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卒中後腦脊液減少提示腦水腫風險

國際循環 發佈 2020-02-25T11:52:31+00:00

參考文獻:WooHyung Lee, Min Hyuk Lim, et al. Development of a Novel Prognostic Model to Predict 6-Month Swallowing Recovery After Ischemic Stroke

腦水腫(CED)的進展常在卒中發作後幾小時至幾天內,由此產生的腦容量增加可導致中線移位(MLS)和神經功能惡化。水腫形成的時間過程和意義在腦卒中的光譜中沒有得到很好的描述。近期,Stroke雜誌發表研究,分析了腦脊液移位(ΔCSF)作為水腫形成的動態定量成像生物標誌物的可行性。

研究人員選擇卒中隊列研究中卒中發作6小時內的受試者,且其基線和至少1次隨訪腦部計算機斷層掃描均可用。使用基於神經網絡的算法對每個成像時間點的半球CSF體積進行量化,並對CSF軌跡隨時間的變化進行建模(採用分段線性混合效應模型)。研究人員在前24小時內評估了ΔCSF作為CED的早期生物標誌物(定義為使用計算機斷層掃描測定24小時以上MLS進)和不良結果(修正的Rankin評分,3~6)的有效性。

結果-我們對738例腦卒中患者進行了連續成像,其中91例(13%)發展為伴有多發性硬化的CED。年齡無顯著差異(69歲 vs. 70歲),但CED患者中的基線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較高(16年 vs. 7年),基線CSF容量較低(132 ml vs. 161 ml,均P<0.001)。在發生MLS的患者中,ΔCSF的速度更快,大多數出現在24小時內(36% vs. 11%或2.4 vs. 0.8 ml/h;P<0.0001)。根據年齡、血糖水平和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對變量進行調整,24小時內每10%的ΔCSF發生CED的風險幾乎翻了一番[OR=1.76(95%CI:1.46~2.14)]。每增加10%的ΔCSF每增加10%,神經系統惡化(在第24小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評分增加1.6分)和不良預後[校正OR=1.34(95%CI:1.15~1.56)]的風險也更大。

這項研究顯示,腦脊液容量法可定量評價早期水腫的形成情況。從基線檢查到24小時的計算機斷層掃描結果中,ΔCSF是MLS發生和神經功能惡化的早期生物標誌物。

參考文獻:

Woo Hyung Lee, Min Hyuk Lim, et al. Development of a Novel Prognostic Model to Predict 6-Month Swallowing Recovery After Ischemic Stroke. Stroke.Originally published30 Dec 2019

(來源:《國際循環》編輯部)

版權屬《國際循環》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之內容須在醒目位置處註明「轉自《國際循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