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強教授執行主編:自身免疫性肝病重點號專題

醫學前沿網 發佈 2020-02-26T01:10:32+00:00

本期執行主編:王貴強教授職稱: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職務: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肝病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國際醫院感染和肝病部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央保健局保健會診專家,致力於病毒性肝炎和肝病的診斷和治療研究,發熱待查鑑別診斷,各種疑難重症感染性疾病


本期執行主編:王貴強教授



職稱: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

職務: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肝病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國際醫院感染和肝病部主任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央保健局保健會診專家,致力於病毒性肝炎和肝病的診斷和治療研究,發熱待查鑑別診斷,各種疑難重症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治療和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等。


現任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感染科醫師分會副會長,國家免疫規劃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醫院協會抗菌藥物合理應用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衛生健康委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抗菌藥物專家組成員等。美國《臨床感染病》雜誌編委,《中華傳染病雜誌》和《中華臨床感染病雜誌》副總編輯,《臨床肝膽病雜誌》共同主編,《中國醫學前沿雜誌(電子版)》副主編等。承擔國家重大專項等課題20餘項,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SCI論文70餘篇。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4項。主持制訂國家標準《乙型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主持和參與多部指南和共識的編寫工作。


認識非化膿性膽管炎


趙鴻,王貴強(北京大學第一醫院 感染科)


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和免疫球蛋白G4相關硬化性膽管炎(IgG4-related sclerosing cholangitis,IgG4-SC)是臨床最常見的非感染性膽管炎,三者間有部分相似的臨床表現,又可同時出現於同一病例(重疊綜合徵),但卻具有不完全相同的發病機制,這也決定了彼此間不同的治療方案。正確鑑別三種疾病、降低漏診和誤診,有助於提高患者生存質量、降低病死率。


目前,各地區,尤其是亞太國家/地區PBC的流行病學數據較少且差異較大。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肝病中心賈繼東教授團隊,對亞太7個國家/地區的18項研究進行的薈萃分析發現:亞太國家/地區PBC患病率為118.75/100萬(95%CI:49.96~187.55),中國和日本、紐西蘭、韓國和澳大利亞分別為191.18/100萬、99.16/100萬、9.09/100萬;發病率為每年8.55/100萬(95%CI:8.05~9.06);失代償、肝細胞肝癌和死亡/肝移植的5年累積發生率分別為6.95%(95%CI:2.07%~11.83%)、1.54%(95%CI:0.9%~2.19%)和4.02%(95%CI:2.49%~5.54%)。


本期特別邀請了賈教授團隊對近年來PBC的診治進展進行系統綜述。用於診斷的血清學標誌物,除了已在歐洲肝病研究協會(European Association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指南、美國肝病研究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AASLD)指南和中國指南中推薦的抗線粒體抗體(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抗-gp210和抗-sp100外,新近發現的自身抗體在診斷和鑑別診斷中展示出較好研發的價值。抗-gp62是一種核膜型抗核抗體,其診斷PBC的特異性超過95%,且與肝臟生化指標相關。Kelch樣核蛋白12(Kelch-like protein 12,KLHL12)和線粒體己糖激酶1(hexokinase 1,HK1)與抗-gp210和抗-sp100聯合應用,可將AMA陰性患者的檢出率提高至70%左右。對於單純AMA陽性但鹼性磷酸酶(alkaline hosphatase,ALP)、γ-谷氨醯轉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正常者進展為PBC的機率、是否必須肝穿刺以及是否給予熊去氧膽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治療等問題,仍需大樣本、多中心數據進一步明確。


PSC是以自身免疫介導的,膽管炎症、纖維化和膽汁淤積相互作用所致的膽管多灶性膽管狹窄為主要特徵的肝臟病變。PSC多見於40~50歲男性、近70%的患者合併炎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約20%的患者發生膽管癌,合併IBD者25年累積結直腸癌發病率高達50%。國內外肝臟病相關組織機構均制定了關於PSC的診療指南,極大地推進了PSC的規範化診療。PSC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且其早期診斷和治療仍需深入研究。


本期特別邀請了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消化內科韓英教授團隊綜述了PSC的診療進展。目前認為,PSC在早期以自身免疫紊亂相關的非化膿性炎症為主,反覆膽系感染則加快PSC進展。近3年對於腸道菌群與PSC發生和進展的相關性研究較多,且已發現一些有臨床意義的結果,但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方可獲得助益於臨床治療的結果。有典型影像學表現和膽汁淤積表現的患者,確診PSC並不難。但PSC的早期表現,尤其是兒童PSC的早期表現,非常不典型,仍是臨床診斷的難點。儘管UDCA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藥物,但其長期療效仍存在爭議;而激素和免疫抑制劑則不建議應用。特異性治療藥物的缺乏是導致PSC進展為終末期肝病和惡性腫瘤的根本原因。重複內鏡干預僅可暫時緩解膽道部分梗阻問題。而PSC接受肝移植的指征尚未統一。PSC患者肝移植後復發率高達40%,且50%的復發者需行第二次肝移植。深入研究PSC的發病機制、控制疾病進展、加快特異性治療藥物的研發,將有助於延緩疾病進程、降低終點事件的發生率。對於臨床上發生率低但確屬診斷和治療難點的PSC/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重疊綜合徵和PSC/PBC重疊綜合徵,亟待開發特異性和敏感性較高的診斷指標。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內科馬雄教授團隊則系統綜述了IgG4相關疾病的診治。此類疾病在2011年才被統一命名,其可同時或序貫累及全身多個組織器官,儘管血清IgG4水平和影像學檢查可協助診斷,但多數情況下仍需結合組織學檢查結果確診。此類疾病在胰膽管的累及範圍和嚴重程度不盡相同,日本學者建議根據膽管造影結果將其分為Ⅰ~Ⅳ型。糖皮質激素是首選治療藥物,免疫調節藥物可試用於激素療效欠佳或停藥後復發患者的治療。遺傳和免疫因素參與本病的發病,但清晰準確的發病機制仍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重點號專題:自身免疫性肝病


免疫球蛋白G4相關肝膽胰疾病研究進展與展望

連敏,馬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消化內科 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上海 200001)


【摘要】免疫球蛋白G4(immunoglobulin G4,IgG4)相關肝膽胰疾病是以血清IgG4水平升高、膽管或腺管周圍大量IgG4陽性漿細胞浸潤為特徵,同時可累及幾乎全身所有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對疑似IgG4相關肝膽胰疾病的患者需結合組織學、血清IgG4水平、受累器官影像、臨床表現等作出診斷。儘管其作為一類新近認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受到學者的廣泛關注,但發病機制仍未完全明確,目前研究主要集中於遺傳、天然和適應性免疫、自身抗原及IgG4等方面。本文對IgG4相關肝膽胰疾病領域近5年來取得的臨床和基礎研究進展以及尚存的難點和挑戰進行綜述。

【關鍵詞】自身免疫性肝病;免疫球蛋白G4相關肝膽胰疾病;免疫球蛋白G4相關硬化性膽管炎;1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引用本文:

連敏,馬雄.免疫球蛋白G4相關肝膽胰疾病研究進展與展望[J].中國醫學前沿雜誌(電子版),2020,12(2):3-6.

點擊標題閱讀全文版:

全文PDF下載連結:

http://www.yixueqianyan.cn/CN/Y2020/V12/I2/13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