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g-29——蘇聯前線截擊的王者戰機,如今只能活在F16陰影之下

雛菊西瓜peterpan 發佈 2020-02-22T04:46:47+00:00

但是我們把這個問題帶到作戰體系中來看,作為應用在西歐的前線戰鬥機本身就是應用在前線機場,伴隨裝甲部隊快速推進後在前線臨時野戰機場直接起降,然後進入下一波推進,在推進過程中總不能再修建大型永備機場吧。

美國F-16和蘇聯Mig-29都是典型的中型戰鬥機,而且在國際市場上也是占有一定席位的。但是我們發現F-16和Mig-29口碑似乎有點不太一樣,而且Mig-29的確沒有什麼像樣的戰績。那麼很多朋友會有這個一個問題:

與F16相比,米格29是一款失敗的戰鬥機嗎?為什麼?

如果我們以銷量和用戶數量來對比的話,那麼Mig-29確實挺失敗。但我們僅僅以銷量來定勝負,那麼Mig-21完虐F-16。其實Mig-29給人印象不好的原因基本集中在以下這兩點:

1.Mig-29的用戶通常都是非對稱戰爭中的弱勢一方,連基本的作戰體系都不完善甚至壓根沒有作戰體系,實戰往往被「爆錘」。

2.Mig-29隨著蘇聯的解體也出現了停滯,沒有像F-16那樣繼續發展,所以進入21世紀後F-16基本碾壓Mig-29。



Mig-29和F-16都是上世紀70年代蘇美兩國典型的中型戰鬥機的代表,分別由蘇聯米高揚設計局和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研發。但Mig-29在蘇聯被賦予了一個比較「悲壯」的定位,他是作為「前線戰鬥機」設計以配合蘇聯的鋼鐵洪流推進在己方戰區爭奪制空權,為Su-24等前線轟炸機和攻擊機提供空中護航。既然是前線戰鬥機,那麼Mig-29就很明顯的帶有前線作戰的特徵,最典型的就是前起落架擋泥板和進氣口堵蓋,具備簡易機場的起降能力,雖然為此付出了上百公斤的代價。

其實很多人對於Mig-29的1350公里的航程和不到600公里的作戰半徑非常吐槽,甚至認為這是他的致命弱點。但是我們把這個問題帶到作戰體系中來看,作為應用在西歐的前線戰鬥機本身就是應用在前線機場,伴隨裝甲部隊快速推進後在前線臨時野戰機場直接起降,然後進入下一波推進,在推進過程中總不能再修建大型永備機場吧。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蘇聯很多機型實際都是非常注重野戰起降能力的,除了Mig-29之外,包括Su-25攻擊機甚至伊爾-76大型運輸機。所以與作戰半徑相比,Mig-29其實更為看中的是上面提到的條件惡劣的簡易野戰機場的起降能力,具備了這一點就等於彌補了作戰半徑問題。如果硬要說他是「機場保衛者」,那麼這已經假設Mig-29隻能從後方起飛了。


其實按照蘇聯的傳統思路,像Mig-29這種機型有點類似於消耗品,所以從設計上還是顯得略顯「粗暴」,整機壽命一般不到4000小時。比如還有冒黑煙的RD-33發動機,早期型的RD-33壽命偏短且油耗並不低,大修時間只有220小時,可能蘇聯覺得這些飛機打起仗來可能生存不了多久,這些發動機設計的也很粗糙但是相對簡單,能夠批量生產。所以蘇聯保有很多RD-33發動機,甚至Mig-29發動機直接用換替代修。

但是美國F-16剛好相反,美國人並不想那樣拿著戰鬥機當「人操飛彈」來用。早期F-16裝備的F100-PW-200型發動機設計壽命已經達到數千小時,而之後換裝的F100-PW-229型設計壽命達到7100小時。其實這方面對於用戶來說是非常有利的,像Mig-29這種用完就扔的發動機,對於那些小國家來說根本承受不起,200萬美元的單價換一次就要400萬美元,Mig-29全壽命換3次發動機就要超過1200萬美元。反倒機體壽命和發動機壽命更高的F-16對用戶來說後期的花費反而少,只是採購的時候能貴一些。但是在這個角度上看,Mig-29和F-16還是處於設計思想的不同,一個是沒打算讓他用多久,一個是儘量多用會,所以只能說對於有保障能力的國家來說Mig-29也夠了,但沒有保障能力的國家來說Mig-29就是湊合用了。下圖為升級美空軍試驗f100發動機升級型數字電控設備



但我們說Mig-29一定失敗嗎?這個問題我們要從兩個角度去看,一個是單機性能,一個是作戰體系,而後者是Mig-29在歷次大戰中都失敗的根本原因。

從單機性能來看,早期Mig-29並不比F-16差。從飛行包線來說,Mig-29包住的範圍似乎更大一些,二者各有千秋。比如在0.6-1.2馬赫7G包線內F-16更勝一籌,也就是低速段F-16有優勢。但是到了高空高速段,Mig-29的包線更大一些,爬升率,高空高速能力要比F-16要強一些。東德西德合併後原來東德裝備的Mig-29在軍演中完全不輸於北約的F-16。


而且早期F-16並沒大家想像中的那麼有信息化優勢,最開始F-16隻能攜帶不具備迎頭髮射能力的AIM-9E,有效作戰距離不到10公里。而80年代初期的Mig-29就已經可以攜帶60公里級的R-27中距彈(有紅外製導版本)+R-73近距格鬥彈(頭盔瞄準具)在近距和超視距空戰領域中都力壓F-16。直到1982年,也就是F-16服役4年後才開始裝備APG-66+AIM-7「麻雀」中距彈(射程40公里),而真正達到60公里以上射程的AIM-120中程空對空飛彈是1990年以後的事情了,那時候蘇聯就已經快消失了。下圖的南聯盟空軍Mig-29同時掛載R-73、R-27和R-60

就像我們最開始提到的那樣,蘇聯的消失基本葬送了Mig-29的未來。F-16在未來幾十年內不斷改進,發動機從服役之初的F100-PW-100(106KN)換到了現在的F110-GE-132的(144.6KN),發動機推力增加了40%,帶彈能力、航程都有了很大的提升。AIM-120 AMRAAM空空飛彈,與JHMCS頭盔瞄準具配合的AIM-9X空空飛彈也先後裝備F-16系列。再加上較高的使用壽命,到目前為止F-16系列已經是全球最成功的的中型戰鬥機之一。而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沒有能力繼續發展Mig-29系列戰鬥機,出口的版本也僅僅是進行一些小幅度改動以適應不同客戶,革命性的改變基本沒有,也就是沒有任何發展勢頭,所以到現在為止Mig-29基本被F-16碾壓了。



另一個角度就是作戰體系的問題,我們上面一直強調,Mig-29是前線戰鬥機,他是依賴於蘇聯地面引導體系的。這套前線作戰體系除了Mig-29外就是地面雷達、防空飛彈等一系列支撐,至於為什麼是地面引導體系,因為蘇聯那時候沒有可靠的空中預警機。這句話反過來說F-16也適用,只是美國將這套系統建立在有完備的空中預警體系下。

關鍵就是這套作戰體系,如果將Mig-29放在蘇聯這套系統中那麼他會發揮出很優異的性能。但是Mig-29的海外客戶篇篇都沒有這個能力建立這套與蘇聯一樣的前線作戰系統,包括伊拉克、波蘭、約旦、敘利亞等等。就拿最典型的例子來說,科索沃戰爭期間南聯盟Mig-29機隊幾乎全軍覆沒,就連荷蘭空軍F-16都有擊落Mig-29的例子,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荷蘭空軍裝備的F-16A是經過mlu升級後接近F-16C作戰能力的,而且E-3「望樓」預警機進行全程支持,對戰場信息保持絕對優勢,南聯盟單打獨鬥的Mig-29幾乎從升空那一刻起就註定失敗。下圖就是荷蘭空軍F-16A和被擊落的尼克里奇少校駕駛的Mig-29


其實話說到這裡單純的比較Mig-29和F-16已經沒有意義,脫離作戰體系下的任何作戰裝備單純的比較已經偏離現代戰爭的本質。只能說蘇聯的解體乾脆直接葬送了Mig-29後期的發展,如果說將F-16變成蘇聯的產品,那麼到現在F-16未必還有Mig-29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