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曾國藩50萬勁旅不敢造反,袁世凱區區7萬人馬就敢起兵造反?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發佈 2020-02-03T15:52:35+00:00

清朝末年,國力衰弱,在外西方列強虎視眈眈,對內太平天國運動爆發。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曾在前期殺人無數,人稱"曾剃頭",若要造反,極有可能得不到群眾的支持,還會損害同期李鴻章等人的政治利益。

歡迎關注那樣的歷史挺有趣,愛你喲!

清朝末年,國力衰弱,在外西方列強虎視眈眈,對內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如此嚴峻的形勢下,湧出了大量風雲人物,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其中晚清名臣曾國藩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功不可沒,其創建的湘軍迅速崛起,不僅挽救了清政府的統治,也改變了封建王朝的政治格局。

而另一邊,深受湘軍影響的北洋軍閥,在袁世凱的帶領下,成功讓溥儀退位,大清滅亡,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不管是湘軍還是北洋軍,創建的初衷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同時可以平定叛亂,抵抗外強,而且都採取"兵為將有"的軍制,所以理論上這兩隻軍隊的實力是大同小異的。

可是同樣是手握重權的核心人物,為何袁世凱敢於顛覆清王朝的統治,起兵造反,逼清帝退位,而曾國藩卻一直安分守己呢?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一、軍隊內部隸屬關係差異

隨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以曾國藩為首的地方武裝力量日益強大,如果算上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等非嫡系軍隊,那麼曾國藩手上大概擁有50萬左右的勁旅。可是軍隊講究精益求精,曾國藩實際能調遣的人數主要集中在湘軍一派,總數約10萬左右,其餘部隊不一定聽從曾的指揮,更不必說一起造反了。而袁世凱帶領的北洋新軍,創立初期幾乎都是由袁一手編配,統一聽從袁世凱的指揮。

後期清政府忌憚袁的兵權,將其革職還鄉。委派蔭昌指揮北洋軍鎮壓起義軍,卻發現根本指揮不動,只得重新啟用袁走馬上任。此事從側面反映了北洋軍內部隸屬關係更強,雖然北洋軍總數加起來最多7萬左右,可都是精銳部隊,一兵一卒均為袁所有。

二、兩者政治思想觀不一樣

其實從士兵人數來看,曾的軍隊人數略勝一籌,而兩者採取相同的軍制,實力相當。但曾國藩信奉的是儒家思想,維護的是封建王朝的綱常倫理,其出生於普通家庭,自幼熟讀四書五經,一生禮治為先,從不以官自傲,因此在攻滅太平軍之後,依然以忠謀政,成為了晚清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之一。

而袁世凱出生於地主大家庭,自幼隨父宦遊濟南等地,善於騎射,喜愛兵法。但袁世凱仕途並不順利,曾兩度名落孫山,因而對科舉制失去信心。後在清朝附屬國朝鮮的壬午軍亂中,調度有方,嶄露頭腳,同時協助朝鮮訓練新兵。

袁在朝鮮的十二年間,除了進一步加強了朝鮮與清朝的藩屬關係,還干涉朝鮮內政,受到了來自朝鮮內部和清朝各勢力的彈劾,袁並沒有受這些因素影響,依然我行我素,處事果斷。

回國後的袁大力主張訓練新兵,其思維新潮,善於權衡利弊,並不因循守舊,所以後期武昌起義爆發,袁順勢反清也不足為奇。

三、袁世凱得到了外界各勢力支持

曾國藩帶領的湘軍強調"忠君愛國",而袁的北洋軍主張的卻是忠於自己,因此列強更看重以利益為重的袁世凱。

湘軍初期使用的武器大多為冷兵器,可見一開始曾思想較為保守。清政府自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後,逐漸成為傀儡政府,列強的要求清政府基本都能滿足,所以不會支持與其對抗的湘軍一派。

在朝廷內部,曾國藩因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得罪了不少地方勢力,所以即使曾起了造反的念頭,也是孤立無援。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曾在前期殺人無數,人稱"曾剃頭",若要造反,極有可能得不到群眾的支持,還會損害同期李鴻章等人的政治利益。

袁世凱則與之相反,他受到了地方實力派的擁戴和支持,並願意與歐美各國合作,在維護自己權力的同時,進一步弱化了中央集權,因此袁能取代大清可以說是是天時地利人和。

歷史上的袁世凱備受爭議,其掌權期間廢除科舉制,同時開創了中國警察制度,因戊戌變法告密、竊取辛亥革命果實等事件而背負一世罵名,後人對其褒貶不一,而曾國藩則留下了"忠臣"的美名。但不得不承認,袁世凱和曾國藩都是非常出色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都為中國近代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