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曹魏、北魏都實行過屯田,為何三者中北魏是成效最大的

歷史大學堂 發佈 2020-02-07T16:45:28+00:00

近日,在日本大學入試中心考試中,關於「魏實行了屯田制」的說法引起了爭議,有關於此的原因一直眾說紛紜。

近日,在日本大學入試中心考試中,關於「魏實行了屯田制」的說法引起了爭議,有關於此的原因一直眾說紛紜。本文藉此機會,對中國歷史上魏國、曹魏和北魏三者進行一次比較分析,為何三者同樣都有屯田,只有北魏能一統華北且延續一個半世紀?

一、魏國簡介

公元前453年,晉國領土被趙、魏、韓「三家分晉」所瓜分。

公元前445年,李悝被魏文侯魏斯任用為相開展變法。

公元前409年,吳起被魏文侯任命為主將,訓練出舉世聞名的魏武卒(與秦銳士、趙邊騎、齊技擊並稱為戰國四大精銳)。吳起任西河郡守期間,曾大興屯田。

上圖_ 公元前403年的趙魏韓 (三家分晉)


公元前364年,魏國將都城由安邑遷往大梁。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魏罃自立為王,在逢澤召集宋、衛、鄒、魯國君及秦公子少官會盟並朝見周天子,史稱「逢澤之會」,此舉也正式標誌著魏國成為新一代霸主。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與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

公元前293年,秦將白起大敗韓魏聯軍並斬首24萬,魏武卒經此一役損失殆盡,由此退出歷史舞台。

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攻破魏國都城大梁,魏國滅亡,享國178年。

上圖_ 白起(?—公元前257年)


二、曹魏簡介

公元184年,東漢爆發「黃巾起義」,群雄並起。

公元196年,前兗州牧曹操迎漢獻帝於許昌,被封為司隸校尉。同年,曹操採納棗祗、韓浩建議,在許昌招募農民屯田(《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記載:「是歲用棗祗、韓浩等議,始興屯田。」)。

公元197年,許昌屯田獲得豐收後,曹操下令將屯田推廣至治下其他區域(《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魏書》云:「於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積穀,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群賊,克平天下。」)。

上圖_ 官渡之戰 中曹操的防禦部署要圖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擊敗袁紹,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隨之也開展更大規模的屯田。

公元213年,曹操被漢獻帝封為魏公。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建立曹魏。

公元249年,太傅司馬懿通過「高平陵之變」掌控曹魏朝政。

公元265年,司馬懿之孫司馬炎改魏國號為晉,曹魏滅亡,享國45年。

上圖_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三、北魏簡介

公元386年,前秦在「淝水之戰」被東晉擊敗後四分五裂,代國君主拓跋什翼犍之孫拓跋珪重建代國。同年四月改稱魏王。

公元394年在五原子棝陽塞外屯田(《魏書·太祖紀》記載:「春三月,帝北巡。使東平公元儀屯田於河北五原,至於棝陽塞外」)。公元398年正式定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同年將山東六州民眾遷往國都平城,「計口受田」(給新遷徙而來的民眾耕牛和土地,令其從事農業生產,本質上而言也是屯田)。

公元413年又兩度在大寧川「計口受田」。

公元485年北魏在「孝文帝改革」中推行均田制,屯田開始下降。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與西魏,享國148年。

上圖_ 北魏(386年—534年)


四、三者不同

既然魏國、曹魏、北魏三者都有過屯田,為何北魏相比於魏國和曹魏最終能一統華北且延續一個半世紀?

  • 1、政治原因

縱觀歷史可以發現,魏國是戰國時各諸侯國中率先進行變法的。廢除了貴族世襲制,通過能力選拔官吏。實行法治,編纂《法經》以建立完備法律。改革軍事制度,建立「武卒」制。李悝變法使魏國一度領先其他諸侯國將近百年,後來的吳起變法、商鞅變法等無不受其影響。

但由於深入觸犯貴族階級利益而導致變法後期停滯並最終失敗,從而使商鞅、張儀、范睢等一批能人志士逃離魏國,客觀上為秦國崛起提供了條件。

上圖_ 三國地圖曹魏、蜀漢、東吳


曹魏則創立了九品中正制執行了下來,相比於秦朝的「三公九卿」、漢代的「察舉」「徵辟」而言政治制度有所進步。

而北魏相比於前兩者,通過「孝文帝改革」整頓了吏治,創立三長製取代宗主督護制,加速了封建化進程。同時「三省六部制」的萌芽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也隨之出現,因而政治制度比魏國和曹魏更加成熟。

上圖_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


  • 2、經濟原因

雖然魏國、曹魏、北魏都實行過屯田,但魏國井田制剛瓦解,只是在吳起任西河郡守時在西河一地有過屯田。

(主要是為了配合對秦國的攻勢,先建前哨據點,攻下一地後移民屯田步步為營鞏固戰果,《韓非子·內儲說上》中《吳起為魏武侯西河之守》一文有具體描述:「吳起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臨境,吳起欲攻之。不去,則甚害田者;去之,則不足以徵甲兵......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國大夫賜之上田宅。』人爭趨之,於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並未推廣全國使之制度化,李悝變法廢除井田制後以「盡地力之教」為指導,推行「平糴法」。

上圖_ 拓跋宏(467年-499年),漢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


而北魏在實行屯田後便在「孝文帝改革」中推廣更能激發生產積極性、提高編戶齊民的「均田制」取而代之。

從社會生產力的角度看,魏國時鐵器牛耕才實現推廣,指南針的前身司南才剛出現。到曹魏時經過改進的翻車已用於灌溉,劉徽在《九章算術注》中提出了「割圓術」以正確計算圓周率,含有現代微積分思想的萌芽。

而北魏時酈道元的《水經注》已寫成,再加上北魏所處的南北朝時代灌鋼法的發明、《齊民要術》的問世、白瓷的出現等,使得社會生產力相比於魏國和曹魏有了大幅度提高。

上圖_ 《齊民要術》大約成書於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


  • 3、文化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因為百家爭鳴、群雄割據,因而有利於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還與其他學派平起平坐。

到了三國時,得益於之前西漢武帝的「大一統」,儒家已被提升為正統思想,為確保政權平穩運行提供了一份保障。

而到了北魏時,孝文帝改革推動了鮮卑封建化的同時也加強了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進而出現了《木蘭辭》這種慷慨激昂、膾炙人口的民謠。

因此北魏相較於魏國和曹魏而言更能在政權壯大後實現長治久安。

上圖_ 太和五銖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鑄造


五、總結

綜上所述,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北魏比起曹魏和魏國,不僅能一統華北還能實現長達一個半世紀的延續。

魏國、曹魏、北魏,三者本身就在實現各自稱霸的途中一步步推動了歷史的發展,為中國歷史的延續,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同時也為封建社會的頂峰——隋唐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文:Mengqi Ren

參考文獻:

【1】《韓非子》戰國 韓非及後人

【2】《史記》西漢 司馬遷

【3】《戰國策》西漢 劉向等

【4】《三國志》西晉 陳壽

【5】《魏書》北齊 魏收

【6】《資治通鑑》北宋 司馬光等

【7】《論北魏屯田制》高敏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