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裕風水團隊走進湖北襄陽古城   尋訪明藩王府舊址

楊公古法風水曾祥裕 發佈 2020-02-25T07:23:27+00:00

曾祥裕風水團隊走進湖北襄陽古城尋訪明藩王府舊址曾祥裕 曾海亮 湖北古城多,襄陽算一座。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曾祥裕風水團隊走進湖北襄陽古城 尋訪明藩王府舊址

曾祥裕 曾海亮

湖北古城多,襄陽算一座。當曾祥裕風水團隊走進這座2800多年歷史的古城,就被它的古樸和大氣所傾倒,所陶醉。


襄陽地形為東低西高,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因地處襄水之陽而得名,漢水穿城而過。我們小時讀《三國演義》,熟悉劉備「三顧茅廬」「《隆中對》」等故事,也知道故事就發生在襄陽。

所以襄陽是三國文化的發源地,鐵打的襄陽、是兵家必爭之地。 對此史學上無可爭議。


古城牆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標誌建築。

我們走 在襄陽古城東城牆上,俯首素有「華夏第一池」之稱的襄陽護城河,穿過婆娑的樹叢,就像穿越在時空的隧道,似乎走在家鄉贛州城的古城牆上。

贛州古城牆下長流不息的是貢江水,沒有護城河了,這是一種不可彌補的缺損。

襄陽城北以漢水為天塹,形成天然屏障,東、南、西三面則人工開掘了護城河。護城河通過涵閘與漢水相連,三條護城河之間也完全貫通,河間有三座橋相連。

我走在襄陽護城河畔,被她的嫵媚和柔情而迷住,河岸綠柳婆娑,水杉參天,冬青翠柏夾竹桃一片蔥蘢,掩映著巍峨的古城牆;夕陽下,樓台亭榭倒映在金光閃爍的護城河面,我被襄陽護城河的壯觀而折服,她均寬180多米,最寬處250米,是我國最寬的人工護城河,被稱為「華夏第一城池」。


漢水、河水仿佛一條綠色的玉帶,環繞在襄陽城周圍。在這玉帶環抱之中有我尋訪的明襄陽王府。我與湖北女商人曾珠驅車進入襄陽城後沿著王府路,不費勁就找到了明襄陽王府。我下車後看看了其周圍環境,覺得昔日王府王氣已逝盡,被擠壓在高高低低的民宅之中。


明襄陽王府位於襄陽城東南隅,運動路南側。它是明朝歷代藩襄王在襄陽的府第。公元1436年,明仁宗的第五個兒子朱瞻善自長沙徙襄陽為襄憲王后,大興土木,大約在公元1440年,建成了襄陽王府。前後有8代襄陽王居住在這裡。公元1641年,李自成破襄陽,稱新順帝,建都襄陽,曾在襄陽王府設置分宮。一年後,李自成北上,臨行前放火焚燒了豪華的王府,只有綠影壁倖存下來。

1993年,襄陽據當時的建築風格,在綠影壁北側仿造了襄王府大門和大殿。為正統元年襄憲王朱瞻墡自長沙徙襄時所建。

我們走進重新營建的王府,覺得它內部格局和建築還殘留王府風範,占地約4萬平方米,有正廳3間,後堂5間,大門、儀門各3間,左右榜房18間,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非凡。

最奇是內有巨幅綠影壁三聯。是目前唯一存好的距今500多年的石質照壁。壁上諸條飛龍翻騰,雲蒸霞蔚,氣勢磅礴。主題畫面是二龍戲珠圖案。神態炯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三幅照壁呈凸性連接,錯落有致,生動活潑。

當年明王府有多大?

據史料稱明王府為襄陽古城的四分之一。2014年在離綠影壁不遠的某單位基建工地上,考古工作者在進行常規勘探時,意外地發現了一個夯墊非常有規律的大型建築物基址,該基址為一層土一層磚分開填墊,共11層磚10層土填墊構成,殘厚1.45米。

據襄樊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館員王先福介紹:「我最初的感覺是,這可能是三國時期之前的古城牆基址。」對襄陽古城變遷有深入研究的王先福說:「但是在進一步的勘探發掘中,我們在土層內發現了大量的明代中期的青花瓷片。基址的範圍很快也被確定,東西長51.5米,南北寬26米。那就不會是古城牆遺址,而只能是一座大型建築的基址。」

用尺子一「卡」,王先福發現,該基址距綠影壁350米,並且與綠影壁處在同一條中軸線上。結合明代等級制度,王先福斷定,這是明襄陽王府主殿基址。當年,這裡曾有一座巍峨的宮殿,是襄陽王議政的地方。

經測,襄陽王府壬山丙向兼子午,現院門寅兼甲,與護城河的水口相配。


帝王將相的陰陽宅無不由當時的風水名師堪定,但是決定他們運勢的是民心向背。



記得十九世紀有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是這樣說的:對理解社會歷史發展的鑰匙,不能到作為社會大廈頂部的國家政治那裡去尋找,而應該到被黑格爾所稱的「市民社會」,也就是社會物質生活關係里去尋找。

在明朝末年萬曆中期以後,王公大臣和宦官貪污受賄、瘋狂聚斂財富、兼并土地,上下串通,巧取豪奪。整個官僚階層,置國家利益、人民痛苦甚至王朝興亡於不顧,熱衷於沽名釣譽、蠅營狗苟、爭權奪利、拉幫結派、相互傾軋,社會秩序一片混亂,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官逼民反。

農民起義風起雲湧,他們在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的領導下,推翻了明王朝的殘暴統治。

夕陽下,我們離開明襄陽王府,街上的車流和人流,一片喧譁,此時心中呤誦著劉禹錫那首懷古詩《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我想,世事無常, 沒有永遠的霸主,也沒有永固的江山。

《易經》是研究事物變化的學問。「易」就是變易、變革。面對一個變化萬千的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我們所做出的事情就是識變而應變。即「識時務者為俊傑」和與時俱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