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明主演的《康熙王朝》清代鎧甲大賞

小銀子壁紙 發佈 2020-02-01T07:42:31+00:00

最初靠《唐明皇》的服裝設計一站成名,自《唐明皇》《楊貴妃》《武則天》後,李建群這三部作品中的服裝,從初唐到盛唐,成為唐朝影視劇的標杆,至今仍是唐代服裝設計的藍本。

清朝康熙皇帝的事跡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他的出現終止了混亂,開啟了一個富足時代。。8歲登基,14歲親政,之後除鰲拜、平三藩、收復台灣、打擊沙俄、平定噶爾丹,一生功績顯赫,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最長的一位皇帝。

前幾天,看完了電視劇《康熙王朝》,說實話,這部戲小銀子我就是衝著陳道明來的,他的王者之氣、領袖氣質讓我追隨而來。陳道明將這個千古一帝演繹的淋漓盡致,其實為了演好康熙這個角色,他翻爛了《清史稿》,還一個人跑到故宮,在邊上自言自語演習劇本,過路人都以為他瘋了。

且不論這部劇到底有多美化康熙,外界對其的評價如何。至少,裡面的確實有一些很吸引我的東西,比如服飾?!

今天小銀子我要跟小夥伴們說的就是《康熙王朝》里的鎧甲,從這部劇中我們可以看到大清鎧甲的很多模式

這部劇的服飾設計師是李建群,不僅戲演的好,而且還是一位傑出的服裝設計師。最初靠《唐明皇》的服裝設計一站成名,自《唐明皇》《楊貴妃》《武則天》後,李建群這三部作品中的服裝,從初唐到盛唐,成為唐朝影視劇的標杆,至今仍是唐代服裝設計的藍本。

此後,在她出演的電視劇中,她基本都是兼任服裝設計,這部《康熙王朝》也不例外。

2001年,在拍攝的歷史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李建群飾演容妃,並擔任該劇的服裝總設計師。

古典素雅的服飾,簡約清秀的旗頭,很是符合容妃的特點。

拍《康熙王朝》時導演想讓李建群出演戲份更重的蘇麻喇姑,李建群自己認為這個角色與自己的氣質不符,所以放棄了這個角色。後來製片劉大印覺得在李建群身上有「剛直不阿」、「寧折不彎」的氣質,所以點名讓李建群扮演容妃一角 。

這是一個高雅端莊、知書達禮的女子,總是表現得善解人意又十分的大度,但是她的眼角總是藏著悲涼,她的眼裡,仿佛罩著化不開的霧,這一切都預示著她後來的悲劇命運。

康熙擁有後宮粉黛三千,可他最愛容妃一人。每次到容妃那裡,最愛說的話就是:「朕想和你說說話。」她是康熙最為寵愛的妃子,也是他難得的人生知己。

李建群對這個角色的演繹簡直是唯妙唯肖。特別是她那標誌性的美人痣和一雙帶有古典美人幽怨的眼睛讓人印象深刻。


1、清代帝王的盔甲

清朝以弓馬定天下,入關以後把騎射奉為祖制,為了保持傳統和整肅軍容,制定了大閱制度和行圍制度,定期由皇帝組織大規模的軍事演習,用以檢驗和提高八旗兵的戰鬥力。

大閱作為清代的一項重大的典禮活動,由皇帝全面檢閱王朝的軍事裝備和軍隊的武功技藝,故宮博物院保存的明黃緞繡彩雲金龍紋棉大閱盔甲,是康熙帝大閱時的御用之物。

這部劇中康熙帝的鎧甲也參照現實中現存的康熙帝大閱甲設計而成,頭盔、甲冑等形制和圖樣儘量接近康熙帝現存於世的鎧甲樣式。最終達到既美觀又符合劇中人物性格、背景,並且要符合演員自身的條件,儘可能的把人物、演員、服裝三者一體。

康熙曾說:「國家武備不可一日懈弛。舊例每歲必操練將士,習試火炮。爾部(兵部)即傳諭八旗都統等,預為整備,朕將親閱焉。 」可見對大閱的重視。

從康熙二十一年起,康熙皇帝每年都用圍獵組織幾次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以訓練軍隊的實戰本領,並把圍獵、大閱的禮儀、形式、地點、服裝等都列入典章制度中去。大清國皇帝和宗室大臣,凡參加這種活動的,也都要穿盔甲。

當然,身為帝王的康熙帝肯定也是要穿鎧甲的,最為精美珍貴的自然當屬皇帝御用的大閱甲劇中的康熙帝大閱甲不算百分百還原,算是清宮劇中比較接近真實的康熙大閱甲。

大閱胄與戰時所穿甲冑不同,特點是不用金屬,而是以錦等絲綢飾以金版紋,代替胄上金屬珠。表面鬃漆,前後各有一梁,通體遍釘以鍍金銅泡,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鑲鍍金鏤,飾雲水龍紋及各色寶石飾件,綴以紫貂毛盔纓,頂鑲東珠一顆。

存世的《康熙戎裝圖》中,年輕的康熙帝身著石青色鎧甲,形制亦為典型清甲形制。

▲康熙戎裝圖

清代跨度二百餘年,甲冑的形制也存在一個變化的過程。可以說:康熙時期,清軍鎧甲的樣式已經基本確立,到了,乾隆時期,清政府制定了規範清軍甲冑形制的官方條例,當時的鎧甲包括甲和胄兩部分。

▲康熙狩獵圖

當時的鎧甲包括甲和胄兩部分。甲由上衣和下裳組成,上衣由九片甲衣組成,分別為:一件身甲、兩件袖子、兩件肩甲、兩件護腋(遮窩)、一件前襠(又稱大荷包)、一件左襠(又稱小荷包),九片甲衣之間以繩索或金屬構件連接,下裳由左右兩片甲衣組成。

對於上銹圖紋,《清史稿·輿服二》中說:「康熙二十三年,定凡大典禮祭壇廟,冠用大珍珠、東珠鑲頂,禮服用黃色、秋香色、藍色五爪、三爪龍緞。」

劇中這件甲衣為康熙大閱時所穿,金光閃閃,耀人二目。

這裡,其實王親貴族的鎧甲與低級官兵的鎧甲又有所區分,其胄體和胄體部件上往往會有各種複雜的表面處理工藝,如嵌裝寶石、鎏金、鏤刻花紋等等,但低級官僚和基層士兵的胄就不需要這麼麻煩了,一般都是素鐵素銅所制,如果是皮胄也僅僅髤漆了事。


相比其他清宮劇的鎧甲,這部真的是良心了。

2、八旗、兵丁甲

精良的甲冑代表著國家的國力和軍隊的戰力,由於火藥武器的發展,傳統札甲已經沒有了太大用處,從鐵甲到棉甲,其實是科技變化引發的觀念變化。

劇中施琅身穿的傳統札甲

為此清代的盔甲也經歷了從實戰護具(布面甲:鉚釘用來釘甲片)到儀式服裝(棉甲:沒有甲片,但是保留了鉚釘)這樣一個演變的過程。

從康熙到乾隆時期,由於戰爭的需要,,清軍開始大量裝備火器,以鳥槍和便於運輸的輕型炮為主。

所以這個時期可以說盔甲已經失去了實戰作用。大多數士兵和軍官都是穿布衣軍服上陣,而盔甲只在高級軍官身上可以零星見到了,《康熙王朝》劇中便是如此:

乾隆二十四年編撰的《皇朝禮器圖式》的武備部分記載了清軍從皇帝到士兵的制式盔甲:其中,皇帝和皇帝隨侍的甲沒有鐵葉,是純儀仗使用。之後親王和各級文武職官的甲都是有鐵葉的鐵甲。然後再往下的八旗各營和綠營都裝備有作戰鐵甲,和沒有甲片,只保留銅釘的儀式用「棉甲」。

例如劇中裕親王福全身穿的鎧甲:

努爾哈赤以十三服鎧甲起兵後,其鎧甲即以綿甲為主,這種鎧甲在清宮劇中經常看到。其實這種八旗鎧甲」,無論甲冑的工藝還是形制,大多都是抄襲老對頭明朝官軍的。後金和清國早期的甲冑與明朝北方邊軍的甲冑較為接近。

《平藩得勝圖》的明軍

劇中仿《出警入蹕圖》明軍士兵儀仗布面甲:

到了明代,盛行布面甲和棉甲,這些鎧甲的製作方式更為複雜。而清人對棉甲的改進不在形制而在於厚度。清代棉甲是以布料和棉花製作,內襯鐵片,外用銅釘固定。由於是棉花壓實一層層縫製起來的,所以保暖性很好,又不需要像重甲那樣量身定做,所以棉甲的質地較輕便,除了作戰時穿用外,平常也可以當做閱兵時的禮服。

棉甲並不僅僅裝備軍隊,即使是那些清朝皇室成員,也會使用棉甲。清朝康熙皇帝擁有一套黃色雲龍紋暗花緞面綿盔甲,康熙皇帝曾經穿著這套棉甲親征準噶爾部。

不過特意為大閱典禮製作兵丁禮服,在清代只有乾隆一朝。

▲《乾隆大閱圖》局部畫面,受閱的八旗軍,個個身穿棉甲,軍容嚴整。

清代宮廷畫家、義大利人郎世寧曾繪製了一幅「乾隆大閱圖」,形象地描述了當年的盛況。乾隆皇帝曾經不止一次檢閱京營八旗的官兵,每次檢閱軍隊,乾隆皇帝都會穿上不同樣式的棉甲。

下圖中乾隆皇帝則身穿一領明黃色棉甲,全身 繡滿金龍、日月、浪濤。甲裙以明甲形式排布四列金色札甲片,護臂細細纏繞金絲,兜鍪飾以金珠貂尾,華麗無比。

清軍一向都以八旗為根本,視綠營為協從軍,他們也屬於清廷的常備軍。

滿清入關前,清兵都是由八旗兵所組成。清兵入關後,兵員的數量就遠遠不夠了,順治皇帝就招募漢人當兵,為了和八旗兵區分開,漢人組成的隊伍以綠旗為標誌,也稱綠營兵。後來又從漢族人中招募了很多士兵,他們都是清朝的正規軍,統稱為「兵」。

綠營兵由於是清軍的協助軍,政府只提供軍器和軍餉,裝備和軍服,則需綠營兵自己提供,不配備盔甲,戰時穿著都以號衣為主,前胸後背的大圓圈裡邊的字是「兵」。

劇中的綠營士兵,戰時穿著都以號衣為主,前胸後背的大圓圈裡邊的字是「兵」。

其中又為了劃分開正規兵和民兵,便在後來招募的這群鄉勇的軍服胸前繡上「勇」字。這些鄉兵平時都是普通老百姓,隔一段時間會一起訓練,但平時基本上還是忙自己的事情。等到了危急時刻,這些人會迅速召集,一同上戰場。

劇中的衣服上帶勇字的士兵:

清朝立國後,棉甲形制逐漸固定下來, 共分為身甲、披膊、甲袖、前檔、左檔、甲裙、護心鏡七大部分,按八旗旗色分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色。

對於八旗驍騎營棉甲,無鐵葉,在外表上也是依據甲冑的不同顏色而區分旗。

在很多清宮劇中,這種甲幾乎成了清軍普通士兵的標準裝備,其實這只是清代鎧甲的一種,充其量是較常見的一種罷了。

八旗兵實行世兵制度,平時務農打獵,戰時作戰,其盔甲都是世代相傳的。這種布滿泡釘的布面甲,其實是清軍的軍服,也就是戎服,不是在戰場上衝鋒陷陣時穿的,而是在平時校閱訓練乃至重大典禮時,才穿著的。

然雖然棉甲的造價低於鐵甲,但並不算便宜。因此,並非都有的清朝官兵都擁有棉甲。大量的綠營軍沒有棉甲,僅僅擁有長褂和馬甲。尤其是南方地區的駐軍,基本上用不到棉甲。

到了乾隆後期,根據現存文物,似乎親王和各級文武職官的甲也都成了沒有鐵葉的儀式用甲。

一般來說,為了有所區分,現代一般稱那種用布或者呢絨、皮革包覆鐵甲片的鎧甲,稱為布面甲或布面鐵甲、或鐵甲衣。而狹義上的棉甲則是指完全由棉花等紡織物製作的鎧甲。當然,古人有木有那麼講究我們也不知道。

清代鎧甲以棉甲、布面甲結構為主,戰爭發展到清朝,重型鎧甲已經變得不堪一擊,因為火炮可以摧毀一切鎧甲。為了適應火器戰爭,元朝就出現了布面甲。

清軍全部佩戴缽胄,和明代一樣,清代缽胄也是分為纓槍、盔頂、盔體、眉庇、頓項五大部分,但是其纓槍加高,清入關立國後,缽胄纓槍越來越高,裝飾越來越華麗。

這種鎧甲是以綿織物為甲面,在胸、腹等要害部位嵌入鐵片,既輕便又靈活,還可最大限度地減輕彈丸擊傷要害。因為布面甲製作容易,價格低廉,不用按每個士兵量身定做,可以大批量生產,所以清朝這種鎧甲很流行。布面甲從結構上可以分為外層和內層,外層包括表面、內里、邊緣,內層即防護層。

不過在清朝中後期,鎧甲已經逐漸被廢棄,兵卒開始改穿戎服。戎服非甲冑,僅是滿式衣裝。

清朝布面甲現在還有很多存世,在各大博物館中也都能看到。

看完這部劇最大感受就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男人心不狠,地位不穩。在康熙眼裡,只有大家,沒有小家,國家建設遠比兒女情長重要的多。

劇中陳道明將康熙的威嚴、霸氣、略帶的痞氣、仁君慈父、內心的苦楚卻不能言表統統表現得淋漓盡致。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註:

小銀子壁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