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玉戈春秋紋飾,到底是不是老改?(高手論道)

盛世藝術收藏 發佈 2020-02-13T00:07:58+00:00

圖7原來這是一件經過春秋老改的商代玉戈,與同時出土保持原貌的商代玉戈對比一下,其改形部分和紋飾補琢部分就一目了然了。

一件玉戈(圖1,以下簡稱「此戈」):

圖1-1

圖1-2

戈是商周流行的一種兵器,以玉為戈始見於二里頭文化,其後流行於商、周兩代。

玉戈主要流行在商代,其形制的演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包括二里頭文化期和早商二里崗文化期。此期玉戈的特點約有二:

(1)戈援部(刃部)直身或略呈弧度,直內(後端),多數無中脊僅有鈍脊。除部分在內上飾有簡單的弦紋外,一般無紋飾(圖2)。


(2)尺寸普遍較大,一般在30厘米左右。其代表為商代最長大玉戈(圖3),出土於湖北黃陂的盤龍城商代遺址,長達97厘米。援長48.8厘米、寬11厘米。現藏湖北省博物館(參見《古玉玩味(34):何處炫顯我兵武試看殷商大玉戈》)。

圖3

第二個階段為殷墟時期即商代晚期。此期玉戈的特點約有二:

(1)戈有直身、彎身兩種,皆有中脊或三脊。內上飾平行的粗陽紋,或者在內及援上陰刻獸面紋和變形雲紋。

(2)逐漸向小型化、對稱性方向發展、尺寸變小。如殷墟前期的尺寸多在15至20厘米;殷墟後期長度在1 5厘米以內,小的僅4至5厘米(圖4)。


圖4:商代玉兵器,殷墟博物館藏品

察此戈直援、中脊,援與內分別陰刻捲雲紋和龍紋,為商後期玉戈的形制特徵。但是,此戈上的陰刻線卻完全沒有商代陰刻線剛勁、粗獷的感覺,其精緻的捲雲紋和華美的龍紋亦非商代紋飾特徵(圖5)。


圖5

商代制玉雙勾陰線主要有兩種形態特徵:一種為粗雙勾陰線,特點為線口較寬,線槽較深,形態雄渾粗獷,遒勁有力;一種為細雙勾陰線,特點為線口較窄,線槽較淺,形態纖細流暢,靈動秀麗(參見《古玉學步(49):雙勾陰線擠成陽粗線雄渾細流暢》)。

比較而言:商代玉雕雙陰線的間距要大一些、寬一些,而此戈雙陰的兩條線特別靠近,有時候都近的兩條線幾乎要相互疊壓,其所呈現的非常柔和的S形線條則更加接近春秋中晚期雙陰刻線的工藝特點了(圖6)。

圖6-1

圖6-2

商形而春秋紋,形、紋不一,是仿作品嗎?再察此戈沁入過渡自然、包漿明顯、皮殼層次豐富,大開門古玉無疑。究竟如何識讀判定?

其實這是2012年山東沂水縣紀王崮春秋大墓發掘的文物,確實是商代高古玉,同時出土的共有三件,其餘兩件則完全保留了商代玉戈的原貌風格(圖7)。


圖7

原來這是一件經過春秋老改的商代玉戈,與同時出土保持原貌的商代玉戈對比一下,其改形部分和紋飾補琢部分就一目了然了(圖8)。


圖8

由於古玉原料難得、工制繁複、由來神秘,所以自古寶而貴之。一件古玉往往流傳不斷、反覆使用,所以後代對前朝所遺留的古玉進行改形補琢後繼續使用是屢見不鮮的。

古玉的形制本有一定之規,但也不可拘泥執一;古玉的改型器則是隨形而制的,貫穿於古玉文化的歷史長河,不可不鑒。造型改制和紋飾補琢的古玉器,普遍存在於考古發掘與傳世收藏品之中,其改制的時間不一,或者為成器當時所改,或者為流傳後世所改(參見《古玉學步(118):古玉的改型製作》)。改制的玉器往往都會保留原有型制、紋飾的部分特徵,可以作為追溯本源的依據。此件出土高古玉戈,就是很好的文物佐證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