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不慣的華晨宇,仍然是這個時代需要的音樂人

大喵說音樂 發佈 2020-02-24T21:14:44+00:00

前天,他再以一首《你要相信這不是最後一天》拿下了當天的亞軍。從2013 年作為快男冠軍嶄露頭角,華晨宇已經出道 7 年了。

最近,華晨宇的風頭不可小覷。

先是去年年底,他發行了一首「寫給抑鬱症患者」的新歌 ——《好想愛這個世界啊》。

到目前為止,這首歌的銷售額已經突破 5800 萬元,成為「全網銷售額第一的數字單曲」。

緊接著,在今年的《歌手》比賽中,他又蟬聯了 2 場冠軍。

前天,他再以一首《你要相信這不是最後一天》拿下了當天的亞軍。

從 2013 年作為快男冠軍嶄露頭角,華晨宇已經出道 7 年了。

剛出道時,那個有些害羞孤僻的小男孩,如今也成長為當下華語樂壇炙手可熱的新生代歌手。

這期間,他擁有了更高的知名度,更成熟的音樂作品,更遊刃有餘的舞台表演。

但唯一沒變的,是一如既往的爭議。

喜歡華晨宇的人,覺得他的音樂「先鋒」「獨特」「有想法」;

不喜歡他的人,覺得他的音樂「太吵」「聽不懂」「太做作」。

甚至還有人說他是「神經病」。

來自兩方的聲音都隨著華晨宇知名度的提升,在不斷變強。

最近幾期《歌手》結束後,在網上還是可以看到許多針鋒相對的「罵戰」。

01

華晨宇是個非常自我的音樂人。

最直觀的,是他擁有獨樹一幟的表演風格。

這些都讓表演萌生了一層聽者似懂非懂的意境。

比起「唱歌」,他的表演更像是一幕音樂劇,有演有唱。

整場演出從燈光、舞美到背景音樂都包含巧思。

舞台上的一切元素都是成就這場表演的一部分,缺一不可。

從開始的低吟淺唱,到副歌嘶吼式的高音,再到最後炸裂般的暴風說唱,幾乎可以算是花花音樂的三要素。

他的表演可以歸結為一個詞:「沉浸式演出」

一來,是他每次都能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歌唱世界當中。

抖手、抽搐、聲嘶力竭...

二來,這樣極具個性化的演出,對現場觀眾有著很強感染力的同時,也會讓許多人感到費解。

於是你常常能在網上看到兩種聲音:


因此,華晨宇的舞台還封獲了「大型邪教現場」的名號...

因為喜歡聲嘶力竭地飆高音,一飆就是拉長高音。

許多樂評人認為這是「不科學的發聲方式」,40 歲後必定倒嗓。

這是指因發聲過多,導致聲帶旁的血管充血,進而使得聲音變得沙啞不正常。

這種不可逆的病理性傷害,對於一位歌手來說是十分致命的。

原本以為華晨宇在快男之後,簽約公司,會有專業的團隊幫助他調整唱法,保護嗓子。

然而前段時間才發現,這是他自己的選擇。

華晨宇早就知道自己的唱法未來可能會倒嗓。

但因為只有這種唱法才能表達出他想要的感覺,所以即便演唱壽命變短,他仍選擇堅持做自己...

這種並不理性,甚至有些偏執的想法,也成為了成就他的關鍵。

當然,華晨宇也有不飆高音的時候。

他曾在一檔節目中翻唱過《情非得已》。

這樣一首沒有複雜改編的歌里,或許能讓你認識一個相對純粹簡單的華晨宇。

無論你對他的唱法有什麼樣的喜好看法。

今天我們都難以否認,這種極具個人色彩的唱法,是華晨宇的音樂最讓人有記憶點的地方。

他最希望的,是用音樂傳遞出自己的情緒,讓觀眾「感同身受」。

所以即便外界看來自己的唱法不科學,他還是堅持著自己的想法。

因為只有這樣做出來的音樂才足夠「華晨宇」。

不管是追求極致的「沉浸式舞台」,還是堅持著自己獨有的唱法,這些都構成了華晨宇獨特的一部分。

正是這份獨特,成為他脫穎而出的關鍵原因。


02

2018 年,華晨宇在《歌手》的舞台上,演唱了崔健的《假行僧》。

最近這個現場又被人翻出來在微博調侃。

表演中充斥著詭異的傻笑聲,沉重的鋼琴聲,以及近乎崩潰的吶喊聲……

很多網友看完後,紛紛表示自己接受無能。


但就是這段看似瘋狂的表演背後,其實另有深意。

童年時期,因為父母長期忙於工作,華晨宇是一個人長大的。

在最需要家人陪伴的時間,他只能獨自度過。

也因為那時年紀太小,不懂得排解負面情緒。

這些鬱積的掙扎和痛苦,在接觸到音樂後,才找到了釋放的出口。

上面或許把你嚇到的《假行僧》,卻讓華晨宇在其中找到了共鳴。

所以,他用了一種十分瘋狂的方式,來將自己內心的掙扎外化。

有沒有覺得這一段話很熟悉?

在《好想愛這個世界啊》的現場中,華晨宇也說過類似的話。

抑鬱症患者最害怕的,就是身邊的朋友都覺得他還挺正常的。

但其實那一刻,當他一個人在房間裡的時候,是非常痛苦的。

所以,我們不該忽略他們在我們生活中的存在,我們需要更多地關心他們。


在這首歌的最後一段副歌,華晨宇同樣用了撕心裂肺地唱法,來表達抑鬱症患者內心的掙扎與痛苦。

我想,正因為花花也曾經歷過壓抑掙扎的時刻,才更能對抑鬱症患者的痛苦感同身受。

從《假行僧》時對於自我的表達,延伸到《好想愛這個世界啊》中抑鬱症患者的心聲。

華晨宇的音樂主題,由己及人,在不斷地成長


剛出道時,他的作品更多都在表現自己內心的孤獨和與世界的格格不入。

但漸漸地,他的音樂開始從表達自我,轉向對社會的觀察與思考。

現在有許多年輕人會感受到迷茫與恐懼,但在他們的內心也隱藏著新生力量。

前段時間,看到華晨宇在一次採訪中,談到了自己對於華語樂壇現狀的想法。


剛看完這個採訪的時候,不免覺得他的話有失偏頗。

即便有些音樂很像是 20 年前的歌,但不同的音樂都有著各自的市場,並無簡單的好壞之分。

但在其他的採訪中,華晨宇又透露了這番話更多的涵義。

由於我們習慣性認為朗朗上口的音樂才是好歌。

所以大量的音樂人為了讓自己的作品更受歡迎,會創作差不多的音樂。

久了,我們會發現市場上流行的,都是千篇一律的旋律和乾澀但接地氣的歌詞。

而真正有創新的音樂卻無人問津。

新的音樂沒人聽,久了也沒人敢做。

這是一場惡性循環。

這時候,需要有更多音樂人堅持創作屬於自己風格的音樂。

這樣,當大眾的選擇變多後,才可能出現「百花齊放」的場面。

整個華語樂壇才有進步的可能。

華晨宇的音樂是否真的能引領華語樂壇,現在說還為時尚早。

但不可否認,他算是這個時代的「先行者」。

他的音樂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並且還在不斷地突破。

再加上,他對於音樂的思考已經不僅是私人化的表達,更多了許多對社會的洞察。

這樣的音樂對我們來說是有積極意義的。

當然,我們可以不喜歡他的音樂,看不慣他的表演方式。

但大喵很認同他說的:

「華語樂壇需要有更多元化的音樂作品,音樂人需要有屬於自己的音樂風格,而不單純是順應市場。」

期待在未來,我們可以看到更多堅持自我的獨特音樂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