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很豪放的一首邊塞詩,盡顯盛唐氣象,讀後令人熱血沸騰

慶余 發佈 2020-02-03T18:08:13+00:00

它最早起源於西周,發展於漢魏,興盛於隋,到唐達到頂峰。不管怎麼說,李白這首詩格調昂揚,雄渾豪放,盡顯盛唐氣象,讀後令人熱血沸騰。

所謂邊塞詩,就是以邊疆地區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它最早起源於西周,發展於漢魏,興盛於隋,到唐達到頂峰。據統計,僅《全唐詩》收錄的邊塞詩就多達兩千餘首,不乏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如王昌齡《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火煙直,長河落日圓」等。

雖然這些邊塞詩是由不同閱歷和心境的不同詩人所寫,但是它們卻有著共同的地方,即渾厚雄壯的詩歌特徵,也就是所謂的盛唐氣象。眾所周知,盛唐在我國古代歷史上空前強大,文治武功極盛。這也就導致了盛唐詩歌,尤其是邊塞詩,往往包含了詩人投身於社會和政治的強烈熱情,以及自信自尊,昂揚奮發的精神面貌,而這正是盛唐氣象的具體表現。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塞下曲六首·其一》,便是一首盡顯盛唐氣象,讀後令人熱血沸騰的邊塞詩。它出自於唐代大詩人李白之手,是李白借用唐代流行的樂府題目而創作的組詩作品《塞下曲六首》中的第一首。在這首詩中,李白便以他樂觀高亢的基調和雄渾豪放的意境,為我們反映出了盛唐獨有的氣象。那麼李白到底是如何具體反映盛唐氣象的呢?


《塞下曲六首·其一》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首先,我們來看詩的開篇兩句「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即五月份的天山仍然還是滿山飄雪,沒有繽紛的花朵,只有凜冽的寒氣。這裡的「天山」,也就是祁連山。我們都知道不同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不同的氣候,進而也形成了不同的地理景象。所以當五月的塞下還在飄雪的時候,內地的五月卻如韓愈詩中所說「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

當然,李白這裡不僅是為了突出內地與塞下,在同一季節景物上的巨大反差,還有為了強調守邊將士軍旅生活的艱苦。於是便有了三四句「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即守邊將士們只有在笛聲《折楊柳》曲中才能想像到美好的春光,而現實中卻從來就沒有看到過春色。我們說古人有折柳相送的習俗,加上《折楊柳》曲本來就淒涼,顯然這裡暗中還透露了守邊將士們的思鄉懷人之情。

然後,我們接著看詩的五六句「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它的意思是說,將士們白天在金鼓聲中與敵人進行戰鬥,晚上就抱著馬鞍睡覺。很明顯,這裡李白著重強調了軍情的緊張急迫。而詩歌的氣氛,也從前面的蒼涼轉變為了雄渾豪放。結合前面兩句,不禁有一個疑問,李白為何沒有繼續去寫守邊將士的思鄉懷人之情呢?

主要原因便是盛唐的精神風貌,即為國建功的英勇精神要大於閨中柔情。如李賀的「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也正是因為如此,李白在詩的最後便寫下了盡顯英雄氣概的兩句詩「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說明李白願意用腰間懸掛的寶劍,去平定邊疆,去為國立功。它表現的是李白甘願赴身疆場,為國殺敵的雄心壯志。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與普通人為國殺敵的雄心壯志相比較,李白還是有著很大優勢的。據記載,李白「十五好劍術」,第一次出蜀也是「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後來更是拜唐朝第一劍客裴旻為師,寫下「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如此霸氣的詩句。不管怎麼說,李白這首詩格調昂揚,雄渾豪放,盡顯盛唐氣象,讀後令人熱血沸騰。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