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世界衛生組織為何建議把新型肺炎改為2019-nCoV急性呼吸疾病

經濟觀察報 發佈 2020-02-04T11:15:18+00:00

在三種引發人類產生呼吸道疾病及肺炎的疾病命名方式上都有統一的做法,即2003年發生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由SARS-CoV引起;2012-2015年引發的中東呼吸綜合徵,由MERS-CoV引起;其三就是現在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改名為「2019-nCoV急性呼吸疾病,由2019

張田勘/文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月30日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最新疫情報告中,建議將「2019-nCoV」作為該病毒的臨時名稱,還建議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為「2019-nCoV急性呼吸疾病(2019-nCoV 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

對於改名的理由,WHO的報告稱,這個名稱符合WHO命名人類新型傳染病的最佳做法,這些做法是通過夥伴機構之間的協商過程制定的。目前正在爭取WHO各合作機構、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和世界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批准臨時名稱。病毒以及疾病的最終名稱將由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決定。

WHO給出的理由只是一個,根據命名人類新型傳染病的最佳做法。在三種引發人類產生呼吸道疾病及肺炎的疾病命名方式上都有統一的做法,即2003年發生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由SARS-CoV引起;2012-2015年引發的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由MERS-CoV引起;其三就是現在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改名為「2019-nCoV急性呼吸疾病,由2019-nCoV引發。

顯然,這三種疾病都由有相似性的冠狀病毒引起,2019-nCoV與SARS-CoV的基因序列有70%的相似性,與MERS-CoV的基因序列有40%的相似性。因此,在引發的疾病命名上,也有相似性,都是引發呼吸疾病,如果統一名稱,對於疾病的研究、治療和疫情防治,以及公共衛生管理都有利,避免了混亂。

此前,在此次疫情的名稱上就很混亂,如稱新型冠狀病毒、武漢冠狀病毒、中國冠狀病毒等。由病毒導致的肺炎疫則稱為武漢肺炎或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現在,統一命名後,也會減少很多混亂和麻煩。

不過,WHO建議改名的重要原因儘管沒有明說,但從疾病發展、臨床症狀、治療效果來看,的確需要改名。因為2019-nCoV並非只是引發人們患肺炎,而且一開始都是呼吸道損害和症狀,是由2019-nCoV通過人體呼吸道和肺部細胞上的ACE2(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蛋白受體入侵人體的。

患者剛開始的時候一般是以發熱、乏力、乾咳為主要表現,但是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狀少見。大約半數患者會在一周後出現呼吸困難,少部分患者可快速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此時才發展成為肺炎)、膿毒症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

部分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能是中低熱,甚至無明顯發熱。尤其是,2019-nCoV急性呼吸疾病的部分患者發病時症狀輕微,沒有發熱。而且大多數患者預後良好,只有少數患者病情危重,如果有其他基礎病,可能並發多種症狀而加重病情死亡。

另外,根據今年1月發表在《柳葉刀》上的研究來看,全部患者均患有肺炎,胸部CT檢查發現異常;併發症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急性心臟損傷和繼發感染。儘管全部患者都有肺炎,但也只是幾十例,與其他更多病例比較起來,並非所有人都患肺炎。一開始還主要是呼吸道感染症狀。

另一方面,2019-nCoV急性呼吸疾病還在發展中,最終會演變到什麼程度以及出現什麼更嚴重的症狀,還需要時間來評估。但是,根據目前的情況看,感染2019-nCoV後,患者並非一定首先表現為發熱和呼吸系統症狀,還存在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眼科等症狀。多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患者就診時並無發燒、咳嗽等呼吸系統典型症狀,僅以消化系統症狀為首發表現,如輕度納差、乏力、精神差、噁心嘔吐、腹瀉等;以神經系統症狀為首發表現如頭痛;以心血管系統症狀為首發表現如心慌、胸悶等;以眼科症狀為首發表現如結膜炎;僅有輕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

因此,也不排除未來還可能對這一疾病改名。而目前主要是針對引起呼吸系統症狀來命名和名的。

從科學性和一致性出發,WHO才做出了建議改名。

作者系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經濟觀察報,訪問yuanben.io查詢【3EITIUB4】獲取授權信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