於他自身才具、膽識、性格上的不足,但其最後的回頭是岸也給了我們更多的感觸和思考。

我們大多數人的人生都是曲折和蒼白的,也是迷茫的,很多時候,我們甚至不知道我們應該努力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套用小時候母親送給我的一句話和大家共勉,也算是對朱祁鎮和富貴的一種感慨——「我不知道做好人是不是一定就有好報,但我還是希望你做一個好人,因為只有做一個好人,你才會發現許多你以前發現不了的美與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