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過七年之癢的《歌手》,想變得更「綜藝」?

李北辰 發佈 2020-02-09T12:47:56+00:00

許多80後對這檔常青的綜藝節目是有感情的,八年前開始看這檔節目的年輕人,不少都已經工作,結婚,生子——2013年,《歌手》還叫《我是歌手》時,今年第一集節目裡的「奇襲」歌手李佩玲只有13歲。

文|李北辰

不知不覺,《歌手》系列已來到第八年。2月7日,因故延期的《歌手·當打之年》第一集正式開播。

許多80後對這檔常青的綜藝節目是有感情的,八年前開始看這檔節目的年輕人,不少都已經工作,結婚,生子——2013年,《歌手》還叫《我是歌手》時,今年第一集節目裡的「奇襲」歌手李佩玲只有13歲。

那句話怎麼說來著?一代人終將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

所以意如其名,今年《歌手》以樂壇「當打之年」的歌手為主,華晨宇,毛不易,周深,蕭敬騰,袁婭維,徐佳瑩和米希亞七位首發歌手中,年齡最小的是94年的毛不易,最大的是78年的日本歌手米希亞,平均首發年齡只有33歲。

在今年,這檔熬過「七年之癢」的綜N代前輩,賦予自身的定位非常明確:不再讓歌壇老將「重出江湖」,不再負責挖掘被埋沒的樂壇遺珠,而是將聚光燈全部讓給正「當打」的年輕人。

而沒有了頂級前輩的加盟和最終缺少懸念的加冕,《歌手·當打之年》新定位的加持,也讓年輕歌手可以輕裝上陣。

但是,我相信許多人和我一樣,看到本季首發歌手名單時,難免感到些許不適和似曾相識,七人之中半數以上都算是《歌手》系列的「熟人」。

某種程度上,故人重逢,源自中國流行樂壇的青黃不接。對於當今中國流行樂壇,許多人感受相似:放眼望去,處於「當打之年」的人有委實很多,但真正「能打的人」卻很少,轉來轉去,就是那幾個人。

而嘉賓陣容的過於重疊,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國內音樂綜藝的同質化。譬如在《歌手·當打之年》第一集,華晨宇就毫無意外地壓軸登場並最終奪冠,他在節目裡說:「希望通過這個舞台,讓世界知道中國的流行音樂正在朝更好的方向發展,中國的流行音樂是前衛的。」

事實上,我覺得華晨宇自己的音樂進步了,但中國流行音樂好像並沒有,國內每年新歌產量大約10萬首左右,但婦孺皆知的華語樂壇天王仍然止於周杰倫。

而在市場環境的逼迫下,《歌手》自己算是進化了。

在許多人眼中,作為仰仗選手資源的老牌綜藝,此前《歌手》系列已經觸到瓶頸期,無論主觀還是客觀因素,歌手選擇都已相對窄化。

而拋去資源層面,給我感覺,過去兩三年,作為中國電視史上的現象級綜藝,《歌手》特別像是海明威筆下「在重壓之下保持優雅」的「老人」,它經歷過舊時代的誠懇,卻要在歡脫的新時代努力轉身,它希望攫取新一代年輕人的注意力,卻難免因過去多年的滄桑與積澱,稍有些顯得放不開手腳。

所以在新一季中,從名字開始,《歌手》系列就正做出最大規模的改變,譬如取消了過去的補位和踢館歌手,變為每兩期有幾位不太出名的奇襲歌手在後台躍躍欲試地對台上歌手發動1v1奇襲,這增添了比賽的不確定性——以及,更重要的「綜藝性」。

相較於之前的「嚴進」,這季看起來更為「親民」,能有更多年輕人登上被昔日光環加身的《歌手》舞台。

嗯,競爭感更強的賽制,綜藝感更強的年輕人,看起來,八歲「高齡」的《歌手》系列,想讓自己看起來更為「綜藝」。在新時代,這委實應算是一種與時俱進了吧。

其實不管怎樣,作為一檔餘溫尚熱的綜藝節目,如今八年過後,一撥人正在遠離它,一撥年輕人聞訊而來,我想這大概算是一檔年邁綜藝節目的不錯歸宿。

只不過對於許多沉浸在舊時代氣息中的80後觀眾,《歌手》為迎合年輕人推出的種種新意,或許無法帶給他們對於華語樂壇黃金年代的追憶。

但又或許,這種追憶本身就是一場空中樓閣呢?畢竟每代人心中都有一個回不去的黃金時代。

一代人終將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阿摩司·奧茲在《愛與黑暗的故事》中說的好:「我們需要談論現在與未來,也應該深入談論過去,但有個嚴格條件:我們始終提醒自己,我們不屬於過去,而是屬於未來。」

作者:李北辰,獨立撰稿人,國內數十家媒體專欄作家,曾供職《南都周刊》《華夏時報》《財經》等媒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