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形象理解篇1-六種地形

精讀孫子兵法 發佈 2020-02-11T06:20:37+00:00

《孫子兵法》中,有很多抽象的,概括性很強的詞和字,往往可譯而不知其意,使古文更添一些晦澀。比如《地形》篇中有描述六種地形: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

《孫子兵法》中,有很多抽象的,概括性很強的詞和字,往往可譯而不知其意,使古文更添一些晦澀。假如把抽象的語言轉化成具象的事物描述,就可以調動我們更擅長的形象思維能力,就能更加直觀的理解兵法所言其事。這樣描述雖有一些局限性,但能夠使紙上談兵的文字找到著力的落腳處,知識有了現實的根基,便可以通過舉一反三的總結擴展,進而從局限中突破開來,我想這樣總比從上而下認知又試圖應用那些縹緲的道理靠譜的多。

比如《地形》篇中有描述六種地形:

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雖然每一種地形都有解釋,但解釋的是地形的定義。此處我來加以舉例說明,甚至配上示例圖,便可以做到形象理解了。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

我可以過去,你可以過來,這種地形就叫做通形。通形,先占據有利於安營紮寨的位置(地勢高的向陽處),建立物資供應的通道(糧道),這樣打起仗來比較有利。通形,最典型的就是平原地形,沒有交通上的阻隔。

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

前進容易後退難,叫做掛形。掛形,敵軍沒有防備(或者沒有實力),那麼我們可以取得勝利,如果敵軍有所防備,偷襲不成又難以撤退,是非常不利的。「背水一戰」中的背水陣就是典型的掛形,一旦失敗無法撤退,所以背水一戰是非常危險的。引申來說,對於二戰時期空襲珍珠港的敢死隊,珍珠港就是掛形,有去無回。對於空降兵,任何地形都是掛形。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

誰進攻誰吃虧,叫做支形。支形者,小心敵軍誘我出兵。我方可以假裝撤退,引敵軍進攻,在半道上反擊最有利。如下圖所示,AB對陣,中間是低處,任何一方出兵都需要從低處仰攻,十分不利,典型的支形,AB中間如果是河流,敵我實力相當,分別駐紮在兩岸,也是典型的支形,誰要出兵,便可「半渡而擊之」。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

隘形,我先占據,一定重兵把守。如果敵軍占領並且重兵把守就不要進攻,兵力薄弱就儘量攻取。

隘(ài),狹窄,險要的敵方。隘形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方。所有稱為關口的地方都是隘形,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咽喉要道。山海關,嘉峪關,雁門關都是險要的隘形。其實像瀘定橋這種跨越天險的橋也是隘形,易守難攻。

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

險形,我先占據向陽的高處嚴陣以待;如果敵軍先占領,就撤軍,不要進攻。險形就是險要的地形,可以居高臨下進行打擊,可以設置埋伏,易守難攻。比如峽谷行軍極易受到敵軍在高處的埋伏。險地如果不占有,儘量躲避或者快速通過。此地不可久留說的就是險形之地。

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

遠形,勢均力敵難以挑戰,作戰沒有好處。遠形最好理解,就是雙方距離較遠,如果攻取,就只能遠征,如果雙方實力相當,很難有勝算。所以遠形就不打,雖遠必誅不盡然也。

說完這六種地形,通形、掛形、支形、隘形、險形、遠形,相信大家都有了概念。


「精讀孫子兵法系列「文章皆為頭條號「精讀孫子兵法」100%原創文章,任何其他平台和帳號發布的同篇文章均為盜版,盜版必究。如需通讀「精讀孫子兵法」系列正版文章,請關注今日頭條頭條號「精讀孫子兵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