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之死到底是誰的過錯?章太炎:是諸葛亮借孫權之手除掉關羽

史書今古 發佈 2020-02-22T05:11:54+00:00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迎來了一生中的巔峰時刻。這一年,他水淹七軍、斬殺龐德、活捉于禁,令天下人無不膽寒。同樣是這一年,關羽因為鋒芒畢露,引起了東吳殺心。在吳魏兩國的夾擊之下,關羽先失荊州三郡,後敗走麥城,最終亡於孫權之手。英雄末路,實在令人感慨。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迎來了一生中的巔峰時刻。這一年,他水淹七軍、斬殺龐德、活捉于禁,令天下人無不膽寒。同樣是這一年,關羽因為鋒芒畢露,引起了東吳殺心。在吳魏兩國的夾擊之下,關羽先失荊州三郡,後敗走麥城,最終亡於孫權之手。

英雄末路,實在令人感慨。後世學者在紛紛為關羽這位虎將惋惜的同時,也在為他遇害的真相爭論不休。正所謂「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國學大師章太炎甚至提出:諸葛亮才是害死關羽的真正兇手!只見他在《訄書·正葛》寫道:「(諸葛亮)不惜以荊州之全土假於吳人,以隕關羽之命。」

眾所周知,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到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實便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而這樣一位忠臣,又豈能做出自毀長城的陰狠之事呢?為了廓清這一疑問,不妨以正史為據,看看在關羽遇害前後,諸葛亮到底做了哪些動作?

派系爭權事件——劉封遠調

同樣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勉強打下漢中不久後,又令孟達帶兵「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劉備委派孟達出兵進攻上庸三郡,顯然是想要重用後者。從當時局勢不難發現:與孟達同樣出身於扶風郡(扶風集團)的法正、射援等人,都備受劉備重視。尤其是法正,「外統都畿,內為謀主」,地位甚至高於諸葛亮。

孟達抵達房陵郡之後,如願將其攻克。可不巧的是,房陵郡太守蒯琪竟然死在了亂軍之中。蒯琪,出身荊州豪族蒯氏,在當地的影響力很高。顯而易見,孟達此舉會引得當地士族不滿。《三國志·劉封傳》記載:「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劉備擔心孟達辦事不密,遂命令義子劉封前往,與孟達會師上庸,然後如願攻克了西城與上庸。

劉封能前往上庸,不僅是因為他是劉備義子的緣故。事實上,劉封本名寇封,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荊州人氏。前面已經提到,扶風集團此時正備受劉備親待,而荊州集團則暫時抬不起頭。因此不難推測,劉封能得到劉備委派,背後有諸葛亮暗中支持。

劉封、孟達進駐上庸之後,關羽的危機便來臨了。後者敗走麥城時,曾多次向上庸求援,可後者的回答則是:「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從劉備安排來看,在上庸居於主導地位的,應當是劉封。因此對關羽見死不救,劉封應當負責較大的一部分責任。而劉封前去上庸,又是諸葛亮暗中指使的。因此章太炎先生可能以此為據,言諸葛亮刻意害死關羽。

不得不說,這畢竟只是一家之言。以筆者觀點,劉封對關羽見死不救,其實是自作主張。原因顯而易見,劉備收養劉封為義子時,人已到中年,尚未得子。可沒過多久,真正的繼承人劉禪也出生了。而以關羽、張飛為首的元老將軍,則支持劉禪為繼承人。如此一來,劉封想要繼承大統,關羽顯然便是最大的絆腳石。

局部爭權事件——上庸內鬥

或許有讀者會問,既然這件事與諸葛亮無關,那麼他為何還要支持劉封前往上庸呢?事實上,這可以理解為諸葛亮想要壓制扶風人在蜀漢政權中的主導地位。

前面說孟達抵達房陵郡後,當地太守蒯琪死於亂軍之中。而《襄陽耆舊記》中又說,蒯琪與諸葛亮有著親密關係,前者是後者的大姐夫。當蒯琪遇難之後,諸葛亮便以此為由頭,提出讓劉封前往上庸郡,並暗示後者對孟達進行打壓。

《三國志·劉封傳》又說:「封(劉封)與達(孟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孟達不甘心受到劉封的羞辱,於是在降魏之後,又引徐晃等魏將來襲,將上庸、西城、房陵三郡重新奪了回去。魏文帝曹丕大喜,遂將三郡合為新城郡,仍令孟達駐守。

上庸丟失了以後,劉封回到成都向劉備請罪。他對關羽見死不救,又逼走了大將孟達,劉備自然很生氣。可值得注意的是,陳壽在這裡說的是「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劉備是先計較的是劉封與孟達的問題,隨後才計較劉封不救關羽這一問題從這個優先級來看,在劉備眼中,劉封侵陵孟達這個罪狀,甚至比他對關羽見死不救還要惡劣。畢竟關羽敗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可歸咎於外部,並且劉備也是知道關羽的脾氣,除了自己誰還能鎮得住他?自己死後,關羽絕對會是蜀國的一根毒刺,因此劉備對於關羽的死並不是太過可惜,他可惜的只不過是荊州罷了。至於劉封的行為,卻是實實在在的動搖蜀漢政權內部的穩定了。法正於蜀章武元年(220年)去世,可見在劉封侵陵孟達之時,他尚在人世。正因如此,劉備才會如此生氣。

見劉備有此態度,諸葛亮的做法便有些令人寒心了:「(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諸葛亮這句話,一語切中劉備的軟肋。劉封今日能對關羽見死不救,日後也極有可能對劉禪的統治地位造成威脅。如此一來,劉備殺心大起,劉封焉能不死?

劉封殞命——最難猜測是人心

綜上所述,關羽遇害前後的經歷,大致便明了了,這顯然源自於一場爭權風波。由於扶風集團在蜀漢政權中太過風光,所以諸葛亮為了荊州士族能有出頭之路,便支持劉封前往上庸打壓、排擠孟達。而關羽遇害,是在劉封前往上庸郡之前,諸葛亮雖然智謀超群,但也不能未卜先知。所以劉封對關羽見死不救,並非是諸葛亮暗中指使。諸葛亮的失誤便在於,他沒有料到劉封的野心。

劉封的想法倒也天真,他帶著打壓孟達的任務前往上庸,但恰好遇到關羽兵敗。由於私心作祟,劉封對關羽見死不救,並打算將這個「鍋」甩給孟達。可他也沒料到,孟達不甘受辱,在上書向劉備闡明一切後,竟然轉投魏國。劉備、諸葛亮心智遠超常人,自然清楚劉封的「如意算盤」。而諸葛亮手段更為高明,所以他先下手為強,直接致劉封於死地。

但劉備是何等人物,諸葛亮在背後的小動作,他也心知肚明。可當法正去世之後,他最大的倚靠,便是諸葛亮及其背後的荊州士族集團。哪怕是日後託孤,劉備也只能點明諸葛亮的主導性地位。正因如此,劉備才毫無辦法,默認了這場由爭權引發的災難性後果。畢竟他也知道,最難猜測是人心。

所謂「讀史使人明智」,古人行為背後都蘊藏著很大的意義,他們的計策需要我們深刻解讀,也很值得我們仔細品味。學會他們的權謀對於我們今後在工作中又很大的幫助。因此多讀一些史書對於我們而言有很大益處,筆者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一本發人深省的歷史著作——《資治通鑑》。

這本書與《史記》都是記錄歷史的著作,但是與《史記》不同的是,《資治通鑑》注重教育,他會重點講述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並且對其加以分析,使讀者更直觀的明白其背後包含的種種利害關係,對於權謀、情商的提升很有幫助。正因為這個特點,《資治通鑑》也被稱之為「帝王之書」,自成書之後被歷代帝王引為經典,甚至列為後世帝王必讀書籍之一。

不過我們現在使用的是白話文字,因此筆者給大家推薦一套《白話資治通鑑》。這本書是由台灣大學國文教授、博士生導師黃錦鋐領銜主持,集中台灣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學者,歷時3年,合譯而成。並且編著時的宗旨就是「不以現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葉,以還原《資治通鑑》之本意」

做為歷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非常划算,因為這一套在頭條做活動,一套十大本,原價498,現在頭條讀者只要208,可以說是很超值了。大家可以點下面的橫條購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