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可數的完美臣子,為何明英宗明知小人誣陷,還要致他於死地

煮酒看茶說歷史 發佈 2020-02-13T23:55:29+00:00

說起兩袖清風的代表人物,于謙必是其中之一,歷數明朝幾百年的風流人物,論氣節,論品德,于謙都當屬一流。

說起兩袖清風的代表人物,于謙必是其中之一,歷數明朝幾百年的風流人物,論氣節,論品德,于謙都當屬一流。尤其是土木堡之變後,作為從未領兵的文臣,于謙卻一力抗起保家衛國的大旗,死守北京城,展現了民族氣節。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忠正之士,卻不是死在外敵手中,而是被皇帝處死在他浴血守衛的北京城下,實在可悲可嘆。

作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相比起他和政治和軍事成就,于謙最令人稱道的便是他的品德。他清廉,兩袖清風的典故便來自於他,家中清貧簡單,連明代宗都看不下去,讓宮中製造了一批家具送給了他,甚至連酸菜都是代宗賞賜的。在他蒙冤而死後,抄家的官兵們都搜不出來錢財。他剛直,敢於為民請命。敢於頂撞權貴,不趨炎附勢,不願給權臣送禮,哪怕因此被迫害入獄,也有無數百姓為他請命,甚至連各地藩王都紛紛為他求情。他地堅毅,瓦刺大軍兵臨城下,力排眾議死守北京,以一介文官之身主持軍機大事,力壓石亨等怯戰武將。在於謙主政的時期,朝堂令行政達,邊境安寧。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樣一身正氣,品格近乎完美的臣子幾乎屈指可數

這樣一位憂國憂民的肱骨重臣,幾乎可以算是天下群臣的楷模,卻遭誣陷獲罪,蒙受不白之冤。說到于謙的悽慘下場,就不得到不提到明英宗。英宗的一生,有閃光點,也有污點,其中最大的污點便是土木堡之變,英宗被蒙古瓦剌部俘虜。這一變故導致大明群龍無首,大明朝廷不得不另立新君,在孫太后和于謙的擁立下,郕王上位成為了後來的明代宗。

在這事件中,于謙的所作所為自然是為了家國大義,但在明英宗心中就不是滋味了,好好的皇位就這樣丟掉了,作為出頭鳥的于謙自然就被英宗記在心中。對於英宗來說,于謙還有幹得更過分的事。在保衛北京的戰役中,瓦剌與大明殺得血流成河,僵持不下,這種情況下,瓦剌企圖用英宗的性命作要脅,想要逼迫大明就範。但于謙性格忠正不屈,站在守衛國土的立場上,他直接說出了「社稷為重,君為輕」的話語,拒絕了瓦剌的和談要求。于謙的行為無論從哪方面來講都沒錯,為了民族大義,他的做法是當時最正確的。但是正確歸正確,對於當事人的英宗來說,于謙的話無疑是在他心中狠狠地扎了一刀。

當然,雖然英宗後來平安歸來,但朝廷也在代宗的統治下,英宗又犯下如此大錯,只能成為太上皇,被幽禁於南宮。這種情況下,有功於國家又深得代宗信任,于謙自然不擔心英宗可能存在的記恨,但世事難料,石亨、徐有貞等人趁著代宗病重的機會,策劃了奪門之變,重新擁立了英宗上位,並藉機陷害一直與他們作對的于謙。

幽禁八年後,英宗再次登上至尊之位,面對被陷害的于謙,他到底還是留有一絲良知,對徐有貞等人說道:「于謙他畢竟對國有功啊。」但是若于謙不死,正直的他一定會反對英宗復辟。一邊是皇位,一邊是得罪過自己的于謙,英宗最後還是選擇了皇位。事實上,于謙在聽聞自己被誣陷的罪名時,就已經明白這是石亨等人的陰謀,坦然接受了枷鎖。最後于謙在北京城崇文門外,在這座他曾經誓死守衛的城門前被砍下了頭顱。

不過於謙雖死,他的情名卻仍存於世,縱然徐有貞等人不斷往他身上潑髒水,但世間公道自在人心。于謙用幾十年時間留下的清名,導致根本沒有人相信那些莫須有的構陷,所有人都認為這是千古奇冤。當年他為萬民請命,如今換得萬民為他鳴不平之聲。宮中的孫太后聽聞于謙的死,也為他哀悼了好幾天。而英宗畢竟並非昏聵無能之輩,他很快就後悔殺死了于謙,後來更是親自為他洗清冤屈。

煮酒看茶聊歷史

雖然于謙蒙冤而死,悽慘收場,但若是讓他重新再活一世,恐怕他依然會矢志不渝,毫不猶豫地做出和過去同樣的選擇,因為這才是那個留得清白在人間的于謙。他的為人,為臣,為官,皆是一時表率,一世楷模,這些無關他政治舉措的英名,無關他軍事上獲得了多少勝利,只在於他的品德,在於他用言行建立的清名。

參考文獻

1、《兩袖清風的于謙》,《 CNKI 》,楊子才

2、《明史》

(圖片來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