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戰局慘烈,趙國欲哭無淚,但失敗原因只因為趙括嗎?洗白很難

資深人士說文史 發佈 2020-02-24T04:44:13+00:00

從胡服騎射和後勤保障入手,分析趙國長平之戰失敗原因,對手是戰神白起,為趙括洗白是很難的戰國風雲,諸侯爭霸,戰爭頻繁,在諸多次重大戰爭中,長平之戰可謂是規模非常宏大的一場戰爭,也是整個戰國時代當中戰爭結局最為慘烈的一場戰鬥,那場戰爭讓秦國和趙國通通跌入了發展的低谷。

導語:長平戰局慘烈,趙國欲哭無淚,但失敗原因只因為趙括嗎?從胡服騎射和後勤保障入手,分析趙國長平之戰失敗原因,對手是戰神白起,為趙括洗白是很難的

戰國風雲,諸侯爭霸,戰爭頻繁,在諸多次重大戰爭中,長平之戰可謂是規模非常宏大的一場戰爭,也是整個戰國時代當中戰爭結局最為慘烈的一場戰鬥,那場戰爭讓秦國和趙國通通跌入了發展的低谷。尤其是趙國,經歷長平之戰,將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法所遺留下來的成果,幾乎消耗殆盡,趙國的青壯年男丁基本上都死在了戰場之上,本來作為抗秦主力的趙國,蒙上了一層巨大的陰影,甚至有的人將長平之戰,當作是趙國的提前滅國之戰。

趙國在長平之戰後,失去與秦國相抗衡的能力

長平之戰之後的趙國,已經失去了與秦國對抗的實力,為秦王嬴政時期對趙國的滅國之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樣的理論也是正確的,畢竟正是長平之戰的勝利,讓秦國從根本上打擊到了趙國。因為那時,趙國是山東六國的抗秦主力,趙國實力的跌落也標誌著山東六國抗秦的青黃不接,可以說為秦國的東出天下掃平了一個巨大的障礙。

而對於長平之戰的戰果,人們也是眾說紛紜的,其中爭議最大的當屬趙括這個人,很多人認為正是因為趙王信不過廉頗,換上了趙括才導致了整個趙國軍隊的失敗,他們認為趙括只是一個會紙上談兵的人,如果一直由廉頗帶兵的話,趙國不至於付出那麼慘重的代價。

也有的人認為,趙括只不過是為趙國的實力不支背了黑鍋而已;但無論是哪一種看法,趙國在那場戰爭當中,付出慘重的代價都是一個既定的事實,本篇文章我們來分析一下,導致趙國戰敗的最終原因是什麼??是不是像大多數人認為的那樣,因為趙括的紙上談兵。

給趙括洗白的理由

其實,無論後來人怎樣給趙括洗白,一個戰爭的失敗與它統兵將領有著至關重要的關係,就好比一個國家的興盛和衰落,與統治這個國家的君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因此,無論趙括他的軍事才能到底如何,長平之戰的戰敗與他都是不可分割的。

有的人說,趙括在統兵作戰之前,就曾經在兵法上面與他自己的父親進行辯論,並且還取得了完勝,不能說他是一個沒有軍事才能的人;自然,我們並非完全否定趙括這個人,他能夠成為趙王眼前的紅人,能夠成為代替廉頗統兵作戰的人,自然有著他的本事,但我們也並不肯定,趙括絕對的軍事才能並不一定適合統兵作戰。

  • 趙括代替廉頗前,並未查清秦軍實際情況

首先,趙括在代替廉頗之前,並沒有認真仔細地查清秦軍軍中的實際情況,很多人也拿這一點給趙括洗白,說他在戰爭之前,並不清楚秦國已經將統兵將領從王齕換成了白起,所以趙括沒有改變戰法,這一點是有情可原的。

但實際上,作為一個統兵將領,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一個將軍連想要查清對方軍中實際情況的心思都沒有,怎麼能說是一個負責任的將領呢?一個輕敵冒進的人,又怎麼能完全肯定他的軍事才能呢?

  • 趙國後勤供給保障不力,是導致趙括兵敗的一個原因

其次,趙括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白起派兵截斷了趙軍的運糧通道,趙括帶領的軍隊沒有了糧草的支援,導致了最終的失敗;這個原因也是很多人給趙括洗白的理由,說他的失敗大多數原因都歸結在後勤當中,與他本身這個人並沒有多少聯繫,但趙括作為一個統籌整個軍隊的人,他並不能很好地保障後勤的通暢,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事實上,一個將軍要做的並不僅是指揮部隊進行戰鬥,還需要統籌兼顧整個軍隊的運行,包括排兵布陣後勤支援等等,顯而易見的是,趙括並沒有做到這一點,他只是在考慮自己的戰法怎樣運行,其他的方面都沒有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所以,自從趙括接手趙國軍隊之後,軍隊其實是一個比較分散的部隊,各個環節都不能很好地接連在一起,最終的失敗也就可想而知了。

  • 被白起截斷的運糧通道,並不是趙國主力運糧通道

最後,趙括是一個比較輕敵冒進的人,其實當白起截斷的運糧通道並不是趙國的主力運糧通道,而是趙括帶領著一部分軍隊深入敵前時,主力軍給他們運送糧草的通道;從這裡也就可以看出趙括的戰法是漏洞百出的。

趙括並不能很好的了解對手的實際情況,就草率的帶領著部分人馬進行出擊,不僅導致自己與主力軍相隔,也使自己失去了糧草的支援,最終犧牲在了戰場之上。

所以說,雖然這場戰爭的結局,並不能完全的歸結在趙括身上,但趙括作為一個將軍與戰爭的失敗還是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的,無論後來人如何給他洗白,失敗的責任他還是要承擔一部分的,所以說,想為趙括洗白是很難的。

長平之戰失敗的真正原因

但能夠影響一場戰爭成敗的因素有很多,我們不能單純的將他歸結在某個人身上,還需要從國家、社會等多方面的情況進行考量,而像長平之戰這樣的曠世大戰更是如此,能夠影響它的因素也比其他的小型戰爭多很多,所以,我們還需要從其他的方面來思考趙國戰敗的原因。

趙括具有軍事天才,但在軍中威望並不高

首先,趙括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將領,雖然他的父親馬服君趙奢,在趙國的軍中有著很高的威名,但趙國是一個崇尚武力的國家,軍事方面的人才並不缺少,趙括在軍中的影響力並不高。

同時,趙括所代替的人還是在趙國有著非常高聲望的廉頗,廉頗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在趙國的地位比趙括的父親趙奢還要高,雖然,後來趙王下令讓趙括代替了廉頗的位置,但是離開軍營的也只有廉頗自己。

  • 被免職的廉頗威望猶在,其下屬不服趙括

廉頗能夠帶領著趙國軍對抵抗秦軍三年,能夠在三年當中堅持自己固城不出的策略不變,肯定少不了擁護他的人。所以,雖然廉頗被趙王給撤職了,但廉頗的親信卻還遺留在軍中很多,這些人既是廉頗的擁護者,同時在軍隊的時間也比年輕將領趙括要多上很多,他們既對廉頗的遭遇憤憤不平,也對趙括這個沒有實際戰鬥經驗的將軍心有不服。

所以,當時趙括所要面對的不僅是外部環境的不安定,不僅是具有強大作戰實力的秦國軍隊,同時在趙國軍對的內部,還有許多危機等待著他的處理;因此,趙括是沒有完全絕對的心思放在戰場上的。

他首先要解決趙國軍隊內部不安定的因素,還需要力排眾議安排自己的戰鬥方式,心力不足必定是常事。因此,當時趙國軍隊當中的一些不團結因素也是長平之戰最終失敗的一個關鍵原因,畢竟軍隊如果沒有辦法眾志成城,那麼所表現出來的戰鬥力也就會大打折扣,最終的結果自然不盡如人意。

胡服騎射變法只是單純的軍事變法,其他發展沒跟上

其次,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法雖然給了趙國很強大的軍事實力,卻沒能夠讓趙國形成一個穩定的良性發展循環,讓趙國強大的軍事實力沒有後援保障;我們都知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法是一個單純的軍事變法,是吸收了北方胡人作戰特點之後的軍事改革,它的重點放在的就是對針對戰鬥實力的提升上,對軍隊制度的改良上,與行政發展、經濟發展等諸多方面都沒有關係。

也恰恰是這一點,讓趙國後期的發展變得十分的畸形,整個國家的諸多精力都放在了軍事實力的提升上,讓軍隊的發展變得十分的迅速,卻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改革和發展;因此,趙國的農業經濟、社會發展、工商業以及行政發展都變得非常的薄弱。

  • 趙國綜合實力無法保障大規模的戰爭消耗

趙國軍事實力強盛的背後卻是一個經濟衰敗、政治混亂的國家現狀,雖然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法確實給了趙國許多的保障,也讓趙國成為了山東六國的抗秦主力,但這種軍事方面的強盛卻並不長久,因為沒有綜合國力的支撐,它也只有一戰之力,如果蒙受了巨大的失敗便極其容易土崩瓦解。

也就是說,趙國是沒有後續作戰的實力的,在長平之戰當中,趙國已經是與秦國對峙了三年之久的,兩國軍隊的長期對峙消耗的是巨大的財力和物力,需要很強大的後勤保障系統,才能夠支撐整個軍隊的發展。

但趙國的農業經濟卻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發達,它不像秦國那樣有著制度上的發展保障,更沒有秦國能夠從巴蜀地區運糧的後手,它只能依靠著國內蕭條的經濟作為支撐,如果在和平年間還好,在這樣需要大幅度消耗財力的戰爭年代,趙國根本就沒有那麼強盛的實力能夠提供長久的支持。

趙括接手趙軍時,趙國已經無法保障後勤供給

在趙括接手整個軍隊的時候,趙國其實已經失去了後援的保障,如果這時趙括能夠一擊必勝,那麼趙國還有反擊的機會,但趙括很不幸的失利了,就如同我們上面所說的那樣,趙國的畸形發展讓它蒙受一次失敗就再也爬不起來了。

所以,趙國蕭條的經濟發展、落後的社會生產、混亂的行政發展都是導致戰爭失敗的一個關鍵因素,畢竟戰爭最終的結果不僅是由單純的軍隊實力所決定的,打仗打的是綜合國力,打的是經濟和後期保障。

更何況趙國的敵人是在軍隊戰鬥實力上絲毫不弱於它的秦國,因此趙括的失敗雖然出人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這也是很多人認為,趙括實際上是給趙國背鍋的一個主要原因,畢竟那個時候的趙國已經是實力不支了,無論換成哪一位將領去統兵作戰都難以避免失敗的結果,只不過這個人是沒有戰鬥經驗的趙括而已,所以趙括才會因為紙上談兵而飽受爭議。

討論

筆者認為,當趙括遇到戰神白起時,勝負結果早已註定,趙括所面對的人是秦國的武安君,武安君白起可謂是一代殺神,更是百戰百勝的戰神,在對戰趙括時,白起成名已久,並且一生未嘗敗績,他的軍事才能是趙括不能夠比擬的;無論是在統兵作戰的戰法上,還是對後勤系統的保障上,白起的考慮都比趙括要多很多,謀劃也比趙括要實際很多。

所以兩個人對戰的最終結果,其實已經是顯而易見的,更何況在白起擔任秦國將領的時候趙括還絲毫不知情,依舊將秦軍當成是沒有著名將領帶領的軍隊,認為隨便打打就可以,所以最終才會蒙受失敗。

如果趙括能夠知道秦國更換了白起作為將領的話,說不定就不會那麼輕敵冒進,而是能夠在軍隊當中統籌兼顧了,那麼軍隊最終的戰果也可能會大不一樣,只是這僅僅是一種假設,真正的歷史我們已經沒有辦法去修改了。

綜述

筆者認為,長平之戰當中趙國最終的結局其實與諸多因素關,除去趙括本人的因素之外,趙國軍隊內部的不安定、國家內部的實力不支、薄弱的農業經濟發展和混亂的行政發展都是它最終蒙受失敗而付出巨大代價的關鍵因素,我們並不能夠將這所有的事情,都歸結在趙括一個人身上。

  • 經過徹底變法的秦國能耗起戰爭,而趙國不能

事實上,即使趙括不代替廉頗的話,長平之戰趙國也很難打贏,畢竟在這樣的一場國與國的較量當中,它們較量的不單純是軍隊的作戰能力,更多的是整個國家的整體實力,從君主的統御能力到整個國家的發展循環,再到整個軍隊的實力,甚至到單個士兵的作戰能力。

這一切都是要在戰場上進行比拼的,經歷過完整徹底的商鞅變法後的秦國能夠耗得起,再不濟,還能夠從巴蜀地區運送糧草,不至於讓整個作戰系統崩潰;可是單純進行過一次胡服騎射軍事變法的趙國能夠耗得起嗎?自然是不能的。

趙國在經濟方面沒有很強大的實力,君主又沒有戰略決策能力和統御能力,統兵的將領在作戰方式上也是有問題的,而軍隊內部還有不斷的矛盾衝突出現,這樣的一個國家又拿什麼去跟綜合國力強盛的秦國相提並論呢?所以最終的結果,必定不會讓趙國人如願。

  • 秦國同樣在長平之戰中,損失慘重

我們在理解趙國在長平之戰慘敗的問題上,還需要全方面的去看待,既要考慮到趙括本人的問題,也要考慮到趙國的問題,不能僅因為紙上談兵而就將趙括這個人全盤否定,畢竟在長平之戰當中,雖然趙國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但秦國同樣也並不是完好無損的,它的人員傷亡照樣損失慘重,據史料記載士兵傷亡高達20多萬人。

我們也不能因為趙國畸形的發展狀態,而就盲目地去給趙括進行洗白,這都是對歷史的不尊重,也是對前人努力的不尊重,作為後來人自然可以對前人的功過進行評說,但我們畢竟不是生活在那個歷史時代的人,不能夠百分百的去還原他們的生存環境,也不能百分百的去了解當時所發生的歷史事件,所以我們既不能夠完全的去肯定一件事,也不能盲目的去否定一件事,這是理解歷史的基礎,也是我們尊重歷史的基礎。


參考文獻:《史記》、《孫子兵法》、《戰國策》、《漢書》、《商君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