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醫教你如何輕鬆學習「經絡腧穴」

青年中醫李鐸 發佈 2020-02-05T03:17:03+00:00

學習經絡的過程非常枯燥,總論部分時,好學易懂不難記憶,但當學習經絡各論時,由於內容偏多,且又有部分經脈循行文獻記載不一,往往覺得單調難記,以致學習興趣大減。

學習經絡的過程非常枯燥,總論部分時,好學易懂不難記憶,但當學習經絡各論時,由於內容偏多,且又有部分經脈循行文獻記載不一,往往覺得單調難記,以致學習興趣大減。如何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興趣?以下談幾點體會。

(一)抓取規律性

如果我們能從內容多而雜的經脈循行中多提取一些帶規律性的東西,無疑對於加強記憶是有幫助的。我強調要牢固地掌握經脈循行的四大規律,即經脈的走向規律、分布原則、交接特點和屬絡關係。並把它貫穿到每一條經脈之中進行複習,起到溫故知新的強化作用。例如在學習足陽明胃經之前,結合經脈循行的四大規律,勾畫出胃經的大致輪廓,即從頭走足;分布於面頰、前額、身前、下肢外側前緣;在頭面部受手陽明大腸經之交,在足大趾又交足太陰脾經;屬胃絡脾。凡上頭面的經脈,經過這樣具體分區,各經在頭面部的分布情況就一目了然,對頭面疾病的分經論治也就清楚了。

又如足陽明胃經行於身前,足少陽膽經行於身側,足太陽膀胱經行於身後。不少人提出陽經行於身前不好理解。筆者認為,足三陽經在軀幹部的這種排列,與四肢部的分布相一致也是符合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側)、太陽在後的分布特點的。經脈在四肢的分布原則是陰經在內側,陽經在外側,這一規律也適合於頸項部位。手足陽經經過頸項部位時,均由體表而上下,而心、肝、脾、腎幾條陰經則均由頸內挾咽喉、食道上至頭面內部。

(二)區別特殊性

在了解經脈循行一般規律的基礎上,再來分析其中的特殊情況,就容易掌握其要點。如手三陽經在上肢的分布規律是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後,而從頸部以上,卻是陽明在前、太陽居中、少陽在後;足三陰經在下肢的分布規律是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但在內踝上8寸以下則是厥陰在前、太陰居中、少陰在後。也有少數經脈在起止點方面存在著一定的特殊性,如手陽明大腸經本屬陽經,但經脈不起於外側,而起於食指內側端;足厥陰肝經為陰經,經脈不起於內側,而起於足大趾外側端(一云:起手足大趾毫毛部);手厥陰心包經終止於中指頂端;足少陰腎經起始於足心湧泉。

(三)力求規範化

由於古今針灸文獻對部分經脈循行路線的描述不盡相同,客觀上給學習帶來了困難。對於有分歧的部分經脈循行,例如大椎為諸陽之會,手足六陽經均應通過交大椎與督脈貫通,然古今文獻上均無胃經交大椎之說,最早僅有上海中醫學院主編的《針灸學》(1974年版)提到足陽明胃經從頭面下頸後先會大椎後入缺盆。我們中醫人很同意「交會於大椎」的學術見解,使之與針灸的基本理論相吻合。關於足厥陰肝經經脈的起點也說法不一,有說起於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穴在大趾外側端趾甲旁開0.1寸者;又有說起於足大趾外側端,而大敦穴在足大趾上三毛處者。現在學習肝經的起點應在足大趾外側端,大敦穴的定位也應在足大趾外側爪甲角後0.1寸,如此則做到了經與穴的統一。

(四)做到具體化

由於經脈循行有時會出現彎曲、轉折和交叉等現象,所以,人體的經絡分布顯得錯綜複雜。如能儘量把經脈的循行部位具體化,對於了解各經脈在人體的分布以及準確取穴均大有益處。如頭頸部這個範圍里,表面就有8條經分布。若以前正中線任脈為標誌,頸部旁開1.5寸是足陽明胃經,旁開3寸是手陽明大腸經,旁開上3.5寸是手太陽小腸經;以後項正中督脈為標誌,旁開1.3寸是足太陽膀胱經,旁開2.25寸是足少陽膽經。頭部正中,膀胱經距督脈旁開1.5寸,而旁開2.25寸、3寸、4.5寸則分別是膽經在頭部的幾個轉折線的具體分布。膽經在側胸、脅肋部也有幾處轉折。先定出下面4個點,即腋中線4~5肋間、乳中線7~8肋間、12肋端、髂前上棘然後4點相連,便是膽經布於胸脅的具體循行線路。

(五)死記加巧記

記憶也是一種學習方法,在學習經絡的過程中,有些內容是必須要進行記憶的。

1.背誦記憶——背誦各經脈循行的白話文或《黃帝內經》原文,學一條經便背一條經。但在背誦之前一定要把經脈循行中常用的術語如循、過、出、入、環、夾、交、貫之類及肺系、心系、目系等理解清楚,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背誦。

2.意會記憶——把死記與巧記結合起來,一方面可以加快記憶的速度,另一方面可加深記憶。如足陽明胃經和手陽明大腸經均入齒齦,哪條經入上齒齦,哪條經入下齒齦易於混淆,歸納大腸經是由下向上走到面部的,先經過下齒;而胃經是由鼻根向下行走的,先經過上齒。這樣,胃經從上至下入上齒齦、大腸經由下往上入下齒齦,就便於記憶了。

3.分段記憶——有的經脈如足三陽經從頭至足、足三陰經從足至頸上,路線很長,複雜而難記。整個經脈分為體表有穴通路體內屬絡關係支脈交接傳注三部分,一般都按這三部分學習記憶。諸書皆將胃經體內循行從缺盆至腹股溝一段分為兩段敘述,不妨將體內經線作一次性敘述,再談體表循行,就顯得緊湊易記。

4.分類記憶——臟腑經脈病候這一部分,我們把它歸納為:臟腑病候、經脈病候及臟腑經脈反應到組織器官方面的病候三大類。每經病候各有側重,手三陽經均以經脈病為主,臟腑病為次;手足三陰經、足三陽經則均以臟腑病為主,經脈病為輔。如手太陰肺經的感冒、咳喘是其臟腑病;經脈所過部位的疼痛、痙攣、麻木、萎縮等為經脈病;而咽喉腫痛、失音則是臟腑經脈反應到組織器官的證候,多因肺熱或肺陰不足而致。再如手太陽小腸經的上肢外後緣疼痛、頰腫、耳鳴耳聾是其經脈病;少腹疼痛、腹瀉為本腑病;而目黃、咽喉腫痛、口舌生瘡便是臟腑經脈反應到組織器官的證候,多由小腸之火上逆於心所致,心經聯絡目系又挾咽喉。

5.聯繫記憶——學習經脈,如能將經脈循行與解剖部位、腧穴結合起來,收益將會更大。在每一條經脈循行時,都把它的起點、所經關節之處、支脈分出處及終點的穴位用括號列舉出來,明顯的解剖標誌如骨骼、肌腱等也以同樣方式加以註明。做一個假人模型,每點完一經的穴位後,就把所點穴位用線連起來與經絡循行圖進行對照。學習經絡聯繫腧穴,點完穴又複習經絡,論經不離穴,論穴不離經,對照學習,相得益彰。

另外,一定要不斷學習,要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適當地向大家介紹一些必要的參考書,如《經絡十講》,《靈樞》經脈、經別、經筋、脈度等篇,《素問·骨空論》,《難經》二十三難、二十八難、二十九難,《十四經發揮》《奇經八脈考》等,以開闊視野,啟發思路。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藥文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