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要做好大學生思想疏導工作

中國教育新聞網 發佈 2020-02-25T12:49:32+00:00

值得提醒的是,高校教師——這裡絕非專指思政課教師,也包括輔導員隊伍、專業課教師和教輔部門各類工作人員,都應該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以應對這場疫情對學生的情緒、心理和思想上所產生的震動。

突如其來的疫情給各行各業造成了不少衝擊。對於高校師生來說,雖然目前仍處於「放假延時」狀態,但也迎來了「停課不停學」的線上教學新階段。值得提醒的是,高校教師——這裡絕非專指思政課教師,也包括輔導員隊伍、專業課教師和教輔部門各類工作人員,都應該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以應對這場疫情對學生的情緒、心理和思想上所產生的震動。這種震動可能表現出來,也可能未必直接表現但卻已經開始醞釀並沉潛在「水面」之下,待將來合適的時機再發作出來。筆者以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應注意在如下三方面敏銳觀察學生思想動態的基礎上,予以因勢利導和循循善誘。

講清制度優勢,理解治理變革。在這次疫情防控阻擊戰、總體戰的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從行業動員、社會動員進入到全國層面的政治動員之後,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明顯呈現。這既體現為在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導思想下,不惜一切代價、應收盡收、應治盡治,也體現為統一指揮下各地有序展開的防控措施,更體現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對口幫扶機制。與此同時,必須坦誠面對疫情防控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的短板,講清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極端緊迫性。總之,要冷靜分析,讓學生充分理解制度優勢和問題短板,既不能沮喪失望,也不能心存僥倖。

避免兩個極端,守護家國情懷。疫情防控期間,學生原有的社交網絡完全轉變為網絡社交。物理空間的封閉對人的心理空間的窒閉,社會交往空間的收窄、閉合對人的社會屬性和精神寄託的抽離,會成為一種新的挑戰。教師所能做的,就是要在這種鍵對鍵替代面對面的背景下,在有限的網絡社交工具幫助下,疏導學生的思想,避免走向兩個極端:一是過於關注疫情的發展以致「事不關心、關心則亂」,在跟蹤事態的瞬息萬變和缺乏足夠知識結構支撐和理性分析的基礎上,將自己的思維和心智攪成「一團亂麻」「鑽牛角尖」到憂鬱絕望;二是徹底從這場戰鬥中撤退和投降,從家國天下的抱負中隔離和退場,從理想主義的巔峰直入虛無主義、犬儒主義、精緻利己主義的谷底,唯我獨尊,自己好才是真的好,把社會、民族、國家皆視為虛幻。這兩類思想傾向,事實上都存在顯性的和隱性的表現。高校教師必須對此有充分的敏感和直覺,在「停課不停學」期間,將思想疏導擺在重要位置,須臾不能偏廢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堅定必勝信念,擔當時代責任。當下大學校園中的這一代青年被稱作「千禧一代」,他們在中國深度融入世界歷史進程之時來到世間,見證了以奧運、世博為標誌的快速發展和新時代砥礪奮進的大國氣象。有奮鬥就會有艱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責任。一代青年的健康成長,總離不開大風大浪中的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幹。我們應當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道理,深刻認識到我們這個古老文明能夠歷經幾千年歷史的挑戰與應戰,始終屹立不倒、久而彌堅,靠的是自強不息的奮鬥,靠的是文化自信的滋養。我們這樣一個泱泱大國的命運,歸根結底掌握在我們自己,特別是作為民族希望的青年一代手中。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因外界某個因素、條件的變化而悲喜,只要堅定必勝信念,擔當起時代責任,每個中國人、每個中國青年的精氣神不垮,變革創新的步伐就不會停頓、民族復興的目標就必能實現。

(作者系上海財經大學黨校副校長、黨委組織部副部長)

《中國教育報》2020年02月25日第2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