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一句話道出成年人心酸:我沒有原諒你,只是放過了自己

壹點靈 發佈 2019-12-31T03:20:06+00:00

曾經的痛苦,是那樣的刻骨銘心,甚至一度讓我們陷入自我懷疑,固步自封;無法忘記是我們的本性,但放過自己,學會與自我和解或許才是在面對傷害時,最好的應對方法。

1.

前幾天,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被家暴該不該選擇原諒?」

一個網友分享了她的真實經歷:

「在我小的時候,爸爸會因為一點小事,媽媽沒有聽他的話,而對媽媽大打出手。

這樣家庭環境下長大的我,擇偶的觀念很奇葩,只要男人對我好,不打我,一無所有也行。可最後,我還是步了媽媽的後塵。

老公第一次打我,我原諒了他;

第二次打我,我割腕自殺;

躺在醫院冰冷的病床上,我想起了媽媽,這一次,我決定和他離婚,也給自己一個重生的機會……」


當受到傷害時,人們會下意識地選擇反抗或者逃避。

而這些已經自動化了的應對方式往往都會加深我們曾經受到的傷害。

心理學家Wenzel, Woodyatt和Hedrick (2012)的研究表明,只有當你選擇放下一段別人所帶給你的傷害時,你才可以斷絕這份關係、隔離這種傷害。


這是因為你終於喪失了對某個錯的人所懷有的情感和依戀,學會了與自己和解。

曾經的痛苦,是那樣的刻骨銘心,甚至一度讓我們陷入自我懷疑,固步自封;無法忘記是我們的本性,但放過自己,學會與自我和解或許才是在面對傷害時,最好的應對方法。


2.

曼德拉被南非人民稱為國父,但他也有過一段十分痛苦的經歷。

他曾經因為領導反種族隔離運動,在一座孤島上只有4.5平方米的牢房裡被囚禁了27年。

在這27年里,三個看管他的白人看守,尋找各種理由虐待和侮辱他。

1991年,當曼德拉出獄並當選南非總統時,他把這三個白人請來參加他的就職儀式。

曼德拉說:

「監獄裡27年的非人生活,我一刻都沒有忘記。但當我走出囚室,邁出通往自由的大門時,我就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依然在獄中。」


郭德綱曾經在一次訪談中也說過類似的話:


「有些傷害是會跟人一輩子的,不明白任何情況就勸你一定要大度的人,請你離他遠一點,因為雷劈他的時候會連累到你。


不是所有的過錯都必須被原諒,記住還非得去報復,那是我小心眼,但如果你連這些傷害都記不住,那這一輩子就白活了。」


3.

有些傷害,我們不該遺忘。

曾經看過一句話,深以為然。


「一個人,在你的心上捅了一刀,拔出來的時候還轉了幾下,疼得你差點就跪下了,投降了,那種痛苦,叫人怎麼忘,又如何才能忘。」

面對傷害過我們的人和事,最好的態度應該是:放下但不原諒。

4.

記得有一期《奇葩說》,馬東說有誰敢說自己有一個一輩子都不會原諒的人,到最後還不是都放下了原諒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終究會原諒那些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

蔡康永說那不叫原諒,那叫算了。

算了這兩個字,道出了所有成年人的心酸,往日的痛苦,永遠也無法原諒,只是懶得計較了。

前幾天,和閨蜜一起聊天。她說她去年過年的時候參加了一場特殊的小學同學會。

大家酒足飯飽過後,在KTV里唱歌。臨近尾聲的時候,有一個喝得有點醉的男同學向班裡一個曾經被欺負,被霸凌的女同學道歉。

他剛唱完一首歌,拿著話筒,眉飛色舞,滿臉笑容地說:「當年的事真是不好意思,就當我是小孩子不懂事,年少輕狂……」

話還沒說完,周圍的人就是一陣鬨笑。

周圍的人隨聲附和道:「過了這麼多年了,這麼一點小事就別計較了,做人,要大度一點。」

只見那個女孩子的臉唰地一下就紅了,不好意思地點了點頭,沒有說話。

閨蜜一時之間手足無措,只是在旁邊靜靜地看著。

這句酒後之言聽上去不像是遲到了三十年的道歉,倒更像是另外一場打著道歉旗號的鬧劇。

其實,這真的是原諒嗎?

或許她內心的OS更多是:過去的事情就算了吧!

畢竟,對於當年的施暴者來說,霸凌不過是年代久遠的小事,道歉也不過是圖個心安理得。


但對於那位女同學來說,霸凌是她整個學生生涯乃至青春時代的傷痛,這場道歉則是又一次揭開那好不容易已經結痂的傷疤。

同學會過後,閨蜜委婉地問了她的感受,她說了一句話,深以為然,「原諒是不可能的,只是當時太弱小,這麼多年,也只能算了。」


5.

請記住,永遠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這是對自己最基本的尊重和愛。

通常我們在面對衝突和傷害時,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產生解脫煩惱,以減輕內心不安,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這也就是心理學上常說的心理防禦機制。

一般來說,我們的心理防禦機制分為逃避、自我欺騙、攻擊、代替和建設機制這五個類型。

  • 逃避:它是一種消極的防禦機制,主要是以逃避性和消極性的方法來減輕自己在傷害中感受到的痛苦,這也是我們在經歷痛苦時最常使用的一種防禦機制,而那些我們無法接受的傷害會隱藏到我們的潛意識中去。
  • 自我欺騙:它也是一種消極的行為反應。個體使用看上去合理的解釋來為自我的難以接受的行為進行辯護,從而使個體減輕焦慮和痛苦,保護自尊免受傷害。
  • 攻擊:個體將內心的不愉快轉移給其他的對象身上,以緩解自己心理上的焦慮。
  • 代替:個體因自身的缺陷,為減輕痛苦而導致的代替行為。
  • 建設:它是心理防禦機制中的積極部分。它將人類本能的行為轉移到自己或社會所接納的範圍,從而轉化個體的負面能量。


相關研究表明,不合理地使用防禦機制會使人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

時間是最好的良藥,就像《和莎莫的500天》里說的那樣:「夏天終將過去,秋天就會從頭開始。」

作家大仲馬曾經在一本書中寫道:「有些創傷,可以被掩蓋起來,但絕不會收口;它是永遠的痛苦,一被觸及就會流血,永遠鮮血淋漓的留在心頭。」

有些事,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放下,但不代表原諒,很大一部分的心情其實是,算了。

「算了」這兩個簡簡單單的字里,其實包含著難以名狀的複雜情感。

有些深入骨髓的傷害,不是我不記恨,不是我不在意,不是我全然忘記了,是每當心裡隱隱作痛難以忍受時我只能告訴自己算了,這也是我能與自我和解的唯一方式。


- THE END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