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大師兄》,淺談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和教育方式

日暖故城 發佈 2020-02-09T10:48:41+00:00

電影《大師兄》是一部由闞家偉執導,甄子丹和陳喬恩主演的校園題材電影。但就是這樣一個人,看到那些成績不好的同學就罵對方是「垃圾」,在發生一些矛盾衝突後,立刻睚眥必報,甚至用對方家庭的不幸來羞辱對方。

電影《大師兄》是一部由闞家偉執導,甄子丹和陳喬恩主演的校園題材電影。電影講述的是一個不同尋常的老師,在他的引導下,那些處於青春叛逆時期的問題學生逐漸走向正軌的故事。

青春期,指由兒童逐漸發育為成年人的過渡時期。其中,主要是指以生殖器官發育成熟、第二性徵發育為標誌的初次有繁殖能力的時期。青春期是人生第二個生長發育的高峰期。然而,這都是在生理的角度定義的青春期,真正意義上的青春期遠不止生理上,更在心理上。

步入青春期後的少年少女們,身體快速發育的同時,隨著接受的知識的增加,個人見知和思考能力的提升,自我意識開始冒出萌芽。開始對世間萬物有了自己的認知,而不再是被動地接受別人的看法。

一、青春期叛逆心理,源自於自我意識的出現

1.快速成熟的身體與有限認知之間的矛盾

電影《大師兄》中的高中學生李偉聰,身材高大的他已經初具成年人的體格,但與之相反的是他平日的作為。抽菸打遊戲不讀書,典型的青春期叛逆少年形象。然而這些都是廣為人知的一面,不為人知的是他的家庭情況。

五歲那年,一場意外父母雙雙離世,從此和奶奶相依為命。奶奶靠著收破爛和做點活計補貼家用,他時常也得去做兼職。因為政府遲遲沒有分房,兩人還住在廢棄的住宅區。在敏感的年齡,過早地接觸了生活冰冷的一面。於是,在他的認知中,對世界並沒有多大好感。

在和優等生黃俊傑發生矛盾後,學校沒有處罰對方,卻做出了開除他的決定。當陳老師來拉開他們的時候,他終於不甘地吼出了心中的聲音:「這世界本來就不公平」。

然而因為見識的緣故,人的認知是容易發生改變的。就像有知名人物曾言:今天我在這裡提出這些觀點,在十年以後,甚至是幾年以後,我可能親自會推翻自己現在說的一切觀點。

隨著年齡的變化,人的見識和視野都將不再一樣。在步入大學之前,大多數人對生活的認知還是局限於身邊的事物。青春期時自我意識的出現,常常容易被自己有限的認知所局限,總是輕易就對一切下了定論。因為自己自幼的遭遇,所以少年李偉聰早早給世界判了死刑。與其說他在學校的作為是叛逆,不如說是一種自我放棄。

2.內心的希冀和現實中求而不得的差異,讓他們走上了叛逆的道路

出生於重男輕女之家的王得男,由於是個女孩子,自從弟弟出生後,她就一天一天被父親冷落。目睹著平日裡父親對弟弟的寵愛,而對自己只剩下經常的責備,甚至連零花錢,弟弟都比自己多,這些都在王得男心中一點一點發酵。

青春期的突出表現就是對事物過於敏感的感知和思想容易偏執,帶著這種偏見的思想,甚至一直伴隨了她漫長的成長歲月。在她眼中,認為父親並不愛自己。於是,她選擇了和父親對抗。

父親說,女孩子應該留長長的頭髮,她就拿剪刀把自己的剪成一個假小子。父親送她芭比娃娃,她丟在一邊看都不看,轉身就去玩男孩子獨有情衷的賽車。隨之而來的是愈演愈烈的爭吵和逐漸步入冰點的父女關係。

直到那場意外出現,看著誤以為自己出事的父親老淚縱橫,在一邊默默看著的她,這才明白父親一直是愛自己的。只是自己活在了偏執的世界,記住了那些不美好的事,卻習慣性忽略內心的愛。

回想她的作為,其實在她的內心深處,那些流露於表面的反抗,又何嘗不是希望得到父親關注的表現。父親喜歡男孩子,於是她就把自己裝扮成男孩子,玩男孩子喜歡的東西,她的叛逆更像是一種賭氣的做法,希望以此來得到父親的注意。

因為現實中得不到,而內心又渴望得到,那種求而不得的掙扎,讓思想還不夠成熟的他們走向了叛逆。用錯誤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需求,希望以此收穫希冀的東西。

3.原生家庭的束縛是影響成長的關鍵因素

曾經有一本暢銷書,名叫《超越原生家庭》,書籍講的是關於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當作為家庭的一份子,出現在家庭中,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家庭的影響,從而對個人的成長有著關鍵作用。

因為妻子的離開,關父選擇用醉酒來麻痹自己。常年酗酒的他和兒子們說的最多的就是一句話就是:「酒沒了,誰給我去買酒?」。在這樣的環境下,兩兄弟果不其然,都對學習毫不感興趣。

關啟程和關啟賢兩兄弟,一個選擇在遊戲的虛擬世界中尋找溫暖;另一個默默忍受著這一切,暗中積蓄力量,希望賺足夠的錢,然後離開這個家。於是,一個整日沉溺於遊戲中不可自拔,一個天天想著向同學售賣小吃,兩人不出意外地成為了學校里的問題學生。

家庭教育有多重要,談談廣為人知的錢氏家族就知道了。在近代,錢氏家族中有我們熟知的「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兩彈一星元勛」錢三強、「近代力學奠基人」錢偉長。除此之外,還有國學大師錢鍾書、錢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錢永建等等。迄今為止,錢氏家族已經出了「一諾獎、二外交家、三科學家、四國學大師、五全國政協副主席、十八院士」。

也許有人會說,那是因為那時候教育沒有普及,家族性的名人並不少見。然而即便是在教育普及的當今,關於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也從未減弱。

據教育部門統計,近年來,清華大學等國內頂尖的學府,即便有政策的扶持,農村學生招收比例還是在逐年下降。寒門難出貴子,這已是現實。正如北京市某理科狀元所言,一個好的家庭環境能帶來的不止是經濟上的富足,更是資源上的廣博。

新時代的競爭,早已不再是單純的書本知識的競爭,隨著各種興趣補習班的出現,在技能方面的競爭更是凸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家庭對個人成長的影響不言而喻。

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書容易教人難

1.堵不如疏,強制的打壓只會埋下潛在的隱患

早些年,「虎媽狼爸」的出現可謂一時紅遍全網。在超嚴格的教育下,兒女變成了無比聽話的「機械人」。他們完全順從父母的意願,沒有自己的想法。不過在父母眼中沒關係,因為孩子有全優的成績就夠了。然而真的夠了嗎?神童魏某13歲被大學錄取,20歲被中科院勸退的事跡還在流傳,高智商低情商的教育最後只會是一場悲傷。

電影中的大反派羅建英,小時候酷愛鋼琴的他就被父親逼著練跆拳道。儘管現在的思想越來越開放,但被父母的意願所逼迫的仍不在少數。在有些家長看來,孩子的很多想法不是不可理喻就是浪費時間。於是憑藉著自己的人生經驗,早早給孩子定下一條自己眼中的輝煌之路。

然而我們似乎忘記了,每個人都應該是為自己而活,要孩子背負自己的期望情有可原,但打壓孩子心中的想法就顯得不近人情。生活不像考試,標準答案只有一個。世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有時候過於的打壓,反而會引起孩子心中的逆反心理。

與其圖一時之利,在孩子的未來埋下一個不定性的炸彈,不如多一些理解。如果可行,多讓孩子做些嘗試,不論成功與否,都是一段難得的經歷。相比那些口中道理,說上千萬遍還不如讓他們親身體驗一次。

2.相比於說教,更需要的是被理解和尊重

青春期是從少年到成人的過渡階段,在這個階段,對世間萬物都漸漸有了自己的認知。別人的教誨,哪怕是對的,但也不願去接受。因為從小開始,那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我們聽的太多。

面對叛逆的李偉聰一夥,陳喬恩飾演的梁老師選擇了最尋常的辦法,講大道理,罰抄校規。結果不出意外,李偉聰一夥不僅沒抄,甚至還抓了一條小蟲嚇唬梁老師。導致茶水撒了,文案全部被弄濕。

與之相反的是甄子丹飾演的老師陳俠,他沒有選擇最常見的說教和處罰,而是真正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在初步了解李偉聰的情況後,他選擇了家訪。走進李偉聰的家,發現是在一片廢棄住宅區,家中唯一的長輩就是年邁的奶奶。

看到李偉聰奶奶在用白蘭花做小活,並從奶奶口中得知李偉聰父母早亡,為了補貼家用,李偉聰常常下課就去兼職。看著奶奶拿出李偉聰偽造的被老師表揚的記錄本,陳俠理解他的做法,不僅沒有揭穿,反而拿出自己的錢騙奶奶說這是李偉聰的獎學金,讓老人家安心。

事後,陳俠又親自去李偉聰上班的地方找他,將陷入打黑拳糾紛之中的李偉聰救了出來,這個對世界失望的男孩終於感受到了溫暖。一番交心的談話後,終於將這個叛逆的少年拉回正軌。

從上學開始,《三字經》、《弟子規》等啟蒙名作就一直教導著要怎樣去做。聽的太多,很多事其實不是真的不懂,只是不願去懂。青春期的孩子,想的更多的並不是對錯。他們那些看似荒唐的做法,其實都是在等一個能理解他的人,去真正走進他,而不是一上來就是劈頭蓋臉的呵斥。

那些堅強的外在下都藏著一個孤獨的心,在獨自撫摸著自己的傷,偽裝成叛逆的要強模樣。

3.過於強調分數的教育應當過去,未來屬於全面教育

分數重要嗎?當然重要。不論是對於個人,還是對於整個學校。關於高考,曾一度「有一考定終生」的說法。

電影中的黃俊傑,是大眾眼中的優等生,長得高大帥氣,學習成績優秀還是籃球隊隊長。他不僅有著無數異性同學的愛慕,連校長在打架事件中都為他開脫,稱他是學校的希望。

但就是這樣一個人,看到那些成績不好的同學就罵對方是「垃圾」,在發生一些矛盾衝突後,立刻睚眥必報,甚至用對方家庭的不幸來羞辱對方。華麗的外表終究掩飾不了內在的不堪,高學歷低素質的人並不少見。

高鐵上,某博士霸座事件;某博士後帶女友逃票事件;甚至有清華畢業,博士留美的李某,因為上錯了列車,列車開車後竟為一己之私拉動緊急制動閥,影響了後續所有列車的運作等等。

分數固然重要,但素質教育也不可或缺。對待分數,我想台灣知名女作家龍應台寫給兒子安德烈的信中做了最好的詮釋。分數能讓你有更多選擇的機會,但素質卻是相伴你一生的東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