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六國五次聯合攻打秦國:勝利幾次,失敗幾次?

情懷歷史 發佈 2020-02-02T03:53:24+00:00

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秦國先後按順序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的局面。

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秦國先後按順序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的局面。在此基礎上,秦始皇正式建立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在很多人看來,秦國之所以能順利消滅山東六國,固然是秦國國力強大的體現,但是,這也和山東六國之間貌合神離,各懷心思存在直接的關係。



不過,實際上,在秦滅六國之前,山東六國已經意識到秦國這一重要威脅,並且試圖壓制秦國對外擴張的勢頭。為此,山東六國曾經策劃了五次合縱攻秦之戰。所謂「合縱攻秦」,就是指山東六國中的部分諸侯國聯合起來,共同攻打秦國。那麼,問題來了,山東六國五次聯合攻打秦國:勝利幾次,失敗幾次?

第一次合縱攻秦:失敗

第一次合縱攻秦發生於公元前318年—公元前317年,也即早在秦惠文王時,山東六國就已經將秦國視為心腹大患。公元前318年,魏相公孫衍發動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不過,實際出兵僅魏、趙、韓三國。公元前217年,秦國在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大敗三國聯軍,殲敵8.2萬,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失敗。在第一次合縱攻秦中,聯軍之所以失敗,一方面是楚國和燕國坐觀成敗,沒有出力,另一方面則是魏國、韓國、趙國之間缺乏配合,沒有及時互相支援。



第二次合縱攻秦:勝利

第二次合縱攻秦發生於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96年,此戰也被稱之為第二次函谷關之戰。按照介紹,匡章在齊閔王五年(公元前296年)率軍大破巔峰時期的秦國,攻入函谷關(戰國時期唯一入秦關的將領),秦昭王遂歸韓河北及武遂、歸魏河外及封陵以求和。對於第二次合縱攻秦,可謂名將匡章的巔峰之戰。在這場戰役中,齊國因為強大的軍事實力,得以攻入到秦國的函谷關之中。吃到敗仗的秦國,只能選擇割地求和,也即歸還了之前從韓國、魏國手中攻占的部分疆域。



第三次合縱攻秦:沒有交手

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為了抬高自己,同時也為了打擊鄰國,離間齊國與戰國七雄中其他諸侯國的關係,於同年十月派魏冉去齊國,說服齊閔王稱帝,秦為西帝,齊為東帝。這就是戰國歷史上著名的秦齊並稱東西二帝的事件。不過,在蘇秦等人的建議,齊閔王去除了帝號,並聯合諸侯國攻打秦國,也即發起了第三次合縱攻秦之戰。



公元前287年齊、趙、魏、韓、燕五國聯軍攻秦。五國目的不同,各有打算,進至滎陽、成皋(今河南滎陽境),即互相觀望,不肯首攻。秦為破壞五國聯盟,主動取消帝號。而且,能屈能伸的秦昭襄王,又一次選擇割地求和,將之前從魏國、趙國手中攻占的部分疆域歸還。因此,第三次合縱攻秦中,雙方並沒有實際上的交手。當然,考慮到第二次合縱攻秦中吃到的敗仗,秦昭襄王率先示弱,以此避免五國聯軍再次攻打請喲。

第四次合縱攻秦:勝利

第四次合縱攻秦發生於公元前247年。彼時,魏、趙、韓、楚、燕五國組成聯軍,由魏信陵君魏無忌指揮攻秦,在河外大敗秦軍,並追至函谷關後撤軍。這場戰役發生在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後,彼時,山東六國已經是虛弱不堪了。但是,只要六國聯合起來,依然可以在正面戰場擊敗秦國。



第五次合縱攻秦:失敗

第五次合縱攻秦發生於公元前241年,這一次齊國沒有參加,趙、魏、韓、燕、楚五國組成聯軍攻打秦國,由趙將龐暖指揮。雖然五國聯軍一度深入至函谷關內,距秦都咸陽僅七、八十里的蕞地(今陝西臨潼北),此戰也被稱之為「蕞之戰」。但是,當秦國集中兵力反擊後,五國聯軍立即潰敗。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山東六國曾經五次聯合攻打秦國,兩次取得勝利,兩次吃到敗仗,還有一次可以說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了,因此總體戰績還是不錯的。既然如此,為何五次合縱攻秦沒能重創秦國呢?對此,在筆者看來,這主要還是因為山東六國之間的利益和立場不同,在攻打秦國的戰役中很少會全力出擊,也即大家經常指望其他諸侯國吸收傷害,自己趁機收穫戰果。



並且,在取得勝利的戰役中,齊國、楚國、魏國、韓國、燕國、趙國這六國往往沒有做到「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也即沒有繼續在秦國的疆域上擴大戰果,而是在獲得一定好處後就各自退兵。在這樣的情況,秦國雖然會有一定的損失,卻沒有元氣大傷。經過一段時間的恢復後,秦國又可以繼續對山東六國步步蠶食,從而形成「溫水煮青蛙」的效果,等到山東六國恍然大悟的時候,已經無法阻擋秦始皇嬴政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