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聖誕節」:聊一聊為何上層階級痴迷於做壽

十二風華鑒 發佈 2019-12-31T10:32:35+00:00

一、中國古人的「聖誕節」所謂聖誕,就是聖人的誕生之人。《清史稿》「康熙癸巳,聖祖六旬,開千叟宴於乾清宮 ,預宴者凡一千九百餘人」。

今天世人所過的聖誕節,是基督教核心人物耶穌的誕辰之日。顏之推所作的家訓中曾提到「江南風俗,兒生一期;親表聚集,致宴享焉」。可見在魏晉時期,江南地區就流行起了為小孩過生日的習俗。古代為君主集權制,而且又標榜「君權神授」。所以皇帝的生日自然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節日,為皇帝慶生一事在唐玄宗時期就已經興起。因為開元年間經濟繁盛,而玄宗又是與民同樂之人,故設誕節。

一、 中國古人的「聖誕節」

所謂聖誕,就是聖人的誕生之人。那麼古代的皇帝,在百姓心目中乃是天子是故為聖人也。在唐朝以前的歷史記載中,只有《顏氏家訓》中寥寥數筆提到了嬰兒一周歲時舉行抓周,並邀請親朋好友聚會。除此之外,並無關於如何慶祝生辰的記載。也無歷代皇家天子,如何賀壽之歷史。

1. 追念生母不易

《新唐書》「太宗謂之無忌曰,生日可喜樂;以吾之情泛感思。乃將吾之生辰,設降誕日」。這應該是有歷史記載中,最早的聖誕節。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將父親幽禁於宮中而自己的母親又早早去世。所以只能向既是股肱之臣又是親戚的長孫一表痛苦,而後又將這天設定成節日以表優思。

而且還在自己生日之時,故地重遊。並且親自作兩首詩《臨慶山宮》和《重臨慶山》。「白水巡前跡,丹陵幸舊宮。列筵歡故老,高宴聚新豐」。自比龍飛白水的光武帝和帝堯,抒發了故地重遊的感慨之情。而後又想到了思念故土重建新豐城的劉邦父親,表示了對故人的追思和對母親的想念。

生辰之日,重遊自己的出生之地。可見,太宗是一個懷舊之人和孝順之人。他設立的「降誕日」非常具有紀念意義,向天下人展現了自己的孝心一片。雖然沒有「法定節假日」,但卻為後世做出了表率。自他之後的皇帝,都愈發注重自己的生辰。

2. 普天同慶,花萼相輝

前段時間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為我們展現了大唐長安的景象,劇中的花萼相輝樓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樓為「天下第一名樓」,取自《詩經》「常棣之華,鄂不韡韡」。每逢有重大節日,玄宗便會在此召見文武百官,饗宴群臣。

《唐會典》「開元四年五日,左僕射乾曜、右僕射李林甫等上奏,請以是為千秋節,著之甲令,布於天下」。所以唐玄宗下旨,將自己的生日定為「千秋節」,以表壽命和國祚千秋萬代。而後玄宗為了慶祝第一個千秋節,還親自與楊貴妃於花萼相輝樓共舞。

從此之後,每逢「千秋節」便「天下諸州咸令宴樂,休假三日」。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皇帝生日作節假日,而且千秋節的盛況在許多典籍中也多有描繪。《明皇雜錄》「梨園弟子於花萼相輝樓下,乘千百匹舞馬,奮首鼓尾,縱橫應節;少年而姿貌美秀者,樂以和之」

大臣們在此時便紛紛吟詩作賦,銜杯敬酒。《舞馬詞》便是張說在宴會上所作,而後大家各自獻上精心準備的銅鏡,是為「千秋鏡」,恭祝皇帝千秋萬代萬壽無疆。玄宗親自說「鑄得千秋鏡,光生百鍊金」。

二、 宋襲唐制,繼承發展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自此成立了宋朝。他結束了唐末藩鎮割據以來四分五裂的局面,使得國家重新統一。而其本人也是非常尊崇唐朝文化,以示自己為中原正統。自然也將誕節承襲下來,兩宋時期隨著帝王的變更也會根據自己的特點不斷的更改但節的名稱。而且不僅為皇帝慶生,太后也曾有過自己的誕節。

1.太祖慶誕日

《宋史》「群臣奏請太祖以陰曆二月十六為「長春節」。」因為唐玄宗是千秋節,所以宋太祖是長春節,二者既不衝突而又相輔相成。此名意義為,希望趙匡胤永葆青春。設立節日以後,並沒有明確的規章制度予以執行。

《太祖實錄》「建隆五年長春節,太祖欲盡宴廷紳,有司以不素具奏,不許,令市脯,隨其有以進」。在趙匡胤即位五年過生日之時,突發奇想,想要宴請文武百官。但是宮人們卻覺得時間太過倉促,來不及準備許多的食材和餐具。太祖就命令他們隨便去集市上看看,有什麼吃的就買什麼。

大臣們聽聞聖諭自然是誠惶誠恐的來到宮殿等候,而當宴席開始時酒菜居然還沒有採購回來。於是御膳房就用新鮮的果脯和肉乾放在盤子裡當成小菜,為皇帝和臣工們呈上去。太祖龍顏大悅「朕心甚慰,既以後繼,昭示儉之訓」。

自此有宋以來的第一個「聖誕節」便拉開了序幕,值得一提的是這似乎成了一個傳統。如果提前命人準備,勢必會造成鋪張浪費。而北宋的民間貿易已經非常發達,外出採買既方便省事,還能帶動汴梁人均生產總值的增長,何樂而不為呢?

父死子繼,兄終弟及。趙匡義「燭影斧聲」繼位以後,為了表示和自己兄長的區別他也開始了自己的「聖誕節」。因為出生於農曆的七月十七故而,取名「壽寧節」。象徵著朗朗乾坤在自己的治下一片光明,相比其長春節這個多了一絲政治韻味和國家色彩。《壽寧節祝聖壽》,這是王禹偁在太宗第一個壽寧節上所作,當時的盛況可見一斑。

2.偏安一隅,不忘瀟洒

宋高宗趙構是靖康之難後的第一任皇帝,他在任時國破家亡北方大面積領土慘遭異族入侵。而其人也極其奢靡,他的生日極其鋪張浪費。退位之後,成了太上皇。將皇位讓於趙匡胤一脈的子孫趙昚,是為宋孝宗。

能以孝為諡號的皇帝,生前必定是對自己的父母極為孝順。《宋史》「孝宗四年,連年征戰,饑荒連連;高宗誕辰議題,孝宗否決四項,故而高宗絕世以示之」。當時的南宋本來就內外交困,但身為太上皇的宋高宗卻依然堅持大操大辦被養子否決了幾項之後就鬧著要絕食。

於是大臣虞允文便自告奮勇的去勸高宗,「朕老不死,為人所厭」。話里話外,都是在諷刺趙昚不孝順。虞允文便回答道「聖上仁孝,心不欲此般。責在罪臣。是故陛下萬壽無疆,民脂民膏有局,損生民有限脂膏,益陛下無疆之壽。」

這是說宋孝宗仁孝,這並不是他的本意,所有的罪都在自己身上。高宗壽命無限但百姓的財產有限;那就用百姓的血汗來為高宗增添壽命。這句話說完,趙構非常高興,還賜給了虞允文一杯御釀。

宋孝宗一生節儉,而他的兒子宋光宗亦是如此,這兩位皇帝在任時都沒有鋪張浪費的宴請群臣,歌舞奏樂。直到宋寧宗時期,才心血來潮,大辦壽宴。在岳珂的《天定錄》中就有對此情景的描述「每舉酒,玳合自東廡入廊,饌繼至」。每上一個歌舞表演,才能喝一杯酒。宴席下來,一共喝了十五杯。

三、 為何上層階級痴迷於做壽?

1.起到表率作用

古代封建統治時期,受禮教的制約。各階層分割嚴明,作為統治者或者統治階級,必須要通過設立誕節來彰顯自己的地位。就是說,手中有了特權就一定要去用它。這才能體現出自己的九五之尊。

像唐太宗是單純的為了懷念自己的母親,追憶過去的生活。以此舉來昭告天下,自己的孝心。同時想為天下人作出孝感天地的榜樣。就像明成祖朱棣,思念母親便在生日之時建造了「大報恩寺」。以示緬懷。

2.私人慾望的作祟

玄宗是因為當時正值開元盛世,而本尊又是好大喜功之人,所以才會大擺筵席,並設定節假日。宋朝的皇帝除仁宗外,大多不知節儉。在晚清時期,此風更盛。慈禧太后為了自己的壽宴,竟然花費北洋水師的軍費。以至於甲午中日海戰,號稱亞洲第一海軍的大清戰敗

3.權力的誘惑

人,一旦掌握了權力必須要想方設法的去實現他的最大價值。不然為何還要費盡心機,包攬大權。權力,可以成為實現願望的階梯。不要說皇帝,就是普通的百姓上了年歲也會根據自己的實力來置辦生辰宴會。

況且,古代的帝王都是稱為「天子」,宣揚君權神授。那麼天神之子生日,必定需要置辦一場隆重的盛會。如若不辦,豈不是會遭天下人恥笑。再有皇帝也喜歡熱鬧,吹吹打打還有人恭維。這也是他們九五之尊,價值的體現,用現在話說「刷存在感」。

自此之後,終宋一代,除了南宋最後亡於崖山和北狩的小皇帝外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聖誕節」,或表達政治訴求或表現個人色彩。就像宋徽宗,他崇尚道教因此便更名為「貞元節」。就像在南宋小朝廷的趙構,他的生日就具有一定的政治意義「乾明節」。意為,在他的統治下乾坤之下一片明朗

4.權力不受約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集權制的封建社會帝王的權力得不到有效的監管。往往是自己隨性而為。在朱元璋廢除丞相之後,更是如此。所以隨著權力的不斷膨脹,由唐太宗單純的設節紀念,變成了國家為私人舉行的重大節日。

結語:

清朝是中國集權統治的巔峰,而誕節的奢靡程度和豪華程度也是更上一層樓。《清史稿》「康熙癸巳,聖祖六旬,開千叟宴於乾清宮 ,預宴者凡一千九百餘人」。為了慶祝自己的生日和總結自己的一生還有提倡孝道。玄燁皇帝召集了近兩千餘名老人,大擺筵席慶賀。而後乾隆皇帝也效仿之,召集了三千九百餘名老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