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滅亡前悲壯的一幕:英雄的後裔,紛紛為這無法拯救的國家犧牲

小特聊神話 發佈 2020-02-08T16:16:41+00:00

我們讀蜀漢的歷史,就像是在看一個浪漫主義的史詩傳奇劇,是中國古代美德——仁義禮智信的集中體現,即使翻遍上下五千年,你都很難找到在正史中能存在這樣的人性光輝、浪漫理想、君臣義氣和不朽精神。

魏、蜀、吳三國,哪個國家的粉絲最多?自北宋時期起,這個答案便是不言而喻的,那便是蜀漢。相比於魏國和吳國,蜀漢是那樣的特殊。


魏國,其實和中國歷史上的那些野心勃勃的軍閥沒有什麼區別?他們征服、屠戮、壓榨百姓以至於篡位奪權,最終在爭權奪利的醜劇中自爆。

吳國,其實和中國歷史上那些胸無大志的偏安政權一樣。他們割據自守,反覆無常,政權內部還充滿著宮斗,實在腌臢小氣得緊。讀吳國的歷史,著實讓人感到無趣。

而在其中,蜀漢卻是個例外,這個政權打自一開始,就充滿著理想主義的關輝。和魏國、吳國不一樣,蜀漢的創始人劉備、關羽、張飛、趙雲等人皆出身草根,他們輾轉全國、屢敗屢戰,最終打下了一片天地。這個政權充滿了人情味,幾乎為從未看到像魏國、吳國那樣的內鬥。


我們讀蜀漢的歷史,就像是在看一個浪漫主義的史詩傳奇劇,是中國古代美德——仁義禮智信的集中體現,即使翻遍上下五千年,你都很難找到在正史中能存在這樣的人性光輝、浪漫理想、君臣義氣和不朽精神。士大夫追求君臣魚水、匡扶天道,販夫走卒追求兄弟義氣、忠君愛國,中國人從上到下的倫理三觀都曾由蜀漢的故事塑造了一遍。

公元263年,蜀漢滅亡,這是一個傳奇的結束,也宣告著自戰國以來,中國古典精神的結束。而在這終幕之中,蜀漢英雄的後裔們,也為這個無法拯救的政權,唱起了最後的、悲壯的輓歌。

劉備之孫——北地王劉諶

都說英雄兒好漢。大英雄劉備一生坎坷,經歷了無數場戰敗,但都憑藉著不屈不撓的意志挺了過來,最終創造了霸業。但是可悲的是,劉禪在蜀漢主力尚在的情況下,向偷渡陰平的鄧艾投降。


就在這時,劉禪的兒子北地王劉諶站了出來,並斬釘截鐵地怒喝道:

「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

在他看來,即使是面臨最後時刻,也不能向敵人投降,不如父子君臣背城一戰,以鮮血祭奠社稷,用英勇告慰先帝劉備。但是面對這樣勇敢的兒子,劉禪卻仍然選擇了投降。

最終,劉諶毅然帶著自己的妻子兒女,在昭烈廟拔劍自刎。在如今的武侯祠中,仍然祭奠著這位勇敢王子的神位。只有他,才配當英雄劉備的兒孫!

諸葛瞻、諸葛尚:孔明後裔死社稷

諸葛亮,是古典忠臣的典範,而他的兒孫也不遑多讓。鄧艾偷渡陰平後,時任蜀漢衛將軍的諸葛瞻義不容辭地接過了指揮權,帶著自己的兒子諸葛尚,走上了這條不歸之路。


很可惜,諸葛瞻並沒有繼承其父過人的軍事才能,最終在綿竹敗給了鄧艾。在巨大的優勢之下,鄧艾得意洋洋地對諸葛瞻說:「投降吧!我能保舉你當琅琊王!」然而諸葛瞻卻毫不猶豫地斬殺了鄧艾的使者,繼續與敵軍奮戰,最終戰死沙場。

父親戰死後,蜀軍大勢已去,諸葛尚完全可以向鄧艾投降,保住性命。但是他卻毅然說:「我們父子受了國家那麼多的恩惠,而沒有提早斬除黃皓,以致慘敗,還有什麼面目活下去呢?」於是他轉身殺向敵陣,英勇戰死。

在綿竹,這對父子英雄的陵墓猶在,名為諸葛雙忠祠。諸葛瞻父子忠孝兩全、以身殉國,沒有給他們的先人丟臉。

張飛之孫張遵


在綿竹之戰中,張飛的孫子張遵,也同樣殉難。張飛是蜀漢宿將,萬人敵,也是劉禪的岳父。他的兩個女兒,先後成為了劉禪的皇后。

作為張飛的孫子,堂堂蜀漢的國舅,身為文官的張遵義不容辭地加入了軍隊。當諸葛瞻父子犧牲後,張遵帶領軍隊,自殺式地突入了敵營,最終英勇犧牲。雖然他沒有祖父「萬人敵」的武力,但是他的勇氣仍然不輸。

黃權之子黃崇


黃權,是蜀漢名臣,劉備手下的大謀士。在夷陵之戰中,劉備慘敗於陸遜,而黃權所率領的軍隊被吳軍隔絕於江北,無法撤回蜀國。無奈之下,黃權只好北上投降了魏國。

當魏文帝曹丕地詢問黃權:「如今你棄暗投明,是不是就像當年韓信、陳平一樣?」誰知黃權毫不客氣地說:「回不去蜀國,也不可能投降吳國,所以只能投降你了!」

其後,曹丕又故意散播謠言,說黃權的家人已經全部被劉備誅殺。但是黃權卻說:「我和劉備、諸葛亮是相知之人,他們不會苛待我家人的!」


果然在蜀漢,有關部門都準備逮捕黃權的家人,追求黃權的投敵之罪。但是劉備卻說:「是我負了黃權,而不是黃權負我!」劉備不僅赦免了黃權的家人,還任命黃權的兒子黃崇為官。蜀漢君臣之相知,竟達到這種地步。

在綿竹之戰中,黃崇毅然跟隨諸葛瞻出陣,他屢次提出正確建議,但都遺憾地未被諸葛瞻採納,最終導致了失敗。即便如此,黃崇仍在陣前激勵將士,直到英雄犧牲。黃崇以生命,洗刷了父親叛徒的面目,也以自己的鮮血,報答了劉備和諸葛亮的知遇之恩。

趙雲之子:趙廣


常山趙子龍,是我們所熟知的蜀漢名將。他勇冠三軍、忠勇無雙、一身是膽,深受老百姓喜愛。他的兒子名叫趙廣,官拜牙門將。在沓中之戰中,趙廣隨姜維抵禦鄧艾。結果由於魏軍勢大,蜀軍不幸戰敗,趙廣死於亂軍之中。

傅肜之子:傅僉

傅肜,乃是蜀漢前期的名將。在夷陵之戰中,蜀軍慘敗,劉備率軍潰逃。在極度危急的情況下,傅肜義不容辭地承擔了斷後的責任。最終,傅肜部下全部戰死,只能形單影隻地對抗吳軍。陸遜本想說降這位勇士,但是傅肜卻罵道:

「吳狗!何有漢將軍降者!」


罵完後,傅肜英勇戰死。

傅肜死後,他的兒子傅僉成為了蜀漢將領,破有膽略。在漢中之戰中,鍾會率領魏軍攻破漢中,直取陽平關。而傅僉被同僚蔣舒出賣,被迫獨守關城。面對優勢的敵軍,傅僉死戰不退,最終像先父一樣英勇戰死。


對此,司馬炎評價道:「蜀將軍傅僉,前在關城,身拒官軍,致死不顧。僉父肜,復為劉備戰亡。天下之善一也,豈由彼此以為異?」

父子同為君父而死,其義烈簡直讓天地動容。

姜維

姜維本是魏國的降將,卻被諸葛亮引以為自己的傳人。為了報答諸葛亮的知遇之恩,姜維九伐中原,但都以失敗而告終。


在最後的戰役中,劉禪不聽姜維的囑託,沒有防守陰平,導致鄧艾突破了姜維苦心經營的防線,最終導致了蜀漢的滅亡。

當時,姜維正防守於沓中,將鍾會死死拖出。當他聽到劉禪投降的消息,怒罵道:「吾等正欲死戰,陛下奈何先降?」而其手下的將士也紛紛拔刀劈石,表達自己的憤怒。


然而姜維卻並未放棄希望,他暗中勸服了鍾會,並設計殺死了鄧艾。在他謀划下,蜀漢幾乎要復活,興奮之餘,他暗中給劉禪寫信:「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但最終,姜維的計策功敗垂成,而他也用全家的性命為蜀漢陪葬。這真是「吾計不成,乃天意也!」

霍弋、羅憲

霍弋和羅憲,他們雖然並未向其他英雄一樣獻身。但是他們仍以自己的方法,詮釋著他們對君父的忠義。

霍弋乃是蜀漢前期名將霍峻的兒子。在蜀漢滅亡前,他正率領數萬軍隊駐紮於南中。聽說成都有難,霍弋點齊兵馬,準備去支援。但是可惜的是,還沒等軍隊開拔,劉禪就投降了。


然而霍弋並沒有選擇一開始就投降,而是據守於南中,並對魏軍揚言:「必須等劉禪平安到達洛陽再投降!如果君主遇害,他就要和魏軍死戰到底!」原來,霍弋是以自己為籌碼,保全主公劉禪的性命。雖然最終還是投降於魏國,但仍無損其忠臣的品質。


羅憲的父親是羅蒙,官拜蜀漢廣漢太守。蜀漢滅亡前,羅憲駐守於永安,防備吳國。蜀漢滅亡後,陸抗帶兵趁火打劫,想要瓜分蜀漢的領土。對於盟友的背棄信義,羅憲怒罵道:

「我國傾覆,吳國是唇齒之邦,不撫恤我們的災難,卻想求利,我寧可作投降的俘虜。」

最終,羅憲死守永安三個月,大破吳軍,為蜀漢保全了最後的尊嚴。羅憲不僅忠於君主,更忠於國家。


相比於這些忠臣義士,劉禪、樵周之流的形象實在太過醜陋。到了今天,有人甚至認為,劉禪非聰明,他知天命,不僅保住了性命,還得到了富貴,簡直是大智若愚。然而這些人萬萬也想不到,安樂公劉禪的子孫大部分都死於永嘉之亂,死在了胡人的屠刀之下。更令人諷刺的是,這些胡人(劉淵)打得還是劉禪的旗號。

正所謂「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蜀漢滿足了我們對於忠臣義士的所有想像,在興復漢室理想的驅使下。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等蓋世英豪,百折不撓地為黎民蒼生而奮戰,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最終都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而他們的兒女大多也沒有為祖先丟臉,最終為蜀漢唱響了悲壯的輓歌。


反觀魏國和吳國。魏國滅亡時,那些所謂「忠臣」的後裔司馬師、司馬昭、賈充、鍾會、荀顗(荀彧之子)、王凌等人,不是心懷異志,就是阿附權貴,不是起兵作亂,就是陰謀篡位;而吳國呢?在國家滅亡時,那些「忠臣」的後裔在幾乎未經任何抵抗下,就投降了西晉。僅僅只有張悌以身殉國。在陣亡之前,張悌還悲涼地說:

「君臣俱降,無復一人死難者,不亦辱乎」。

從魏國和吳國醜陋的滅亡看,蜀漢是不是太特殊了。讀蜀漢的歷史,就像是閱讀一首英雄的讚歌,雖然悲壯,但仍能帶給我們關於忠義的無盡遐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