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為什麼說有些茶品牌的機遇來了?

茶書壹家 發佈 2020-02-05T03:50:40+00:00

我們堅信抗擊病毒的人民戰爭最終必將取得勝利,我們也看到了各地確診人數的增加,人與人、人與物接觸風險的增加,以及各地傳來的令人糟心的事件。

今天是武漢封城的第12天,事態的發展進入了喜憂參半的境地。我們堅信抗擊病毒的人民戰爭最終必將取得勝利,我們也看到了各地確診人數的增加,人與人、人與物接觸風險的增加,以及各地傳來的令人糟心的事件。疫情之下,為什麼說有些茶品牌的機遇來了?

而我們做品牌的,比普通人還要操一道心——經濟走勢和市場前景。

經濟的增長是需要信心來支撐的,以促進消費與生產、需求與供給之間的動態平衡。當下,越是微觀的行業,越是感覺風雨飄搖。微信群里有人做過分析,從國際貿易、宏觀經濟、銷售、營銷推廣、日常消費、春茶生產、運營成本等方面,提出了疫情對茶行業的衝擊,涵蓋7個大類、21個細項,可以說是面面俱到、利弊清晰了。

但是短期的衝擊,不能蒙蔽了我們對茶行業長期利好的觀感。茶可是千年產業,最晚從唐朝就開始流行至今,擁有健康農業的至高題材,以及自然、稀缺、社交、禮品、增值、出口貿易、深加工等系列化需求。

隨著各種病毒問題的出現,流行病動不動就肆虐成災,國人對健康的認知在不斷加深,包括身體健康和心靈健康。因此,滿足兩大健康需求的茶行業,勢必以更快的腳步向前邁進;而堅持在這個航道上前進的人,都將終身受益。

針對這次疫情,對於未來中國商業模式的驅趕,商界已經有了普遍的共識,就是加速推進線上場景的轉型。

那麼,落實到普洱茶行業,線上場景是什麼呢?

凡事先抓共性,又抓特性。在邏輯上,普洱茶行業的線上場景,與其他行業無異,就是向著馬雲、馬化騰所異口同聲的「產業網際網路」邁進,作為十年從事產業網際網路(2009至今)的我來說,這一點看得非常清晰;而在內容上,因為自身的「品藏結合」的雙重屬性,普洱茶行業無疑要深沉和寬廣得多,這還是各位茶行業資深老鳥有發言權。

所以,我認為普洱茶線上場景,是全產業鏈的上線,具體節點在哪裡,要結合產業網際網路和普洱茶行業特點來抓。下面這張簡單的圖,可以大致說明問題:

其實對普洱茶行業而言,做線上場景空間非常大,但就是不能簡單地歸納為做短視頻和直播,因為這些網際網路公共設施並不是為普洱茶行業定製的,他們只能完成外圍工作。

誰在為行業做定製解決方案呢?一定是那些既在業內、又不插手具體賣茶業務的人。所以我常常說,茶裝裝為什麼要在這個行業保持「不爭茶市」的心態,因為這個立場可以讓我們獨立、冷靜、客觀地思考。

本文要討論的範疇,當然不是指那些占有獨家資源(稀缺原料/市場圈層)的企業。面對大壓力,就有大洗牌。在強壓力的作用下,任何牢不可破的物質,都會變形,新的結構會迅速產生。一般來說,過去依靠「大規模鋪設經銷商+電商」的方式,實際上仍屬於換湯不換藥的舊時代。

相較於在同一個航道上去比拼誰走得快、誰走得慢,有的人即將要換航道、換維度、換生存方式,這才是最可怕的力量。

一、品牌免疫力的增強

前提是你得有個品牌。那麼,到底做到哪一步,才算是有個品牌了呢?

我們常常在具體業務中,把茶裝裝「三因一體」拿出來說事——

「有支撐|可感知|有客群|可信賴」。

拿這個標準,有的品牌問題就有了答案,比如「金駿眉」算不算是個品牌?在我們看來,絕對算。但你要問「小青柑」算不算品牌,那就差強人意了,最多只能算是個品類。

所以說,品牌的形成,不以邏輯關係為準則,不以主觀目的為準則,不以是否有名氣為準則。

品牌的形成,最終是市場信賴關係的達成。有的品牌,旗下沒幾個產品、產品沒多少銷量,但它照樣是品牌,只是渠道沒打通而已;有的品牌,看起來無處不在,但它照樣不是品牌,無非渠道鋪設出來的結果而已。

言歸正傳,如何增強品牌的免疫力?這就是小品牌、初創品牌的後發優勢了。

答案就在於,品牌在調性上天生單一,但在層次上天生豐滿。

怎麼理解?以華為手機為例。

華為手機會給你無所不能的感覺嗎?沒有,他可能在任何時候,都不是萌的、不是暖的、不是潮的、不是娘的,但他卻是明智的、妥當的、無可挑剔的。這就是調性的簡單,塑造起來的信賴感。

同時,華為品牌情感層次卻很豐富,有技術研發因素、國際貿易因素,而裡面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有任正非的表情、余承東的身影、華為人的故事。

手機這種電子工業產品尚且如此,況於茶呼?

但是,我們在大多數普洱茶品牌中,只能看到同質化,並沒有看到豐富性。

這種豐富性到底能帶來什麼呢?我覺得就當下的形勢而言,就是品牌的「免疫能力」。

多面性可以相互抵消負面因素,而增強品牌的正面價值。比如某普洱茶品牌主打老班章資源,把這個因素當作市場的唯一競爭價值,那麼山上一旦出了問題,品牌多年的心血將付之東流。

無可辯駁的事實是,某些強調政府資源、高層資源的品牌,也可能因為外部因素的變化,而轟然倒地。因為權威的源頭,越來越趨向於能力的專業性,而不僅僅是「關係」。

當然你也會說,別人畢竟賺了錢啊。沒錯,但是炒股也好、打牌也好,大家都知道一句話——先贏的錢是紙而已。

而有些茶企業不把人的因素看作避險價值,反而看做了風險因素,這就很令人費解了。

二、品牌安全線的建立

此次疫情最大的感受是,公共事件中,信息發布和數據披露,非常及時。這裡的因素,有信息技術手段的成熟,也有政府社會治理能力的提升。同樣,品牌安全線的建立,實際上不是封閉自我,而是走向積極透明,與品牌有關的話題,要主動發布。

茶裝裝的「一物一碼」技術,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才開始推向市場的。

當然,信息公開、數據披露有賴於一個條件,就是品牌自身在信息和數據上的積累。我們利用「一物一碼」技術,讓每一餅茶開口說話,以真實的信息採集為基礎,向市場釋放產品更多的透明化信號。

可很多人會說,我一個小攤子,有必要嗎?

實際上,這正是小品牌的機會。因為我前面說,品牌「三因一體」的最後一條,就是「可信賴」。而很多大品牌已經具備了這樣的品牌信賴感,小品牌卻沒有機會自證其能。而事實上,大品牌採用「大廣告」戰術依然行不通了。比如某某堂的普洱茶廣告曾經鋪天蓋地,但對信賴感而言沒有太大幫助,反而招蜂引蝶,非常容易自亂陣腳。

而小品牌如果採取主動公開發布產品從山頭到桌頭的信息,則符合了當下分眾化、個性化和年輕化的消費潮流趨勢,更不用說在普洱茶消費中浮沉十多年的老茶人了。

但是,我們也看到,目前有些品牌,把「一物一碼」搭建在跨行業第三方公共平台上,確實降低了「搭車」的成本,但卻極大地推高了「搭車」的風險。第一因為數據安全,第二因為用戶感知,而第二點非常致命,因為消費者需要的不是「被告知」,而是「被尊重」。

品牌安全線建立出了透明化,還有什麼策略呢?我覺得對中小品牌來說,對部分大眾化定位的產品而言,建立可靠的終端價格比照機制,非常重要。有人說,普洱茶是在流通中增值的,不能把零售價告訴市場,否則讓經銷商怎麼賺錢?那我不禁要問,為什麼很多大品牌的當年新茶零售價,都是可以明確查到的呢?

其實,我覺得不是你不敢,而是你不會。建立比價機制,長期來看,對小品牌來說,是構建獲得安全生存線非常重要的法寶。再說,明碼標價是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的要求。符合公共政策導向,才能長治久安。

但怎麼建立,需要形成一套比較可行且可信的價格調節機制來,可以先考慮發布產品目錄,作為品牌服務市場的基本工具。發布信息是永遠受歡迎的,因為至誠之道,在乎溝通。

品牌安全線還有個問題是邊界,我相信沒有哪個企業、哪個個體,是無所不能的,但也沒有哪個企業、哪個個體是一無所能的。所以,在品牌建立與發展過程中,發現自己、發現團隊、發現品牌自身的天然稟賦,非常重要。

對茶裝裝來說,「不爭茶市」就是一個自我邊界的圈定,我們致力於幫助普洱茶品牌做好市場連接(一物一碼)和媒體表達(內容策劃),同時我們還將發布兩款包裝服務(只是包裝),我們將品牌級的服務客戶限定在3個以內,且彼此不存在直接的競爭關係,以免出現有損我們自身品牌的問題。

三、品牌觸手的增多

品牌觸手,就是品牌對外界接觸點,我們可以看到不少品牌已經包圍了我們的生活,比如你手機上至少裝了阿里系的多個APP,以及不論在視頻廣告還是智能電視、電梯廣告上,隨處可見的BOSS直聘、瓜子二手車等新貴品牌;就連格力電器這樣的信息點,不但終端賣場和電商平台隨處可見,而且我們在商業學習中經常遇到和董明珠有關的新聞資訊。

普洱茶品牌的接觸點,中心是落地到兩個方面,一是行業內上下游關係,二是終端消費場景,而不僅僅是一個「單店+微信朋友圈」,原則是「化整為零、效果至上」。

那麼,什麼是品牌接觸的效果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體系需要去滲透的。

第一是服務推廣。我常常提倡,一切業務都是從諮詢開始的,你要先解決別人的問題,別人才會來解決你的問題,這是一種能量交換的過程。我們在實際銷售過程中,發現普洱茶行業營銷,不是賣貨,而是賣整體解決服務。所以,自身品牌的定位、品類的劃分、產品研發的技術風格和品飲、收藏的技術條件,都會成為面相經銷商的一種服務,這種服務過去是在門店交談中完成的,或者在線下品鑑會上完成的,但未來一定會向線上轉移,成為一種新的業務場景,這是我們茶裝裝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第二是知識推廣。不帶目的的幫助,往往換得超出預期的回報。幫助客戶和消費者解決普洱茶入門品鑑、沖泡知識、茶山消息等方面的疑問,也面向自己的原料供應商、加工工廠提供市場信息,進而實現共贏,完成這個行業的生態體系構建。這裡主推的是社群營銷。為此,我們最近專門建立了一個微信圈子「茶問問」,並積極聯繫茶學圈,供業內人士交流心得體會、交換貨源信息、分享技能知識。我們相信,只有共同學習氛圍的達成,才能推進行業進入更高的發展層次。

第三是價值推廣。價值是什麼?價值是度量工具和行為因緣。在這裡,我們更加強調精神價值的交流。為此,我們開設了《每周茶詩》和《茶人故事》兩個欄目,以圖文、視頻等形式,供閱讀並進行精神交流。未來,我們還會聯合部分品牌客戶,出版有關價值文化書籍,實現價值推廣的高端占位。在這裡,中國古代歷史、茶葉史料、人文情懷,將成為普洱茶價值推廣取之不盡的原礦,也為品牌策劃、媒體表達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素材。

最後,其實以上都不是重點,重點我們也許應該牢記這一點:

當市場發生動盪的時候,相信才能看到,看到才能得到。

大品牌已經成為了不可能輕易轉型的商業模式,小品牌正在創業和發展的路上,正在迎接前所未有的變革機遇。隨著疫情拐點的逐漸來臨,疫情之後,我們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一定會有所改變。對於一些中小品牌、初創團隊來說,在改變中求生存,比去搶奪獅子老虎的食物,要明智得多。

著名的智庫——美國蘭德公司曾經在一份研究中指出,核武器讓一些小國,擁有了同大國博弈的能力。我們在最近十年的國內商業觀察中發現,每次技術改變和外部壓力,都會導致一些小品牌的崛起。他們可能依然不大,但卻在某些領域,擁有足夠的叫板能力,去和大品牌對抗。

未來,普洱茶行業的品牌格局,一定不是大品牌絕對壟斷,而是三、四個大品牌,和三四十個中小品牌,以及三四百個小品牌,彼此共存共生的關係,小不一定意味著被吃掉,慢卻會。

今天是庚子年立春,一年之計在於春,今年你的品牌計劃是什麼?打算做什麼產品?有什麼新的想法嗎?我們期待著一起擁抱變革,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加我微信,同我單獨交流,向你請教、共同提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