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區日記:記者跟隨護士夜班,親歷凌晨四點的漢口醫院

南方都市報 發佈 2020-02-05T04:26:06+00:00

一個「老」辦法:用氧氣瓶供氧凌晨2:30分起床,收拾停當,幾個人一起步行去醫院。街上非常安靜的,路燈照著我們。突然,一隻黑白相間的小貓在夜色中一路小跑,有人遠遠地和它打招呼「加油,貓咪!」在隔離間,大家互相幫忙穿好防護服,把亮晃晃的消火栓外箱當鏡子,整理好頭套、護目鏡、口罩。

1月30日凌晨,我跟隨廣東醫療隊的夜班護士上了一次班,從4點鐘到早上8點鐘。看著護士給病人換氧氣瓶、處理護目鏡里的霧氣,還跟大家學到了戴口罩的經驗。在漢口醫院,我經歷了一個難忘的凌晨四點的武漢。

1月30日凌晨的漢口醫院呼吸一病區。

一個「老」辦法:用氧氣瓶供氧

凌晨2:30分起床,收拾停當,幾個人一起步行去醫院。街上非常安靜的,路燈照著我們。突然,一隻黑白相間的小貓在夜色中一路小跑,有人遠遠地和它打招呼「加油,貓咪!」

在隔離間,大家互相幫忙穿好防護服,把亮晃晃的消火栓外箱當鏡子,整理好頭套、護目鏡、口罩。隨後一起進入緩衝區,關好隔離間的門,再打開通向病區的小窄門。進入燈火通明的走廊,這一班工作開始了。

「第一次見到(新冠肺炎)病人時是什麼感覺?害怕嗎?」我問珠江醫院的譚榮歡護士,「不害怕,不激動,覺得很平常,只是換一個地方工作」,她所在的病區有70多個病人,其中50多個病重,三、四個病危。

給病人換氧氣瓶是護士的工作內容之一。在漢口醫院,中心供氧系統不給力是一直困擾醫護的一個問題,後來大家改用「原始」的氧氣瓶來給需要的病人供氧,能暫時緩解問題。

換氧氣瓶,要先去樓梯間那裡取氧氣瓶,兩人合作,把近一人高的藍色鋼瓶搬上專用的運輸車,運到病房後,卸下放好,拿一尺長的大鉗子擰開管道閥門,換在新的氧氣罐上,緊上。

大鉗子並不好用,擰緊的過程中,病人已經要喘不過氣、掙紮起來,旁邊的家屬差點按不住。擰緊後,一邊等著的護士立即接過來,跑著送去另一間病房,那裡的病人也正急需換氧氣瓶。

凌晨的病房裡仍燈火通明,病人的喘氣聲、呻吟聲在安靜的夜裡隔外明顯。

「剛才一口氣上不來,差點……真的感謝他們」,73床病人吸上新鮮氧氣,呻吟聲小了,一會兒,人緩過來了。旁邊的病人也說「剛才有點危險啊,我聽他聲音不對,我就喊,幸虧他們很及時趕來了」。

廣東醫療隊鄒子俊醫生跟我解釋,肺炎的病人,血氧不夠了,就跟掉在水裡一樣,時間長了會窒息,氧氣供應上來後,「即使肺功能差,供氧壓力大後,通過肺里進去血里的氧氣自然會多一點,病人會好受多一點。」

「氧氣用得快,剛才四個小時已經消耗了四瓶,剩下的不知道能不能撐到明天早上新的送來」,鄒子俊念叨著。

一個新難題:護目鏡里起霧怎麼辦?

「我都看不清楚了,這個(護目鏡里的)霧氣要怎麼消掉?」護士站里,譚榮歡煩惱地問同事。有人說,沒什麼好辦法,自己緩一緩氣息,等它冷卻下來就好了,動一下一熱就會起霧。

拿著一根棉簽猶豫了一會兒,譚榮歡還是把棉簽從護目鏡旁邊的縫隙里塞進去,把鏡片里側的霧氣擦掉了一些。視野清晰一些了,她繼續對著處方單上的字配藥。

「不是怕病菌,不是怕這份工作,是怕自己做不好」,譚榮歡說。

鄒子俊醫生給大家打氣,「黎明前的黑暗是最黑的,陽光就快到了,大家堅持!」

一個護士給一病人兩盒藥,交代「有一盒是一天兩次,就是早晚吃,另一盒是一天三次,早中晚都吃」,這個病人精神不錯,問「是治胃的?幫我寫個『胃』在上面」。

快要交班了,護士們開始收拾病區里的垃圾。兩個護士合作著拎起兩大袋垃圾,放到了樓道一角一個暫存處,這裡已經堆著一二十袋垃圾了。

脫下防護服,幾個女護士交流戴口罩的經驗,「我第一天臉上一圈都是壓痕……」「兩天沒壓就好了」「N95的口罩會把耳朵勒得很疼」「要扎個辮子,把帶子勒到頭髮上面去,就不會勒耳朵了」「對,這樣口罩也不會漏氣,因為下面反而更容易漏氣……」「是的,沒有馬尾的反而沒這麼方便」……

我看到了一個護士剛脫下手套的手,壓出來的紋路橫七豎八,並且浮腫,旁邊有人打趣她「不是腫的,是胖的吧?」大家笑得稀里嘩啦。

采寫:南都記者 趙明 李文

攝影:南都記者 趙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