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酒的發展說來話長

秘參堂養生薈萃 發佈 2020-02-11T07:54:22+00:00

新中國成立以後,政府對中醫中藥事業的發展十分重視,建立了不少中醫醫院,中醫藥院校,開辦藥廠,發展中藥事業,使藥酒的研製工作呈現出新的局面。


說起酒文化,中國人喝酒的歷史源遠流長。無論古今,每逢大事,中國人的餐桌上必然少不了酒!眾所周知我國早期,酒作為藥物的一種被使用。到後來,直接將藥物浸泡在酒水之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治療手段。而藥酒在我國每一個朝代,都得到有效的發展。

  商殷時代,釀酒業普遍後,藥酒的工藝技術得到實施。當時已掌握了曲櫱釀酒的技術,如《尚書·說命篇》中有商王武丁所說「若作酒醴,爾維曲櫱」的論述。值得 注意的是在羅振玉考證的(殷墟書契前論)甲骨文中有「鬯其酒」的記載,對照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考黜》曾釋「鬯者,以百草之香,鬱金合而釀之成為鬯」,這 是關於在商代出現藥酒的文字記載。

  周代,飲酒越來越普遍,已設有專門管理釀酒的官員,稱「酒正」,釀酒的技術已日臻完善。《周禮》記載著釀酒的六要訣:秫稻必齊(原料要精選)曲櫱必時(發 酵要限時),湛熾必潔(淘洗蒸者要潔凈),水泉必香(水質要甘醇),陶器必良(用以發酵的窖池、瓷缸要精良),火齊必得(釀酒時蒸烤的火候要得當),把釀 酒應注意之點都說到了。西周時期,已有較好的醫學分科和醫事制度,設「食醫中士二人,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蟮……之齊(劑)」。其中食醫,即掌管飲食營 養的醫生。六飲,即水、漿、醴(酒)、涼、醬、酏。由此可見,周朝已把酒列入醫療保健之中進行管理。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更明確提出:酒,所以治病 也,《周禮》有「醫酒」。這說明藥酒在周代的運用確也相當普遍。  

我國最古的藥酒釀製方,帛書《養生方》和《雜療方》(在1973年馬王堆出土)有文字記載。從《養生方》的現存文字中,可以辨識的藥酒方共有六個。

  1.用麥冬(即顛棘)配合秫米等釀製的藥酒(原題:「以顛棘為漿方」治「老不起」)。

  2.用黍米、稻米等製成的藥酒(「為醴方」治「老不起」)。

  3.用美酒和麥X(不詳何藥)等製成的藥酒。

  4.用石膏、藁本、牛膝等藥釀製的藥酒。

  5.用漆和烏喙(烏頭)等藥物釀製的藥酒。

  6.用漆、節(玉竹)、黍、稻、烏喙等釀製的藥酒。

  《雜療方》中釀製的藥酒只有一方,即用智(何物不詳)和薜荔根等藥放入甑(古代一種炊事用蒸器)內製成醴酒。其中大多數資料已不齊,比較完整的是《養生方》「醪利中」的第二方。該方包括了整個藥酒製作過程、服用方法、功能主治等內容,是釀製藥酒工藝的最早的完整記載。

  

先秦時期,中醫的發展已達到了可觀的程度,這一時期的醫學代表著作《黃帝內經》,對酒在醫學上的作用,做過專題論述。在《素問·湯液醪醴論》中,首先講述 醪醴的製作「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即用完整的稻米作原料,堅勁的稻杆做燃料釀造而成,醪是濁酒,醴是甜酒。「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 者,以為備耳……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說明古人對用酒類治病是非常重視的。《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 記載了扁鵲認為可用酒醪治療腸胃疾病的看法。

  漢代,隨著中藥方劑的發展,藥酒便漸漸成為其中的一個部分,其表現是臨床應用的針對性大大加強,所以其療效也進一步得到提高,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收 載了西漢名醫淳于意的二十五個醫案,這是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醫案記載,其中列舉了兩例以藥酒治病的醫案;一個是濟北王患「風蹶胸滿」病,服了淳于意配的三 石藥酒,得到治癒。另一個是苗川有個王美人患難產,淳于意用莨菪酒治癒,並產下一嬰孩。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記載有「婦人六十二種風,腹中血氣 刺痛,紅蘭花酒主之」。紅蘭花功能行血活血,用酒煎更加強藥效,使氣血通暢,則腹痛自止。此外,瓜蔞薤白白酒湯等,也是藥酒的一種劑型,借酒氣輕揚,能引 藥上行,達到通陽散結,豁痰逐飲的目的,以治療胸痹。至於他在書中記載以酒煎藥或服茯的方例,更是普遍。  

隋唐時期,是藥酒使用較為廣泛的時期,記載最豐富的數孫思邈的《千金方》,共有藥酒方80餘首,涉及補益強身,內、外、婦科等幾個方面。《千金要方·風毒 腳氣)中專有「酒醴」一節,共載酒方16首,《千金翼方·諸酒》載酒方20首,是我國現存醫著中,最早對藥酒的專題綜述。

  此外,《千金方》對酒及酒劑的毒副作用,已有一定認識,認為「酒性酷熱,物無以加,積久飲酒,酣興不解,遂使三焦猛熱,五臟乾燥」,「未有不成消渴」。因 此,針對當時一些嗜酒縱慾所致的種種病狀,研製了不少相應的解酒方劑,如治飲酒頭痛方,治飲酒中毒方,治酒醉不醒方等等。

  宋元時期,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制酒事業也有所發展,朱翼中在政和年間撰著了《酒經》,又名《北山酒經》,它是繼北魏《齊民要術》後一部關於制曲和釀酒的 專著。該書上卷是論酒,中卷論曲,下卷論釀酒之法,可見當時對制曲原料的處理和操作技術都有了新的進步。「煮酒」一節談加熱殺菌以存酒液的方法,比歐洲要 早數百年,為我國首創。

  此時,由於雕板印刷的發明,加上政府對醫學事業的重視,使當時中醫臨床和理論得到了發展。因此,對藥酒的功效,也漸漸從臨床上升到理論。如《太平聖惠方, 藥酒序》認為「夫酒者,谷櫱之精,和養神氣,性惟驃悍,功甚變通,能宣利胃腸,善導引藥勢。」《聖濟總錄·治法·湯醴》認為「邪之傷人有淺深,藥之攻邪有 輕重,病之始起,當以湯液治其微。病既日久,乃以醪醴攻其甚。又有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者,酒以醪藥,以此見受邪既深,經脈閉滯,非醪藥散發邪 氣,宣通血脈,安能必愈……酒性酷熱,立行藥勢,所以病人素有血虛氣滯,陳寒痼冷,偏枯不隨,拘攣痹厥之類,悉宜常服,皆取其漸漬之力也,又古法服藥,多 以酒者,非特宣通血氣而已,亦以養陽也」。藥酒的治病範圍也相對集中,朝保健養身方面發展,如「治一切風通用浸酒藥二十二道」,「治風腰腳疼痛通用浸酒藥 十四道。」

  

另在藥酒專門方中,出現了較多的養身延年,美容保健方劑。當時,以藥材制曲的風氣已開始盛行,單在《叫北山酒經》中就記載了十三種藥曲。如香桂曲,配用了 木香、官桂、防風、杏仁等藥品。瑤泉曲,配用了防風、白附子、檳榔、胡椒、桂花、丁香、人參、天南星、茯苓、香白芷、川芎、肉豆蔻等藥物。並認為做藥酒以 東陽酒最佳「用制諸藥良」,其酒自古擅名,清香遠達,色復金色,飲之至醉,不頭痛,不口乾,不作瀉,其水稱之重於他水,鄰邑所造俱不然,皆水土之美也。李 時珍解說:東陽酒即金華酒,古蘭陵也,李太白詩所謂:「蘭陵美酒鬱金香」即此,常飲入藥俱良。

  隨著釀酒工藝的不斷發展和提高,有些藥酒不但具有強身保健,治療疾病的優點,而且口味醇正,成為風行一時的名酒,並成為宮廷御酒。元代建都於北京,是當時 世界各國最繁華的都城。國內各地和歐亞各國的商客川流不息,國內外名酒薈萃,更成為元代宮廷的特色。羌族的枸杞酒、地黃酒;大漠南北各地的鹿角酒、羊羔 酒。另有一些人們自釀自飲的酒,如正月的椒柏酒,端午的菖蒲酒,中秋桂花酒,重陽的菊花酒,都成為人們常釀的傳統節令酒類,其中有不少就是藥酒。

  清代乾隆初年,就以「酒品之多,京師為最」了,當時出現了一類為藥酒店用「燒酒以蒸成」的各色藥酒,因用花果類所釀,故此類酒多以「露」名之,如玫瑰露、 茵陳露、山楂露、五加皮、蓮花白等等,其中不少藥酒具有「保元固本、益壽延齡」之功,故多為士子所嗜飲。清《燕京雜詠》中贊其「長連遙接短連牆,紫禁滄州 列兩廂,催取四時花釀酒,七層吹過竹風香」。燒酒是元代,也許更早一點,由波斯、阿拉伯傳入我國的。當時名阿刺吉酒,明代又名火酒,後逐步用製作藥酒。 「燒酒以蒸成」的藥酒大量出現,表明清代用白酒作溶媒劑的工藝已逐漸普及。當時在清宮佳釀中,也有一定數量的藥酒,如夜合枝酒,即為清宮御製之一大藥酒。 夜合枝即合歡樹枝,酒之藥物組成除了合歡枝外,還有柏枝、槐枝,桑枝、石榴枝、糯米、黑豆和細曲等,可治中風攣縮之症。  

民國時期,由於戰亂頻繁,藥酒研製工作和其它行業一樣,也受到一定影響,進展不大。新中國成立以後,政府對中醫中藥事業的發展十分重視,建立了不少中醫醫 院,中醫藥院校,開辦藥廠,發展中藥事業,使藥酒的研製工作呈現出新的局面。藥酒釀製,不僅繼承了傳統製作經驗,還吸取了現代科學技術,使藥酒生產趨向於 標準化。為了加強質量管理,還把藥酒規範列為國家藥典的重要內容。由於藥酒生產單位與醫療部門進行科研協作,保證了臨床療效的可靠性。

  藥酒的發展,不僅逐漸滿足了人民群眾的需要,並且打入了國際市場,博得了國際友人的歡迎。 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和歷史悠久的,又符合現代科學水平的中國藥酒,必然和整個中醫中藥的發展一樣,為人類的健康長壽,作出新的貢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