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讀書思考「宅」出新境界

中國教育新聞網 發佈 2020-02-24T14:03:15+00:00

不少人宅出「草」來,悶出「毛」來,生出「犄角」來,憋出了「內傷」。五脊六獸,抓狂躁動,「手機、電視」無限循環;有人「招」貓「逗」狗,有人大展廚藝,有人「立掃把」,有人練瑜伽,有人打太極,有人八段錦,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一場由武漢席捲而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把人們「圈」在家裡。「居家不外出,就是最大的貢獻!」人們先是興奮,繼而鬱悶,「宅」「硬核」「悶」「憋」成為熱詞。不少人宅出「草」來,悶出「毛」來,生出「犄角」來,憋出了「內傷」。五脊六獸,抓狂躁動,「手機、電視」無限循環;有人「招」貓「逗」狗,有人大展廚藝,有人「立掃把」,有人練瑜伽,有人打太極,有人八段錦,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意外」得來的「超長假期」,讓平時「忙得不可開交」的人們突然無事可做,於是,焦慮、煩悶、孤獨等精神症狀接踵而至,出現了精神危機。危機危機,危中有機,就看你是否能抓住。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年輕的朱自清,沿著幽僻、曲折的小煤屑路,月光下漫步日日走過的荷塘,在「獨處」中享受「無邊的荷香月色」,在荷塘月色中,心靜了下來。

蘇軾被貶黃州,夜無眠,見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去承天寺尋張懷民,「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當然,眼下能不出屋就不出,出去也不要到人群聚集處。

年少的歸有光,在「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項脊軒,自己稍加修葺後,便「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唯有胸襟、氣度、學識、修養方能應對,唯有讀書、思考、寫作方能釋懷。筆者戰勝孤獨的方法就是讀書、思考和寫作。讀書可以轉換心情,改變思維,轉移注意力。

《勸學》是高中教材中經典名篇,但編者只是節選了三段。在教學中總感覺缺少點什麼,總想下決心把全文讀完,可惜又總是半途而廢。此次難得的長假,「宅」在家裡,正好讀完。家裡有一套四卷本的《新資治通鑑》,裡面就有全文。我把教材沒有選的章節中的精華擷出一二,與大家分享,同時也準備給學生網絡教學之用。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讀完這段話,我寫下了這樣的感悟:讀書讓我更加感覺,不讀書,唯我獨尊,把無知當有知;越讀書,越感覺自己孤陋寡聞,越讀書越感覺自己無知。正如清張月樓在《自懺》中寫的:「自學漫詡便便腹,開卷方知未讀書。」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蒙鳩的巢並不是不完備,而是系巢的地方不合適造成的。我一向和學生講,學習要注意方向和力量,你學習了,但方向不對,方法不對,力量使用越大,效果就越差。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君子的學習,聽在耳里,記在心裡,體現在儀表舉止上,表現在日常行動中,哪怕輕微的一言一行,都可以作為別人學習的榜樣。小人的學習,聽在耳里,說在嘴上,或者這耳聽那耳冒,嘴巴與耳朵不過四寸罷了,怎麼能使自己七尺之軀的品德得到修養而完美呢?古代的學者,學習是為了進德修業,當今的學者,是為了裝飾自己,向人炫耀。

在《新資治通鑑》這本書中,有豐富的「雋語箴言」,讀之頗受教育!

「聖人之心無異常人之心,常人之所欲亦即聖人之所欲也,聖人能不縱耳。」

「善學者其如海乎,旱九年而不枯,受八洲水而不滿,無他,善為之下而已矣。」

「上學以神聽,中學以心聽,下學以耳聽。以耳聽者,學在皮膚;以心聽者,學在肌肉;以神聽者,學在骨髓。」

人們常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的確如此!人們還常常祈禱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看似簡單,其實一輩子都能做到,也是很難的。怎樣避禍?怎樣平安健康?筆者以為,多讀書多學習,明事理,守常識,遵規律,心態平和,清心寡欲,常鍛鍊,能自主,善護念!

讀書,可以用書中的大千世界拯救無趣的皮囊,讓有趣的靈魂歸位。「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作者單位:天津市天津中學)

《中國教育報》2020年02月24日第7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