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皇帝朱元璋的成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命運是個神奇的東西

子鈺說史 發佈 2020-02-12T17:42:33+00:00

朱元璋,一個從農民到天子的不平凡人物。但後來的歷史學者提出了一個子鈺認為更樂觀的觀點,認為太祖皇帝是一個流氓化了的農民。朱元璋的成功,再一次告訴了我們,命運真是個神奇的東西。

朱元璋的多重身份,聖賢、豪傑、盜賊?

朱元璋,一個從農民到天子的不平凡人物。這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可能不讓後人驚嘆,以至後人對其評判不斷。翻開浩瀚雲煙的歷史畫卷,在眾多對朱元璋的歷史評價中,子鈺認為唯有清代史學家趙翼對其評價較為全面:「蓋明祖一人,聖賢、豪傑、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者也。」

但後來的歷史學者提出了一個子鈺認為更樂觀的觀點,認為太祖皇帝是一個流氓化了的農民。「農民」為體,「流氓」為用。在朱元璋的血液里,就躺著鳳陽農村時的謹小慎微。

子鈺向來認為一個人的理想和格局,是通過眼下的境況給不斷放大的。沒有誰能在出生寒窯,衣不遮體的境遇下還能做到胸懷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古人對此等狀態最好的演示。

朱元璋對元廷的態度是什麼?

在朱元璋沒有走上武裝起義路線之前,其骨子裡一直都是個謹小慎微,克勤克儉的農家小子。三年的流浪乞討生涯讓昔日的農家小子開始蛻變成心狠老辣的人物。正式這幾年的社會人生鍛鍊,為日後那個與群雄角逐,笑傲江湖的洪武皇帝奠定了肥沃的生長土壤。

歷史上的朱元璋一直是以偉大農民領袖的身份示人的,把他當做推翻元朝蒙古統治的大英雄。殊不知,朱元璋能夠扛起反元的大旗完全是命運的逼迫。很多人認為,朱元璋早年全家都慘死,其中一半的原因是天災,但元朝腐朽的統治加速了這種滅亡。

按理來說原本清貧但也算幸福的家庭,就被這樣毀滅了。朱元璋應該無比痛恨當時的元朝統治者才對,然而實際上朱元璋不但不痛恨當時的朝廷,甚至曾經在多個場合表達了元廷的恩賜食物表示感激。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曾對臣下說:「元主中國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終其一生,朱元璋始終把元朝入主中國,享受漢人膏血視為「奉天承運」,「順天應人」,理所當然。

元朝蒙古人

白蓮教的歷史淵源

從朱元璋的這些話中,我們就可以找到朱元璋為何不是主動投身革命的原因了。在朱元璋離開鳳陽老家的幾年時間裡,整個元帝國已經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各路起義軍如雨後春筍,讓元朝統治者如坐針氈。而這個時候的朱元璋,從來沒有想著參加那一支起義軍去投身革命。

在當時眾多起義軍中,以白蓮教為主題的紅巾軍實力最大,分布範圍最廣,幾乎當時全國上下都有他們的足跡。作為闖蕩此時四海的朱元璋,不可能不清楚紅巾軍的存在。那時的朱元璋,最高的人生目標就是吃飽飯。為了生存,他可以不擇手段,但是「造反」一詞從未在朱元璋的心裡出現過。

在朱元璋闖蕩社會多年後,朱元璋家鄉的戰火得到暫時好轉。這時朱元璋又迫不及待的回到了鳳陽老家皇覺寺中,準備在哪裡繼續出家做個衣食不愁的安樂和尚,並在那裡還算安定的繼續生活了三年。然而好景不長,快樂安定的日子總是短暫的,正所謂「城門失火,殃及魚池。」隨著元朝的頹敗,戰火再一次席捲了朱元璋所在的皇覺寺。

皇覺寺遺址

朱元璋與白蓮教的關係

在前面我們提到了朱元璋當年迫於生計,不得已半路出家當了和尚。在這裡我們就要提到朱元璋出家為和尚對他的人生影響到底有多大。提起元末眾多起義軍中,力量最為龐大的要屬韓山童所領導的紅巾軍。而紅巾軍的組成成員大多都是白蓮教教徒,而白蓮教準確的可以說是傳統佛教的一個變異體。

我們知道天下事物,要想得到足夠大範圍的傳播,簡單可複製是它恆古不變的道理。說到佛教他在漢朝的時候就傳入我國了,但是真正將其發揚光大的要數唐朝時的三臧和尚的傳道授業。雖然三臧帶回來的佛教文化石最為正宗和權威的,但是它的書經內容浩如煙海,邏輯枕密,一時間很難讓人弄懂它。出於這種原因,正宗的佛教一直在民間得不到大的發展。反而它的變異體,因為更加的通俗易懂和深入人心,很快就積累了一眾信徒,而白蓮教就是多種教派中的佼佼者。

尤其是在南宋以後,「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底層信眾完全被它壟斷。

白蓮教憑藉著眾多的信徒,再加上嚴格有序的等級制度,很快形成了強有力的社團組織。他們之間的關係不在是封建社會制度的上下級關係,更多的是師傅與徒弟的關係。這種關係往往比權力的壓迫更加具有凝聚力,他們的團結一致使得他們逐漸威脅朝廷的隱患。噹噹朝統治者仁義不施,民心渙散的時候,就是他們趁勢而為揭竿而起的時候。

動亂的元朝,各路起義軍如雨後春筍

元朝,作為馬背上的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不可否認蒙古族人作戰確實勇猛,不然也不能建立橫跨歐亞大陸的龐大帝國。然版圖的龐大並沒有給蒙古族人帶來政治上安定,因為蒙古族人在執政大都以後,野蠻的文化並沒有積極吸取中原文化的精髓。比如在繼承人問題上,蒙古族人並沒有選擇漢人的立嫡以長的繼承制度。要是趕上帝國統治者突然離世,沒有個合理的繼承制度,很容易為了奪取最高統治權力而發生巨大的政治動盪。

據史書記載,從至元三十一年(1294)元世祖去世到元統元年(1333)元順帝即位,49的時間裡間居然換了9個皇帝,也就是說5年不到的時間裡,就會發生一場政治動盪。

處於權力高層的蒙古貴族們,一心只想著爭權奪利,帝國數億萬計百姓的死活完全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這個時候農民活不下去後,自然會走上反鬥爭的道路上來,正是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信徒眾多的白蓮教才有了生長的沃土,得以在短短几年時間裡席捲整個帝國。

正所謂破鼓萬人錘,牆倒眾人推。華夏大地經過蒙古族人近七十餘年的殘酷統治,早已經和百姓離心離德,這個曾經巨無霸的帝國,只需要一幫人輕微的一推,就會轟然倒塌。隨著起義軍的節節勝利,紅巾軍的起義部隊也燒到了朱元璋的鳳陽老家。

至正十二年(1352)二月,濠州出現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

原來,早在至正十二年正月十一日,作為當時的地主階級的郭子興和孫德崖等人,響應時代潮流也紛紛揭竿而起,一時間成為當地頗具勢力的起義軍。起義軍並沒有選擇自立名好,同樣是以紅巾為號,「衣巾皆絳」。附近農民幾萬人,「棄農業,執刀器」,紛紛前往投奔。到了這年的2月27日,郭子興的人馬很快占領了當時的濠州城。這時,朱元璋所在的皇覺寺就屬於濠州城的轄界內。

郭子興劇照

被逼走上革命道路的朱元璋

傾巢之下,焉有完暖。隨著起義軍的烽火燒到了朱元璋的家鄉。我們知道打仗就需要兵力,而大家都知道上戰場就意味著死亡,所以平常百姓沒有幾個自願當兵上戰場的。但是仗是肯定要打的,這個時候各起義軍開始瘋狂抓捕壯丁來充當兵力。這時駐紮在濠州城的元兵為了獲得獎賞,就抓捕尋常百姓來充當俘虜。

朱元璋登基後在《紀夢》一文中描述當時的情況說:「

紅巾軍「陷濠城而拒守之,哨掠四鄉,焚燒閭舍,盪盡民財,屋無根椽片瓦,牆無立堵可觀。不兩月,越境犯他邑,所過亦然」。而官軍則「聲攻城而逡巡不進,惟是四掠良民,得之則以絳系首,稱為『亂民』,獻俘於上,請給其功」。

在這種拉鋸戰中,最不幸的就是像朱元璋這樣,不想造反只想在亂世中苟且存活的蟻蟲了。用朱元璋自己的話開講,就是「良善者生不保朝暮」。這個時候朱元璋所在的皇覺寺寺廟裡的和尚整日膽戰心驚,總是擔心被官兵抓去領賞或者被其它起義軍抓走,這個時候他們只得白天躲進山里,到了晚上才回到寺廟。

朱元璋化緣圖

然而亂世之中,沒有誰能夠做份獨善其身。該來的總會到來,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就在這不久,寺廟裡來了一幫農民起義軍,他們來到寺廟裡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找糧食,在搜尋一番之後,一無所得的起義軍乾脆一把火焚了寺廟。

亂世之中最後的歸宿也被一把火給毀滅的消失殆盡。這時的重八才明白,要想在這個亂世活下來,只能通過武力,槍桿子才能出政權是亘古不變的道理。但是想要獲取武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參軍。但是「出為元兵,恐紅巾至,欲入紅巾,畏元兵至,兩難莫敢前。」他在《紀夢》中這樣描寫自己當時的心情:「予當是時,尚潛草野,託身緇流,兩畏而難前。欲出為元,慮系絳以廢生;不出,亦慮紅軍入鄉以傷命。

朱元璋在大火中焚燒殆盡的殘垣斷壁中忍受了幾天飢餓之後,他突然收到了兒時玩伴湯和的信件。在信中湯和告訴他自己現在在軍營里已經是個小軍官了。整天吃香喝辣,所以特地邀請自己的大哥重八也來軍營建功立業。

湯和徐達劇照

按照常理來說,一個人已經落到這般田地,再加上有熟人幫襯,讓他加入軍營,朱元璋這個時候應當毫不猶豫的加入軍營才對。但是他還是猶豫不決,遲遲下不了決心。但是隨著朱元璋收到發小的信件後,不巧被同寺廟的和尚知道了。竟然有人想把這件事報告給朝廷,想要立功。多虧自己的大師兄把這個情況告訴了朱元璋,讓他趕快跑路免得被官兵抓捕。

就算在這緊急的關口,朱元璋還是下不了決心。他做的是第一時間跑到寺廟沒有被大火焚燒的菩薩像面前,磕頭算卦。

朱元璋在《紀夢》中這樣描寫自己的占卜過程:

於是禱於伽藍,祝曰:「……民人盡亂,巾衣皆絳,赤幟蔽野,殺人如麻。良善者生不保朝暮。予尤恐之。特祝神避凶趨吉,惟神決之……」

從這朱元璋的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老朱對這幫農民起義軍還是相當不恥的,認為他們就是一幫殺人如麻的強盜。所以雖然看似他在考慮是參軍還是繼續當和尚,其實在他的內心還是很嚮往的。所以在開始第一次占卜的時候,朱元璋占卜的是逃跑還是繼續就在這當落難和尚。顯然在他的打算里,壓根沒有參軍的意思。

原來在占卜之前,朱元璋內心就定了只要占卜的木片都是反的,他就逃跑,要是一反一正他就繼續當和尚。然後占卜多次以後,得到的木片都是正的。看來這兩者都不為神佛所贊同。

那麼繼續算吧。「祝曰:莫不容予倡義否?若是則復陰之。以珓擲地,果陰之,方知神報如是。」就是說,難道神是要我參加紅巾軍嗎?如果那樣,應該是反面。一扔,果然是反面。

朱元璋劇照

也就是這樣,一個未來大明王朝的開創者陰差陽錯的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一念成魔,一念成佛。有時候命運就是這樣的奇特,我們可以料想到如果當年不是命運的浪潮將朱元璋逼迫走上歷史的洪濤浪海中,這樣一個極具天賦的農民皇帝的命運又會是怎樣呢?後來在朱元璋入主天下以後,對自己曾經的優柔寡斷還感到難為情,覺得這是自己的一大污點。他後來還特地解釋到:「

昔者朕被妖人(紅巾軍)逼起山野」(《與元臣禿魯書》)。他又說:「朕為淮右布衣,暴兵(紅巾)忽至,誤入其中。」(《明太祖實錄·卷三七》)在《皇陵碑》中又說:「元綱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傑(那些起義領袖)何有乎仁良(也沒什麼好東西)。」

其實朱元璋這前後看似矛盾的話,實際上不過是為了掩飾自己當年被逮人威脅才走上反革命的道路。以此來告誡天下人應當忠君愛國,切莫有其它不臣之心。然而無論朱元璋再怎麼掩飾,也阻擋不了那段不光彩的歷史。不過話說回來,這樣反而更加符合真實的人性。

在子鈺看來個人的慾望是通過他當時所處的平台決定的,太祖皇帝在當年那種情況下,想著活命才是最實際的。對於他的成功,子鈺只能說是六分靠努力,三分看運氣,一分靠貴人扶持。朱元璋的成功,再一次告訴了我們,命運真是個神奇的東西。

和朱元璋所處同時代的人里,有能力的不在少數,有貴人的扶持也不在少數,努力的則更多。可以說,三種元素占其一的有很多,占兩者的也不在少數,而三者全有的可能就朱元璋一人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