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片都是雷同的,好電影卻各有各的好

三聯生活周刊 發佈 2020-02-10T09:14:09+00:00

曾有人說,「一直搞不懂蒙太奇是什麼,即便我每天都浸淫在大量的蒙太奇中」,這也是許多影迷的「盲區」所在,現在沒有幾個人不看電影,但是真的能說出電影背後的經典代表、發展歷程、乃至敏銳地察覺到拍攝手法的,仍是極少數。


曾經有很多人誤以為,在一百多年的電影史裡面,值得稱道的只有那些最「經典」的影片,剩下的,都不足掛齒。

但其實,電影史里多得是大家不知道的好電影,一些被大眾誤以為是「昏昏欲睡」的老電影,更是節奏炸裂,極其精彩。

譬如探討人性,讓人重新認識了真相和謊言的日本電影《羅生門》;



以及把蒙太奇用到出神入化,吊足了所有觀眾胃口的蘇聯電影《戰艦波將金號》;



還有把父子溫情刻畫得極其「克制」的義大利電影《偷自行車的人》......



這些電影在當時橫空出世,有的成了教科書級的「鼻祖」,有的奠定了導演本人在電影史上的地位,有的則成了後世許多電影的靈感源泉、乃至翻拍模板。


觀眾影評


過去的好電影豈止是多?當我們把視角放大、再放大的時候,你會發現經典影片中的每一個鏡頭,仍然值得我們推敲。

比如1899年的老片《隧道里的吻》,開創了「幻影移動」的新時代,它的運鏡效果,仿佛幽靈在空中飛舞,充滿了魔幻感。1985年的經典電影《浩劫》,就是用這個鏡頭,把火車運送猶太人到毒氣室的全過程烙印在了全球觀眾的心中:



幻影移動的鏡頭,渲染出了一步步走向死亡、無法後退的窒息氛圍


再比如影史上最偉大的導演之一,格里菲斯,他在代表作《一個國家的誕生》裡面,用一種「異想天開」的鏡頭剪切方式,打造了「最後一分鐘營救」的傳奇,從此被電影人奉為圭臬,在後世無數影片當中不斷出現:



這些經典影片不但散落在一百二十餘年的歷史長河裡,還分布在世界各國的角落裡,搜集起來十分困難。只有從電影史的角度出發,才能將它們一一串聯起來。

然而,電影史的魅力,可不是靠經典影片「堆」出來的——

你還會在電影史里看到希區柯克、德西卡、黑澤明等電影大師的心路歷程:



還能看到前面所說的那些經典鏡頭,逐步誕生、完善的全過程:

《驚魂記》


以及一百多年來的社會變遷:

第一部公開放映的電影《火車進站》,把當時的觀眾都嚇得離開了座位


甚至,在權威的電影學者眼裡,那些時代的大眾心理、集體潛意識,也能在電影史里看到,比如經典電影《羅生門》,可能只有戰後的日本才能出這個電影,晚十年早十年都不會有;

又比如《廣島之戀》,在光影間折射出的迷茫,也是那一代法國人心底的真實感受。

曾有人說,「一直搞不懂蒙太奇是什麼,即便我每天都浸淫在大量的蒙太奇中」,這也是許多影迷的「盲區」所在,現在沒有幾個人不看電影,但是真的能說出電影背後的經典代表、發展歷程、乃至敏銳地察覺到拍攝手法的,仍是極少數。

這個鏡頭的魅力究竟在哪裡;這部電影為何能被評價為優秀、經典;為什麼我們在觀影時,會不由自主地被牽動情緒呢?這些問題,如果不回頭看電影史,事實是大多數人連察覺都不會察覺到。

為此,在2020年初之際,三聯中讀為讀者精心奉上這份年初巨獻——《電影正傳·聚焦百年影史十大高光時刻》。在這門精品課里,我們邀請了電影界的11位權威導師,當中有北京大學教授、著名學者戴錦華,也有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阿拉姜色》的監製杜慶春......這11位老師,將帶我們走進百年電影史的世界。



十一位老師聯袂解讀

讓你的觀影角度不止一個


翻開電影史的畫卷,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個滿懷理想的電影大師,還有孕育了後世無數經典的「鼻祖級」影片,甚至我們現在看到的許多電影語言,也都是在電影史的漫漫長河裡被開創、完善的。

影史的深度更是遠遠超出了普通人的想像,就算是一個學者要想研究透電影史,也得花上大半輩子的時間。

可想而知,讓一個人扛起講述電影史的大旗,實在太難,而這十一位學者,各有專攻,他們將會分別為我們講述自己最感興趣、最熟悉的那個領域,為我們帶來水準極高的精彩解讀。

首先是來自北京大學的戴錦華教授,不管是電影專業的人,還是資深影迷,在了解電影史時,都絕對繞不開戴錦華這三個字:


中國電影理論的引進和完善,離不開她數十年的努力;

她寫過的電影理論,可能比我們每個人看過的電影書都還要多;

她在北京大學開設的電影公開課,能讓人聽到移不開眼睛;

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她向史蒂芬·史匹柏和喬治·盧卡斯拋出的問題更是令人振聾發聵:電影死了嗎?



「我的一生已經交給了這個藝術」。

——戴錦華


由戴錦華開啟第一講,在總序中「立」起我們的眼界,再合適不過。

接下來的十位學者,在電影領域都堪稱是「高光」人物,譬如杜慶春,是北京電影學院的副教授,也是在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唯一斬獲獎項的中國影片《阿拉姜色》的監製;

再譬如范小青,她是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的副教授,也是研究韓國電影的專家,在釜山電影節等國內外知名電影節上,她要麼是顧問,要麼就是評委。


十一位主講人帶來的解讀,精彩紛呈:


課程亮點

01

構建靠譜的電影知識體系

這門課不但會讓我們了解電影誕生、完善的全過程,還將帶我們深入了解電影理論、拍攝手法背後的故事,蒙太奇、達達主義等陌生晦澀的名詞,從此都不在話下。



02

見證風雲變幻、高潮迭起的20世紀歷史


通過十次重大的電影運動或時期,我們將把握到這一百多年來世界各國、各地的重大歷史變遷,觸碰到電影銀幕背後的大眾心理與精英思想。


課程中還有精美的電影知識卡片


03

結識世界各國的電影大師、經典影片


法國、義大利、英國、美國、德國、蘇聯、日本、韓國......我們將結識來自世界各國的著名電影大師和經典影片。

不管是格里菲斯、德西卡、黑澤明這樣的電影大師,還是《公民凱恩》《雨中曲》《偷自行車的人》等劃時代的經典影片,我們都能一次性收入囊中。

除此之外,再小眾、晦澀的實驗電影,譬如《一條安達魯狗》《再見語言》等等,我們也能通過這門課get到它們的魅力。



04

成為一個有主見的資深影迷


11位學院派大咖的親自錘鍊、以及深厚的影史知識饋贈,將會提高我們的閱片水準,讓我們成為一個心中有主見、不被水軍牽著走的資深影迷。


(向上滑動查看詳細的課程章節內容

首先,在總序裡面,著名學者戴錦華會為我們梳理作為影迷最不可錯過的電影史大事件,把我們的眼界「立」起來。



接下來就是這百年以來的十大電影運動或時期:


1、默片時代

無聲電影時期作為電影藝術的「童真年代」,似乎必然與「稚嫩」、「粗陋」等詞彙聯繫起來,大多數人印象中的默片,更是與誇張、生硬這樣的評價語分不開了。


但實際上,我們現在知道的很多電影語言,大都在無聲電影時期就已經建立了,今天的很多電影創作也仍在不斷從中汲取靈感。


《月球旅行記》| 卓別林 | 基頓

來自中國電影資料館的研究員李迅,將會為我們深度揭秘無聲電影時期這個偉大的開端。


2、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

看懂了這場運動,那些「高深莫測」的藝術片,對你來說都不會再是難事了。


1920年代發生於歐洲的這場運動,匯聚的全是精英級別的藝術家。你聽說過的現代派的藝術家們,諸如超現實主義、抽象派、表現主義等等,都將目光投注到電影上,開始盡己所能地探討、挖掘電影視覺表現的潛⼒。


與此同時,蘇聯的蒙太奇學派發現,鏡頭與鏡頭之間的組接才是決定畫面意義的關鍵因素,《戰艦波將金號》的「敖德薩階梯」段落由此成為蒙太奇剪輯的教科書。


《一條安達魯狗》|《大都會》|《戰艦波將金號》

在這一講,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李洋(大旗虎皮),將為我們講解歐洲先鋒派和蘇聯蒙太奇學派,介紹這些藝術家探索電影語言的一系列大膽實驗。


3、經典好萊塢時期

相比其他藝術形式,電影的創作可謂是最昂貴的,因此電影的興盛依賴從生產到消費整個產業鏈條的支持。


1930年代,進入好萊塢大片廠的黃金時期,八大製片廠幾乎壟斷了整個電影業。在這一時期,製片人一手遮天,電影明星們風光無兩,聲音的引入讓電影的呈現有了更多可能。


《卡薩布蘭卡》|《雨中曲》|《公民凱恩》


這一講,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郝建將帶我們走近經典好萊塢時期,為我們剖析愛情片、歌舞片、西部片、強盜片等經典類型片吸引人的秘密,以及其中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4、英國記錄電影運動

1924年,一位英國青年前往美國求學,求學期間他開始研究媒介對於大眾的教育作用。他認為,好萊塢故事片缺乏對當下社會的嚴肅思考,而蘇聯電影則力圖在思想上影響觀眾。在《太陽報》發表的影評中,他第一次在英語世界使用了「紀錄片」這個詞,並將其定義為「對現實世界的創造性解釋」。這位青年後來成為英國紀錄電影運動的領軍人約翰·格里爾遜。


在這一講,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梁君健,將為我們講述這場對紀錄片產生巨大影響的英國紀錄電影運動


5、義大利新現實主義

1942年到1960年,世界電影舞台上出現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帶著「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的美學口號出場,雖然電影作品數量不多,票房慘敗,這場運動卻對世界電影影響深遠,建立了自己獨特的電影美學。


《偷自行車的人》|《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戰火》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現實」還是一個特別宏大的概念,它既是真實生活,也是我們的內心情感和思想的外化。這一講中,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教授潘若簡將為我們講述,在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中,何為電影創作的「新」,何為更廣闊意義上的「現實」。


6、法國新浪潮

迷茫、痛苦、對未來一無所知......如果你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那麼法國的新浪潮運動,將會為你帶來極大的共鳴。


法國電影界在1959年到1960年期間,發行的《四百擊》《精疲力盡》等幾部影片,引發了「新浪潮」的最初衝擊。這些影片背後的新銳導演,以一己之力反抗常規的電影工業,奉行個人化的「作者策略」,影響極其深遠。


《四百擊》|《精疲力盡》|《廣島之戀》

在這一講,中央戲劇學院電影電視系教授徐楓帶我們追溯這場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深入解構「新浪潮」。


7、新德國電影運動

1962年,26位來自慕尼黑的德國青年導演,在第八屆奧伯豪森國際短片電影節如是宣布,就此拉開了新德國電影運動的序幕,這是世界電影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篇章之一,從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期間,湧現出了多位突破傳統,極具個人特色的著名導演。


文德斯 | 法斯賓德 | 施隆多夫

來自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的教授王宜文,將在這一講中對他們逐一介紹,同時他也會帶領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策源地的德國,它的電影該如何表現歷史?


8、新好萊塢時期

到了1960年代末,美國好萊塢商業片製作衰退,法國新浪潮帶來了全新的電影美學,加上電視搶走一大批觀眾,大製片廠陷入了二戰以來的最低谷。


與此同時,美國國內社會喧鬧不安,青年人反主流、反傳統情緒高漲,新一代導演開始嶄露頭角,以《畢業生》、《邦妮與克萊德》為代表的影片開始再次吸引年輕觀眾。這些電影人繼承了傳統好萊塢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又借鑑了歐洲藝術電影的表現形式,飽含著對當時社會的反省,使類型電影重新煥發生機。


《畢業生》|《邦妮與克萊德》|《飛越瘋人院》

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副教授杜慶春,將在這一講帶我們走近生機勃勃的新好萊塢時期。


9、戰後的日本電影

戰後的日本電影,連續在威尼斯、柏林和坎城國際電影節上斬獲大獎,使得日本電影第一次登上國際影壇的舞台,在1950年代迎來了自己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事實上,從50年代末到整個60年代,戰後日本電影在電視及社會變革的衝擊下開始停滯,甚至出現頹勢,但在世界電影新浪潮的影響下出現了一批新導演,這些導演對新的類型片的探索使日本電影獲得了重要的國際性影響。


黑澤明 | 小津安二郎 | 大島渚

在這一講中,中國電影資料館研究員李一鳴將帶我們體驗這一時期的日本電影美學。


10、新世紀的韓國電影

在即將步入新世紀的時候,韓國電影一枝獨秀,在東方崛起。


雖然好萊塢電影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仍然強勢占據著韓國電影市場,但1999年,一部韓式大片的出現,成為韓國電影異軍突起的拐點。這部影片就是《生死諜變》,它以六百四十多萬的觀影人次打破了《鐵達尼號》之前創下的歷史紀錄。


《生死諜變》|《殺人回憶》|《老男孩》

此後,一系列韓國本土大片和大導演奔涌而現,締造了韓國電影票房和藝術兩相崛起的神話。在這一講中,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副教授范小青將會為我們深度剖析,這頓豐盛的「韓式電影大餐」究竟是如何烹製而成的。


電影史雖然只有短短百年,但其中的豐富燦爛遠遠超過觀眾的想像。這次,我們邀請到國內電影史研究領域最權威的學者,相信有他們的專業導覽,大家將不再錯過百年影史沿途最精彩的風景,從此不再「假裝看過」。接下來,歡迎進入我們的《電影正傳》


【限時福利】


限時特價:69元 原價129元

活動時間:2月10日-2月17日


打卡還送中讀VIP季卡虛擬卡一張

(打卡全部章節的用戶,即可獲得價值145元的中讀季卡虛擬卡一張,打卡方式詳見課程大綱)


掃描二維碼購買課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