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運動能延遲軟骨退變

中國吉林網 發佈 2020-02-24T18:32:29+00:00

此時關節軟骨便失去了原有的光澤,變黃、變粗糙,失去彈性,發生軟化,甚至出現裂隙、脫落,關節邊緣骨質增生,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症狀便尾隨而至。

骨關節炎是一個常見病,占老年病中的一半,已成為社會關注的健康問題。隨著人口老齡化,骨性關節炎的患者越來越多;又由於現在工作方式的改變,使許多年輕人也患上了骨關節炎,患病人群的年齡已經有所提前。因此,保護好我們的骨關節,才能使關節炎發病的時間延遲再延遲。

疼痛是骨關節炎常見症狀

人體的每一個關節至少有兩個相對應的關節面,每個關節面上都覆蓋著一層光滑且富有彈性的關節軟骨,對關節起到支持和保護的作用,這樣才能使人們輕鬆自如地活動。

人體活動關節中的軟骨多屬於透明軟骨,如大家所熟悉的膝關節、髖關節等;微動關節中的軟骨多為纖維軟骨,如椎間盤。由於關節要承受一生中運動所致的周而復始的磨損,所以關節軟骨很容易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退變,引起軟骨細胞的代謝紊亂,最終導致骨關節炎的發生。此時關節軟骨便失去了原有的光澤,變黃、變粗糙,失去彈性,發生軟化,甚至出現裂隙、脫落,關節邊緣骨質增生,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症狀便尾隨而至。在臨床上骨性關節炎患者都是有了症狀或者發現異常體徵才會就診。

1.關節疼痛及壓痛。多為間歇性鈍痛,嚴重時可出現持續性疼痛,甚至出現撕裂樣或針刺樣疼痛。發病初期疼痛多發生於活動後,負重後較明顯,休息時可緩解。隨著病程時間延長,休息時甚至夜間也可發生疼痛,天氣陰冷或下雨天症狀可加重。壓痛為骨關節炎常見體徵,多數位於關節線上,也可出現關節周圍的非特異性壓痛。

2.關節僵硬。表現為負重後出現暫時的僵硬,或者從一個姿勢變為另一個姿勢時活動感到不便,早晨起床或久坐後腫脹較明顯。僵硬持續時間短,一般為30分鐘內,活動後可緩解。

3.關節腫大。關節腫脹、膨大也是常見的體徵,常出現於關節周圍,早期呈局限性腫大,逐漸發展為瀰漫性腫大;部分因滑膜增厚、骨贅形成或關節積液也會造成關節腫大。

4.骨摩擦感。活動時出現關節摩擦感和關節響聲,常見於膝關節炎,是比較後期的症狀表現,最終導致軟骨破壞,關節面不平。

5.功能障礙或畸形。隨著病情進展,受累關節活動範圍減少,甚至固定於某一姿勢。有時可出現關節活動時的「交鎖」現象。重度關節炎可出現因屈曲攣縮、對線不良、半脫位或膨大而引起的關節畸形。

骨關節炎患者如何運動

對於骨性關節炎的患者來說,活動方式是否正確,也決定了關節炎症狀是加重還是減輕。無益的活動可讓患者雪上加霜,使疼痛腫脹加劇,生活質量更受影響。

有益的運動

游泳:游泳對全身關節基本沒有壓力,卻可以增強心肺功能,使肌肉發達有力,非常適合廣大骨關節炎患者。游泳可每天進行,每次遊程不要過長,不要過度勞累。但是,游泳對頸椎椎小關節骨關節炎不利,因此這類患者不適合游泳。

散步:對中老年人來說,散步可隨時隨地進行。步行要達到健身的目的,需要有一定速度(每分鐘80~90步為中速,100步以上為快速),路程要有一定距離(每天6000步,體力強的可達1萬步);每天走路1小時左右,一次完成或上下午分次完成;做到自我感覺良好,沒有心悸氣促,全身溫暖舒適或微微有汗。

腿部肌肉力量鍛鍊:腿部肌肉力量的鍛鍊,對膝關節炎和髖關節炎患者很有幫助,平時看電視時就可以做。坐在椅子上,腿伸直,腳尖繃直保持10秒,然後腳尖翹起,也保持10秒,使小腿肌肉有緊張感,然後放下腿,放鬆。這樣腳尖交替繃直、翹起、放鬆,就會鍛鍊腿部肌肉。每天上下午各做15分鐘,看人改善關節的穩定性。

騎車:騎車時身體重量的大部分壓在坐墊上,膝關節受力相對較少,同時騎車可以保持關節的活動度,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得以增強。

無益的運動

爬樓梯:爬樓梯時膝關節承受的壓力是人體自重的3倍,膝關節長期承受這樣的壓力,很容易患膝關節炎。

登山:登山和爬樓梯的原理是一樣的,也會對膝關節造成損害。

穿高跟鞋:穿高跟鞋身體重心會前移,也會對膝關節造成較大壓力。

久站久坐:都會對身體的某一部位產生固定的壓力。所以對於長時間坐在辦公桌前工作的人來說,隔段時間就該站起來活動一下;而那些久站不動的工作人員,也要時常走動走動,有機會就要坐一下。

連結

膝關節炎可以自我判斷

骨關節炎可以出現在身體的不同部位,包括手、膝、髖、脊柱和足部等。其中,膝部骨關節炎最常見,早期患者行走時可感覺到疼痛,晚期特別是夜間休息時亦可感覺疼痛。根據診斷標準,患者可以初步判斷一下自己是不是膝關節已經被關節炎困擾。

1.近一個月來大多數時間有膝關節疼痛。

2.有骨摩擦音。

3.晨僵<30分鐘。

4.年齡>38歲。

5.有骨性膨大。

只要滿足第1、2、3、4條,或第1、2、5條,或第1、4、5條,就可能是膝關節炎。

骨關節炎為一種退行性疾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根治方法。總體治療原則為非藥物和藥物治療相結合,兩者效果都不好時需考慮手術治療。治療應個體化,結合患者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1.非藥物治療。

自我行為療法:減少不合理的運動,適量適當活動,避免不良姿勢,避免長時間跑、跳、蹲,減少或避免爬樓梯;減輕體重,控制飲食;適當鍛鍊,包括關節功能和肌力的訓練,以此來改變肌肉,改變關節囊的僵硬狀態,延緩關節的負擔。

物理治療:增加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反應,增加關節的活動範圍,包括熱療、水療、超聲波、針灸、按摩、牽引、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等。

行動支持和改變負重力線:可採用手杖、拐杖、助行器,減少受累關節負重,或採用相應的矯形支具或矯形鞋以平衡各關節面的負荷。

2.藥物治療。

主要分為控制症狀的藥物和緩解症狀的慢作用藥物,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患者不同病情進行治療。

3.外科治療。

手術治療作為階梯化治療的最後一層,可分為修復性治療(關節鏡手術、軟骨修復手術、力線矯正手術等)和重建治療(關節置換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