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旁軸相機的逆襲

相機先生 發佈 2020-02-24T14:56:36+00:00

這一時期正值日本旁軸相機大量面世,如1952年的Arco35、以及同年的 Rich Ray6,1953年的Mammy 和 Press Van 等等。

日本的相機工業誕生於一戰之後。


1917年,尼康誕生;

1919年,賓得、奧林巴斯誕生;

1928年,美能達誕生;

1933年,佳能誕生;

1934年,富士誕生;

1936年,理光誕生。


這一個個響亮的名字在二戰結束後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這跟日本的經濟高速發展離不開關係。


其實對於傳統日本相機一直存在著爭論,一方面一部分攝影理論家認為日系相機的機械技術以及光學設計都是在模仿德國,雖然價格低廉,但是光學質量及性能卻始終有些差強人意;但是也有人認為,日本相機的成功有著必然的道理,一來二戰結束以後日本經濟在美國的扶持下高速發展,二來他們本身對品質的要求和德國人精益求精的精神也有幾分相似。加上電子工業的發展與創新,日本相機工業取得今天的地位也是實至名歸的。


從賓得1951年試製第一台照相機 Asahiflex開始,日系相機正式進入了世界相機製造強國的舞台。



日本照相機質量開始受到美國的注意,《紐約時報》刊載了「尼康相機及鏡頭的測試報告」,報導了該機的性能特點,引起了世界各國對日本相機的重視。

這一時期正值日本旁軸相機大量面世,如1952年的 Arco35、以及同年的 Rich Ray6,1953年的MammyPress Van 等等。






同樣的,日本相機製造業的崛起也引起了西德的注意,這個歷史上老牌的相機生產第一大國必須推出更高品質的新產品來應對來自東方世界的競爭

1953年,當日本還在改良各類現有產品的時候,西德發表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Leica M3 型相機。

Leica M3 全新的設計以及技術將平視取景的旁軸相機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內裝等倍亮框取景和視差自動補償、自動復位式計數器、力矩式輸片扳手等新技術的運用都對以後的相機製造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參照實體。

1957年,借鑑參考了 M3 技術的尼康 SP 相機面世。




Nikon SP 採用了與 Leica M3 形式相同的單獨不迴轉式快門調速盤和測光表連動機構,以及經過改良了的取景裝置。

即使在今天看來,Nikon SP 也是一部非常棒的機器。


SP 是世界上第一台集6個對焦框於一身的RF系統28 / 35 / 50 / 85 / 105 / 135

SP 是日本第一台只需要一個快門速度調節盤的135相機!這一點現在看起來可能覺得沒什麼,可當時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SP 具有第一個專業可靠的驅動馬達,在當時這是一件驚天動地的事,完全可以寫入135系統的里程碑!

SP 配套使用的尼康一款硒光測光表。這種測光表不需要電池,當有光線照射到硒化物上時會產生微弱的電流,然後測光表根據微弱的電流來工作。

Nikon SP 帶給相機製造業的震動就不在這裡一一描述了。這部內部結構參照 Leica M3,外形參照 Zeiss IkonContax 的相機將平視取景式旁軸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1960年代,旁軸相機進一步向小型化和專業化兩個極端發展,相機研發中心開始由德國轉向日本。由於日本電子產業的高速發展,於是電子化成為了日本相機製造業開發的主要目標

在此期間,先後完成了 CdsSPD 測光技術的推廣,並在平視取景相機上首先完成了由半導體技術參與的自動曝光功能,發表了一大批諸如 Yashica Electro 35一類的相機,這些普及型相機對推動攝影市場的發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961年,佳能推出7型旁軸相機和 50mm1:0.95 鏡頭,該鏡頭是世界上第一款批量生產的光圈大於F1的民用照相機鏡頭




1962年,美能達裝有程序自動曝光系統的「美能達Hi-matic型」照相機上市。



除了連動測距相機 RF 的發展,專業級別的高檔旁軸相機,如雙鏡頭反光相機 Mamiya C3 等產品的脫穎而出,也為市場帶來了新的格局。



1970年代,單反系統崛起,日本相機工業開始大力發展單眼相機,由於日系單反的產品價格適中的市場定位,民用攝影領域裡的旁軸相機開始失去以往的地位,被單反系統取代

可以說,伽利略逆取景器系統的出現和不斷改良為旁軸相機的發展鋪平了道路。而旁軸相機上的光學測距裝置又為自動聚焦相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已經讓相機的自動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表控自動曝光機構最初在旁軸相機上大放異彩,即而又出現程序曝光方式的旁軸相機。

不過,在所有自動方式中最具歷史意義的還是自動聚焦技術的發明

1977年日本小西六公司研製出第一架自動調焦(AF)照相機 —— Konica C35AF,該相機率先引入雙像對稱式光電調焦系統,實現了相機的自動調焦,成為袖珍照相機調焦自動化的里程碑。

這個系統的光學理論源自高級平視取景相機上的雙像調焦裝置

Konica C35AF 旁軸相機發起的自動聚焦方式,最終改變了相機面貌,從此,智能化成為相機研發的主要方向。


1979年,日本佳能公司推出曝光、卷片、倒片和閃光全部自動化的佳能 AF35M 型自動調焦照相機,該機是世界上第一架採用紅外線自動調焦方式的平視取景照相機



1970年代,單反系統的衝擊對旁軸市場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除了價格因素以外,還有一個更主要的原因是旁軸相機不能夠使用變焦鏡頭,使得便攜性大打折扣,不能出現像單眼相機那樣一鏡走天下的現象,使得旁軸相機失去了許多初級用戶市場。

1980年代,日本旭光學公司(Asahi Optical Company,Ltd.,Tokyo.)推出了變焦型旁軸相機 Pentax Zoom 70,至此以後,可以連續改變視野範圍的逆伽利略取景裝置在小型旁軸相機上如雨後春筍般地被大量採用。


平視取景方式的旁軸相機開始步入自動聚焦和電動變焦時代。變焦式平視取景相機成為普及產品中的主流,平視取景相機的銷量開始顯著回升,出現了單反產品和旁軸產品在市場影響力方面平分秋色的局面。

APS的出現,進一步穩固了這種局面。

1990年代末,數碼化大潮來襲,藉助傳統技術的指導,平視取景方式的數位相機大量面世,由於這種相機採用了具有監視功能的液晶屏,因此可以輕而易舉地實現微距攝影。從此,微距方式的專利不再是單眼相機獨有

但是同樣的,膠片相機銷量面臨斷崖式下跌。



至此,攝影術全面進入數碼化時代。


2003年,柯尼卡美能達宣布合併;

2006年,索尼宣布收購柯尼卡美能達;

2007年,賓得被豪雅收購;

2011年,理光宣布收購豪雅公司賓得影像業務系統;

2012年,柯達公司提交破產保護申請。

看著這些昔日的王者一個個倒在了數碼化浪潮下,想像一個時代的終結,不免讓人有些唏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