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之二十六:中國遼夏金元諸代的佛教2

麟劍的人類史 發佈 2020-02-24T04:33:50+00:00

佛教之二十六:中國遼夏金元諸代的佛教2住山東靈岩寺傳法,較有名氣。曹洞宗中最著名者當推萬松行秀,俗姓蔡,15歲出家,在磁州大明寺參雪嚴長老," 豁然開悟" ,並成為嗣法門人。


佛教之二十六:中國遼夏金元諸代的佛教2

(3)金代佛教的傳入與展開


  女真在建國以前便已從臨近的高麗、渤海等地輸入了佛教。滅遼後進入中原,又占領了宋都汴梁及淮河以北地區,當地發達的佛教文化給予女真人更大的影響,他們在漢化的同時也佛化了。金朝諸帝對佛教皆採取扶植政策,把大量的土地、金錢賜給僧人,致使寺院快速發展。" 燕京蘭若相望,大者三十有六" ," 僧居佛寺,冠於北方。" 不過金代統治者也吸收了遼代過份崇佛導致國力衰退的教訓,對佛教的發展實行嚴格的控制。金朝效仿唐宋,建立自上至下的僧官制度,考試僧尼,發放度牒,嚴禁民間私建寺院。凡私自度僧者,給予嚴厲的處罰。金代早期對佛教的管理是嚴格的,然而章宗朝以後,國內政治腐敗,外有蒙古強大的軍事壓力,金朝統治者也效法宋室,公開出售度牒、師號以補國庫虧空,從而導致僧侶隊伍的腐敗。


  金朝繼承了遼、宋兩代北方佛教事業的基礎,所以比較成熟、發達。在佛門諸宗中,仍以禪宗的臨濟和曹洞兩派最為流行。


臨濟一系有道詢(1086年——1142年)住山東靈岩寺傳法,較有名氣。圓性(1104年- -1175 年)在大定年間曾住持燕京潭柘寺,大力復興禪學,著有《語錄》三編行世。另有相了(1134年——1203年)、道悟(1151年——1205年)和教享(1150年——1219年)等人在北方各地傳播楊岐" 看話禪" 一派的禪法。

曹洞宗中最著名者當推萬松行秀(1166年——1246年),俗姓蔡,15歲出家,在磁州(今河北磁縣)大明寺參雪嚴長老," 豁然開悟" ,並成為嗣法門人。後還邢州(今河北邢台),建萬松軒自適,號稱萬松老人。他曾受金章宗之命入宮說法,受賜袈紗。他寫的《評唱天童正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是當時禪宗名著。他的弟子稱讚他" 儒釋兼備,宗說精通,辨材無礙。" 他曾勸金、元兩朝名臣耶律楚材" 以儒治國,以佛治心" ,成為一時的名言。


  金代華嚴宗有名僧寶嚴、義柔、惠寂等人,在北方大寺多次開講《華嚴經》。密宗有法相和知玲二人較為知名,在民間弘傳金剛界曼荼羅法。


  凈土宗在金代亦為天下共宗,祖朗、禪悅、廣思等人宣揚凈土思想較有影響,開北地結社念佛風氣之先。律宗則以悟銖、法律最為著名,後者曾於皇統二年(1142年)奉詔度僧十萬。


(4)元代的" 帝師" 制度及其西藏併入版圖


  元代是以蒙古貴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政權,也是我國少數民族建立的第一個全國性政權。為了對廣大地域的各族居民進行統治,蒙古族統治者很注意利用當地的宗教組織,拉攏扶植,以固王化。蒙古帝王及其貴族,經常一次便將幾百頃土地,幾萬兩白銀賜給寺院,使中國佛教很快便恢復到了宋、金時期的規模。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統計,全國寺院24,318 所,僧尼213 ,148 人,禪宗有曹洞大師行秀,臨濟大師印簡(1202年——1257年)、妙高(1219年——1293年)在北方弘化。在南方則有臨濟宗人祖欽( ——1287年)、原妙(1238年——1295年)、行瑞(1255年——1342年)、一寧(1247年——1317年)等人,四出活動,傳播禪法。天台宗有性澄(1253年——1330年)傳承香火。華嚴、唯識、律宗雖不發達,但也綿延不絕,香火不斷。


  元代佛教最突出的特色是建立了前所未聞的" 帝師" 制度。《元史.釋老傳》載:" 元興,崇尚釋氏,而帝師之盛,尤不可與古昔同日而語。" 元代之前有國師而無帝師,元亡以後帝師制度也隨即消失,所以帝師制度成了元代佛教史的標誌。《釋老傳》又說:"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釋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廣而險遠,民遠,民獷而好鬥,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於郡縣土蕃之地,分官設職,而領之於帝師。乃立宣政院,其為使位居第二者,必以僧為之,出帝師所辟舉。而總其政於內外者,帥臣以下,亦必僧俗並用,而軍民通攝。於是,帝師之命,與詔敕並行於西土。" 顯然,帝師之號並非僅僅出於對土蕃高僧的尊敬,而是基於治藏的需要。


  元代第一位帝師是藏傳佛教薩迦派首領八思巴(1239年——1280年)。1252年忽必烈進軍雲南途中駐節六盤山,八思巴東行拜謁世祖,深得世祖賞識。元統一中原後,為了推行" 重色目而輕漢人" 的民族歧視政策,封八思巴為國師,賜玉印," 統領天下釋教"。他親為世祖皇帝、皇后及皇族成員授灌頂禮,以後相沿成例,只有受過帝師灌頂的皇子才能登基。後八思巴根據藏文字母創造了新蒙文,因而升為帝師,賜" 大寶法王" 號。八思巴逝世後,諡號為" 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輔詔大聖至德普覺真智大寶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 ,評價之高無與倫比。


  元政府在中央設立宣政院,管理天下僧務及土蕃地區事務。宣政院使一般由宰相兼任,而副使或由帝師擔任,或出自帝師推薦。藏區文武官員的銓選,驛站及駐軍的設置,戶口調查,喇嘛封賜,皆由宣政院全權負責。若遇土蕃" 有大征伐" ,可參與樞密院機要。所以,實際已經把帝師變成了西藏地區的最高軍政首腦,開了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先河。八思巴以後,元代又冊封了11位帝師,都出自薩迦昆氏家族,使之凌駕於其他諸派之上,成為當地最高統治者。


  元代帝位制度作為一種宗教政策,在民族關係方面具有特殊意義。在此以前,土蕃有完全獨立於中央政權的社會政治機制,而八思巴受封表明,元朝的中央政府開始對西藏地區行使設官任職的政治權力,西藏正式併入中國版圖,從此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這裡,宗教作為加強民族聯繫的紐帶,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