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胡服騎射趙國崛起入手,聊聊戰國時期騎兵興起的原因

小雲軒談史 發佈 2020-02-21T08:47:30+00:00

東周,以趙、韓、魏三家分晉為界限,又可以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在這幾百年里,諸侯們為了權勢、地位和領土長年征戰,不曾停歇。

前言:周朝,又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以趙、韓、魏三家分晉為界限,又可以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戰國時期時間比東周稍微長一點)。

在這幾百年里,諸侯們為了權勢、地位和領土長年征戰,不曾停歇。而在這些大大小小的戰爭中,離不開三大兵種,車兵、步兵和騎兵(水兵也存在,但是很少,此處就不再贅述)。

車兵是西周春秋時期的主力兵種,當時一個國家軍事力量的強弱,往往以其擁有多少輛戰車為標準,史稱「車乘」。春秋時期晉國為了在平丘之會上震懾群雄,曾出車四千乘,足可見車兵在當時的地位。

然而到了春秋末期和戰國初期,這種情況開始有了變化。因為這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開展了針對奴隸主貴族階級的奪權活動。車兵的貴族特徵和複雜性,註定了其無法在新興地主階級手上大規模普及。因此,簡單易學的步兵開始被這些新興地主階級所重視。而步兵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十足的發展。

和車兵、步兵相比,騎兵的出現就晚了許多(中原地區)。一直到戰國趙武靈王開展「胡服騎射」改革,騎兵才作為一種兵種正式出現在戰場上,此前騎兵一直是那些遊牧民族的專屬。而騎兵的威力也沒有讓人失望,趙國僅僅憑藉著騎兵部隊,就成為了戰國中後期僅次於秦國的軍事大國。也正是因為騎兵的強大,中原各國才相繼建立了正式的騎兵部隊。

那麼,既然騎兵如此強大,為何直到戰國時期才開始興起呢?

本篇筆者就從胡服騎射趙國崛起入手,聊聊戰國時期騎兵興起的原因。

趙武靈王施行「胡服騎射」改革,使得趙國開始崛起

趙國,是三家分晉國之一。本來趙國在趙、韓、魏三家之中,是實力最強大一個。可奈何趙國的地理位置實在太差,北方有胡人緊盯,內部又有中山國這個心腹大患,西邊又要防備日益強大的秦國。正如趙武靈王說得那樣:「吾國東有河、薄洛之水,與齊、中山同之,東有燕、東胡之境,而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史記·趙世家》)。」

基於這個原因,趙國很快就衰敗了下來。年輕的趙武靈王對此感到十分痛心,於是發奮圖強,決心振興趙國。他發現,趙軍在和胡人作戰之時,常常因機動性不足而處於劣勢,就算偶爾有優勢,也僅僅只能趕走胡人,而不能對其造成太多的損失。

這個發現很快就令趙武靈王欣喜不已,因此他決定效仿胡人,訓練騎兵,也就是「胡服騎射」。但是他的做法遭到了以公子成為首的趙國守舊派的一致反對,他們認為華夏文明比胡人文明更加先進,效仿胡人的做法是一種倒退,必定會被他國恥笑。

然而公子成等人的反對並未動搖趙武靈王的決心,他堅信趙國想要強大就必須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並用「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禮者,所以便事也」來反駁他們。最終,趙武靈王說服了公子成等人,使改革自上而下地進行了下去。

改革的結果也沒有令人失望,「二十一年……(趙國)攻占了丹丘、華陽、鴟上關塞。武靈王率軍奪取了鄗城、石邑、封龍、東垣」,「二十六年……(趙國)奪取的土地北至燕、代一帶,西至雲中、九原。」

趙國的成功證明了騎兵的強大,自此以後,騎兵作為一個新興兵種被諸侯們廣泛關注。然而令人感到疑惑的是,騎兵作為遊牧民族的特色兵種,早已被中原各國所熟知。而遊牧民族騎兵的難纏,中原各國也早已有所領教。既然中原諸國早就知道騎兵的強大,那麼為何不趁早建立騎兵部隊呢?

戰國時期騎兵興起的原因

一、戰爭規模的變化和裝備的進步

恩格斯曾經說過:裝備、編成、編制、戰術和戰略,首先依賴於當時的生產水平和交通狀況。這裡起變革作用的,不是天才統帥的「悟性的自由創造」,而是更好的武器的發明和士兵成分的改變;天才統帥的影響最多只限於使用戰鬥的方式適合於新的武器和新的戰士。

  • 戰爭規模的變化

春秋時期,各國之間的戰爭規模都很小。能夠通過外交解決的事情絕不通過戰爭解決,這就是春秋時期各國諸侯內心的真實想法。畢竟這個時期的主題是爭霸,也就是令對方臣服,而不是消滅對方。

這就使得戰爭雙方都會將戰爭地點定在廣闊的平原之上,而不是鄉間小道中,因為這樣的戰爭與其說是一次戰鬥,不如說是一次外交。比如上面提到的平丘之會,晉國出動全國的兵力,僅僅只是想要威懾對方。可見,春秋時期的戰爭形式更大於內容。

是以,春秋時期各國之間的戰爭主要以帶有貴族色彩並遵循一定禮制的車戰為主。

然而到了戰國時期,隨著衝突的不斷升級,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各國之間征戰的主題也從爭霸變成了吞併。無論是一望無垠的平原,還是豐草密林的塞北,只要能夠擊敗對方,那就是最好的戰場。顯然,車兵無法適應這樣的氛圍,淘汰也在預料之中了。

而騎兵相比於步兵,其機動性更足,速度也更快,自然也更受諸侯們青睞。

  • 裝備的進步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於青銅冶煉的技術已經十分完善,無論是質還是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另外,鐵制器具也在這一時期產生和發展。技術的進步推動了裝備的進步,近戰武器中出現了適合騎兵作戰的「卜」字形戟,遠程武器中則出現了殺傷力巨大的弩。

車兵目標大,機動性不足的缺點在這些新式武器面前再一次被擴大,因此各國都紛紛擯棄了車兵作戰方式,轉而使用步兵和騎兵作戰。


有了需求才會有市場。戰爭規模的變化和裝備的進步,加速了車兵被淘汰的進程,諸侯們急需一種新的兵種來彌補車兵的空缺。於是,各方面都十分優秀的騎兵成為了諸侯們的首要選擇。

二、相馬術的進步

騎兵的建立自然離不開良馬,那麼如何挑選良馬就成為了至關重要的事情。春秋中後期,出現了大量的相馬專家,比如我們熟知的伯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指的就是他。

相馬專家的大量出現,一方面說明對單馬的要求更高,良馬的需求更廣;另一方面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對馬的外形認知更加精密,已經可以細分各種馬匹的用途,開始有意識的挑選可以騎乘的馬匹。

三、北方遊牧民族的興起

趙武靈王之所以會施行「胡服騎射」的改革,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邊疆遊牧民族騎兵的強大。除了趙國,還有秦國、燕國都飽受這些遊牧民族的侵襲,長城就是為了抵禦他們而建立的。

雖然這些遊牧民族的騎兵如此強大,但是其興起時間也就是在春秋中晚期。比如《左傳·昭公四年》中記載:「冀之北土,馬之所生,無興國焉。恃險與馬,不可以為固也,從古以然。」這說明在中原諸侯的眼中,依靠險要的地勢和大量的馬匹就是北方遊牧民族和中原對峙的手段,馬匹的使用指得很可能就是騎兵部隊。而「無興國」和「不可以為固」指得可能就是遊牧。

另外,在《左傳》記載的中原諸國和遊牧民族們的戰爭中,都沒有騎兵出現的痕跡,說明就算春秋中後期遊牧民族之中已經出現了騎兵部隊,也沒有正式投入戰場。


由此可見,騎兵在趙武靈王之時才開始興起不是沒有原因的。

首先,北方遊牧民族騎兵的興起使得中原各國尤其是靠近遊牧民族的趙、燕、秦等國壓力倍增,因此中原諸國急需一種新的兵種來應對遊牧民族。

其次,戰爭規模的變化、裝備的進步使得騎兵的殺傷力倍增,而傳統的車兵則因為機動性不足,體積過大等缺點慘遭淘汰。

最後,相馬術的發展使得中原各國自己有能力培育優良的馬匹,從而使得騎兵的建立成為了可能,畢竟好的騎兵離不開好的馬匹。

戰國時期騎兵的建立所帶來的影響

自趙武靈王開展「胡服騎射」以來,建立騎兵部隊就成為了每個國家必做的事情。這樣的行為帶來了許多的影響:

一、騎兵部隊的建立促進了中原和遊牧民族之間的交流

騎兵,畢竟是遊牧民族的特色兵種。中原各國想要建立好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就少不了遊牧民族的幫助。同樣的,遊牧民族在幫助中原諸侯的同時,也必定能夠獲得他們急需的糧食。所謂的各取所需,就是如此。

另外,自從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改革以後,胡服就因為其方便,適合作戰的優點,深受中原各國的喜愛。通過易胡服,中原吸收周邊遊牧民族服裝文化的精華,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了本民族的服裝文化。中原注重胡服的便利,胡人欣賞中原服飾的美觀大方。

可以這麼說,騎兵部隊的建立應該是我國最早的一次深層次的民族之間的交流。

二、騎兵部隊的建立對此後中原的交通和戰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騎兵,是繼車兵和步兵之後的有一大兵種。此前,中原各國對馬匹的認知僅僅局限在馬車上面,馬只是駕車的,不作為騎乘。騎兵部隊的建立,推動了整個中原騎射技術的發展,標誌著我國由車戰時代進入了騎戰時代,在我國古代軍事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與此同時,騎兵部隊的建立使得馬匹能夠被騎乘的功能逐漸被人們所知曉,這大大加快了古代各地區之間的交往和聯繫(騎馬可比馬車快多了),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結束語

騎兵部隊的建立,不僅僅意味著一個新兵種登上了戰爭的舞台,更意味著中原文化和少數民族的交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