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回憶武漢

潮頭文學 發佈 2020-02-22T07:13:42+00:00

作者:宋曉明幾年前走過一次武漢。武漢被長江、漢江分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去武漢要告清楚售票員是買去武昌,還是漢口或漢陽的車票。


作者:(山西)宋曉明


幾年前走過一次武漢。記得買火車票時還鬧出笑話。問售票員買去武漢的車票。售票員問我是不是要去武昌。我感到詫異,武漢什麼時候改名叫武昌了?結果自己犯了常識性錯誤。武漢被長江、漢江分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去武漢要告清楚售票員是買去武昌,還是漢口或漢陽的車票。

第一次目睹大武漢。大江、大橋,中國第一大河長江從武漢穿城而過,湖北第二大河漢江也在這裡匯入長江。站在橫跨中國第一大河的大橋上,不難感受到武漢長江大橋的宏偉氣勢。輪船在江上緩緩行駛。與橋和江相比,船成了不大的一個點,而滿載貨物的船其實與人相比已算是龐然大物。

山倒不是大山,是低矮平緩的山丘。山上的樓卻是名樓。黃鶴樓上古人留下不少描寫水光山色的佳作。至今依舊不斷有人來到古樓欣賞山水景色,寫下讚美武漢的文章。有人在長江里游泳。這麼大的江水,令人咋舌的寬度,有人敢挑戰,我佩服江城人的膽量。黃鶴樓沒多看,大部分時間用來看征服江水的人了。大江浩蕩,我只敢站在邊上看看它的景色。

蛇山不大,蛇山上黃鶴樓不大,龜山也不大,有氣勢的是長江,武漢也因此叫了江城的名字,而沒叫山城或樓城。歷朝歷代,黃鶴樓也屢毀屢建。沒有樓時,「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的詩句不會消失,一直陪伴著前來的遊人。

來看黃鶴樓的人歷代都有。文人、商人、遊客紛紛前來,成群結隊。其中,崔顥來了,留下「此地空餘黃鶴樓」千古名句。一生抒發大豪情、描寫大景致的李白怎會落後?怎能不來?來了,望著浩淼長江,吟出「唯見長江天際流」的大氣詩句。傳說黃鶴樓本來就做過酒樓。文人、政客、普通百姓整日聚集在這裡,喝酒的喝酒,賦詩的賦詩。大江之畔熱鬧非凡。從那時起,就註定了江城會發展成大城市。現在,武昌、漢口、漢陽三鎮共同組成大武漢。長江之畔的城市既是文化聖地,有黃鶴樓、晴川閣、鐵門關、道教長春觀、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起義門,又是工業重鎮,有發達的鋼鐵工業、船運。

記住武漢,是因黃鶴樓的文學地位。黃鶴樓已經永載華夏文學史。看古樓看長江來武漢,談文學來武漢。寫黃鶴樓的時候,差點忘了武漢也是楚文化發祥地。我沿著龜山、蛇山走,沿著江堤走,尋找有沒有融合楚、漢不同文化風格的民居建築。

還記得當時是七、八月份。街頭人潮擁擠,超市、飯店各種店鋪一派熱鬧景象。不幸的是今天的江城正經歷一場嚴酷的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為避免傳染,武漢外的人不能進入武漢,武漢市民都足不出戶。大武漢成了空城,熱鬧繁華被蕭條冷清取代。希望中國人戰勝災難,疫情早日結束,如織的遊人繼續去朝聖長江與黃鶴樓,不要樓在人無,「此地空餘黃鶴樓」。現在時值二月,相信有一天我會重登黃鶴樓,與各地遊客一起眺望浩浩長江。



宋曉明,山西靈石人,晉中市作協會員、詩歌協會會員,晉中市中華文化促進會理事,靈石縣第二屆青聯委員,靈石縣作協副秘書長、文史研究會會員,文字見於紙刊《散文選刊》(原創版)《陽光》《火花》《山西日報》《山西市場導報》《發展導報》《綠風》《呂梁文學》《五台山》《遼河》《遼海散文》《大理文化》《遼東文學》《旅遊散文》《映山紅》《嶺南文學》《西楚文藝》《讀者》《職工文藝》《鄉土文學》《文化晉中》《汾河》《平遙文學》《晉中日報》《西北信息報》等,微刊《散文百家》《中國旅遊散文》《潮頭文學》《東方散文》《江淮文學》等。散文《水鄉的浪漫》入選《2016年山西文學年度作品選》。有詩歌入選《山西詩人看靈石》作品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