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童年缺愛是孩子一生的「黑洞」

小微影評 發佈 2020-02-10T08:24:56+00:00

文:小微導語:《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是導演中島哲也一次電影美學探索的大膽嘗試,電影延續此前《夏天的大人們》、《下妻物語》等影片營造童話世界氛圍的拍攝風格,讓電影充滿色彩繽紛的畫面和豐富而歡快的音樂,再加入哲學的元素,給予了整部電影以深刻的內涵。

小微影評第45期

文:小微

導語:《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是導演中島哲也一次電影美學探索的大膽嘗試,電影延續此前《夏天的大人們》、《下妻物語》等影片營造童話世界氛圍的拍攝風格,讓電影充滿色彩繽紛的畫面和豐富而歡快的音樂,再加入哲學的元素,給予了整部電影以深刻的內涵。但在豐富與豪華的特效後面,隱藏的是對主角松子悲劇的人生的反思。


以樂景襯托哀情

以樂景襯托哀情是一種常用的文學描寫方式。

王國維《人間詞話》里寫道::"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清代詞人們則將這個以美樂景物烘托哀愁的反襯手法直接概括為:樂景寫哀。在每個人不同的人生中,因其境遇不同,心情不同,以及文化水平和思想性格的不同,對同一景物的情感和審美態度也會因時因地而異。

清代詩人王夫之《姜齋詩話》說過:"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里,導演巧妙將這種文學反襯手法運用到電影里,使得在如夢似幻的鏡頭和歡快的音樂中,更襯托出主角松子一生的悲劇性。

縱觀松子的一生,其悲劇的根源在於:灰色的童年使她過分缺愛,而缺愛則讓松子的一生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渴望愛與被愛而不得,最終在一次次遭受背叛與欺騙中放棄了自己,也逐漸毀滅了自己。


童年缺愛是孩子一生的「黑洞」

「缺愛」是一個宏觀的詞語。

這就意味著缺愛在心理層面上對我們的影響是複雜的,多方面,多層次的。

但缺愛在松子的身上結果很明顯:因為缺愛,所以松子一生都在追求愛與被愛,而這個世界對她似乎並不友好,她的生命的悲慘程度讓人震驚,幾乎所有女人可能遇到的不幸,統統都被她包攬了。

她對愛情執著而倔強,幾乎每一段愛情她都付出了全部,毫無保留,然而,最後得到的卻是拳打腳踢、滿身傷痕。她喜歡的男人們,最後都以背叛、欺騙等不同的方式遠離她而去,以致於她終生孤苦伶仃,臨終前悲愴寫下「生而為人,十分抱歉」的遺言。

每次遭遇不幸,我們總能看到她迷茫而聲嘶力竭的追問:為什麼?

追本溯源,是因為她的灰色童年,以及童年裡缺失的愛。

造成童年缺愛的因素很多,常見的是家庭暴力,父母離異,單親家庭等等,而造成松子缺愛的因素則是單親家庭下父親的冷漠與忽視。

母親早逝,妹妹身患疾病,導致父親將更多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了妹妹的身上,將更多的陪伴和關愛給予了生病的妹妹,給她講故事,買蛋糕……而幾乎完全冷落了身為長女的松子。

心理學上普遍認為:童年缺失父母的關愛,會直接導致孩子的自卑、執拗、迷茫和敏感。間接造成孩子社交恐懼、人際關係障礙,慣於討好別人,不自信。

這種影響體現在松子的身上尤為明顯,為了獲得父親的關注,她在小丑的滑稽表情里學會了如何討好父親,為了讓父親笑起來,她甚至學會了用荒誕的鬼臉動作博取父親一笑。

為了讓父親開心,又按照父親的意願成了一名教師,成人之後,這種「討好」的方式延續到了她的每一段悲劇戀情當中。電影里,她為盜竊的學生背了黑鍋,何嘗不是另一種「討好」的方式,讓人感動的同時,也讓人感慨於她的卑微。



生而為人,十分抱歉


在凸顯松子悲劇的一生時,導演中島哲也在電影里運用了大量的隱喻,而其中之一就是:太宰治

普利茲攝影獎獲得者凱文·卡特在遺言中寫道:「對不起,生命中的悲傷遠遠超過了歡樂」。


在松子的一生中,歡樂的時光遠遠少於悲傷的歲月,每一次竭盡全力去愛一個人,最後卻換來的是傷痛。而每次受到傷害,松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的人生就這樣結束了

松子的第一個作家男友是太宰治的擁簇者,松子一度認為,男友就是太宰治轉世。他酷愛文學,以太宰治為偶像。而熟知作家太宰治的人都知道,太宰治的一生,同樣是悲劇的一生。

太宰治先後五次自殺,四次自殺未遂,最後一次,與女友服食了大量安眠藥,最終相擁墜水溺亡。在他最著名的小說《人間失格》里留下了廣為流傳的名言:生而為人,十分抱歉。

在看電影時,這句話一直縈繞腦海。活著到底是以何種形態出現在我們的生命里呢?當我們回想起來時才發現,最初我們不過是精卵結合的產物,是母體給予我們的。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並沒有人徵詢過你是否願意,我們並沒有選擇的權力。現實悲哀而又無奈。

如果我們不曾願意來到這個世界上,那麼,真的只能道一聲「生而為人,我十分抱歉」嗎?光活在這個世界上,已經很吃力了。

回溯松子悲劇的一生,我們也不難發現,她的死亡之旅也和太宰治十分相似:男友在艱難的生活困境裡選擇了在鐵軌上自殺,濺射而出的斷臂殘肢讓松子悲痛萬分。第二次戀愛被男友傷害,誤殺了男友之後,松子同樣也選擇了輕生,最終因為水庫沒放水而沒死成,因緣際會認識了第三任男友卻又陷入牢獄之災,出獄之後卻發現男友已成家立業,有了妻子。最後義無反顧和學生相愛,卻又因為學生加入黑社會,盜竊了黑社會錢財而不得不亡命天涯,被抓到前,又一次選擇自殺,而自殺的方式和太宰治如出一轍:服食大量安眠藥。

太宰治的一生,正是松子悲劇一生的隱喻。


命運的掙扎、起伏與隕落

儘管命運如此悲苦,但松子從始至終都沒有放棄過掙扎。

在電影里,當松子每一段感情遇到失意時,導演也即時插播輕鬆的音樂,立刻抽離出悲哀感的空間,帶回一個積極開朗的世界,教人學習路還是要走下去。

或許,這也是導演想要傳達給影迷的理念:沒有什麼比活下去更重要,也沒有什麼比放棄希望更加令人絕望。

松子的一生也經歷過命運的掙扎、起伏到隕落的過程。

小時候缺失的父愛,父親的冷漠帶來的創傷松子即使成年之後依然記憶猶新,並伴隨著她的一生。這種童年帶來的陰影一直因為沒有專業人士的引導而幫助,以至於松子如同盲人過河一樣四處碰壁,終其一生都無法憑藉自己的能力去完成對過去創傷的整合。

在命運面前,她掙扎過。她「討好」父親,是為了讓父親多給自己一些關愛。她「討好」幾任男友,是渴望愛與被愛。即使是深陷牢獄之中,她依然沒有放棄對愛的追求。在這個追求愛與被愛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松子強烈的求生欲。而現實又一次次將松子的命運推向了深淵。

渴望愛與被愛並沒有錯,但她不對等的追求方式才是她走向悲劇人生的原因。而童年時期父愛的缺失,是松子一輩子走不出的「黑洞」

這就像一顆小樹苗,成長的時候沒有得到好好澆灌,一輩子都是營養不良的。

當然,松子最後的死亡,還有外界的種種因素,幾任男友的背叛與暴力,社會的集體冷漠等等,造成了松子對生活喪失了信心,放下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在家鄉臨河的公寓里放浪形骸,放任自己臃腫、老去,狼狽死去。

結語

童年父愛的缺失是造成松子悲劇一生的根源,那麼,孩子如何走出缺愛「黑洞」就成了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在生活中,很多人會認為母親比父親更愛自己,是因為母親女性的特點更加敏感,會經常與孩子交流,而父親的愛往往要深沉得多,不會太多表達自己的情感。在孩子小的時候不容易覺察這種如山的父愛。

松子童年的缺愛是母親的早逝,而父親對妹妹更加關注是客觀因素,從電影的細節里我們也發現,父親其實是愛松子的,他會為失去了松子的消息而難過,以日記的方式記錄下沒有松子的日子,字裡行間,雖然簡單,卻透露出一種深沉的愛。

但是松子感受不到,等到明白的時候,父親已經去世。

如何給孩子營造一個溫馨的家庭氛圍,如何更好地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如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獲得一個健全的人生,這就是電影之外我們應該深思的社會問題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