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合作社模式:農民收入翻一番,再也不怕洪災

廣州日報 發佈 2020-02-26T03:53:48+00:00

近日,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其中指出要發展富民鄉村產業,支持各地立足資源優勢打造各具特色的農業全產業鏈,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近日,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其中指出要發展富民鄉村產業,支持各地立足資源優勢打造各具特色的農業全產業鏈,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各類產業園區基地,重點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託管服務等方式,將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繼續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打造地方知名農產品品牌,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提升農民生產經營效益。

近日,從化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時,推出相關措施,積極發動群眾有序開展春季田管和春耕備耕各項工作,為實現全年農業穩定生產和保障農民增收的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2月24日,記者走訪呂田塘田村,探訪農民春耕現狀。

土地集中流轉專業承包模式,農民增收

踏進呂田,李花樹枝頭抽出了嫩綠的葉子,一大片一大片耕地泥土被翻得疏鬆,田間有幾個彎腰或是除草、或是施肥的農人,這都是預示著春天來了的信號。

而在塘田村一片107畝的無花果種植地上,稀稀拉拉站著幾個正在耕作的農民。早幾日,她們已經下了肥料,田裡那些光禿禿,矮矮的無花果樹苗,再過些日子,便會抽出新芽,逐步長成1.5米到2米的無花果樹,七八月結出無花果。農民仍然像照顧孩子一樣照顧著這些樹,可是她們比從前多了一分自由,少了一分擔憂。「現在我們自由啊,給這片無花果基地的老闆打工,來一天能拿100塊錢,不來也行,一個月按工作量結算一次。」正在除草的陳阿姨告訴記者。

原來,從去年起,廣州龍俊果園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承包了這片土地,土地的管理者來自浙江金華,「看上了從化這裡的氣候稍微暖和,晝夜溫差又大,再一個是這裡的農民都比較淳樸。」合作社管理者曹明龍告訴記者。合作社承包村裡的土地之後,實行規模種植,選種了經濟效益比較高的無花果,「盛產時期一畝地的年利潤能達到1.5萬元。」曹明龍透露。

此外,合作社聘請當地的農民來工作,給農民提供給了工作崗位。塘田村村民鍾阿姨是去年3月來到合作社工作的,她幹了幾十年農活,田裡的功夫都很熟悉。「以前我們在家種水稻,有時候遇到天氣不好就會減產。我最怕的就是洪水,一衝什麼都沒有了。現在在這裡幹活,收入比較有保障,也不怕洪災了。」鍾阿姨說道,「如今一天上8個小時班,要是有時間我還可以在自己家剩下的田地里種一些東西,收入翻一倍。」

曹明龍表示,「我們採用的是土地集中流轉專業承包模式,一能保障農民收入,二是方便了村民就近就業。如果遇上天災等情況,不會將不良影響轉嫁到農戶身上。如果農民自己在家種植,我們也可以提供免費的技術指導,還會出售純種的種苗給農民。」

塘田村塘一經濟合作社社長巢潤生介紹,「村裡目前有三個專業的合作社,兩個是本地的。這些合作社能解決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讓農戶有穩定的收入。而且大規模統一耕作,能統一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立體套種,土地的利潤翻幾番

一眼望去,這片土地上除了還沒長出新芽的無花果苗,還有一小片綠綠的小樹,而小樹和無花果苗之間還長著另外一種樹苗。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合作社採用了立體套種的方式,在這片以無花果為主要作物的土地上栽種了桑樹和紅美人柑橘苗。

「再過20天,這些桑樹就會結出桑果。」曹明龍摸著綠綠的桑樹向記者解釋道,「立體套種就是在這塊土地上種高、中、矮几種不同高度的苗,它們的季節性生長空間會有所錯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植物季節性所需的光照和空間。現在桑樹長到1.5米,已經掛果了,三月底到四月採收完成,就可以剪成35公分的果樹樁;而這個時候無花果剛開始發芽,四月份開始掛果,六月份成熟,一般到10月採收完成;紅美人柑橘能長到3米左右,掛果期在6月,11月成熟,12月採收完成。如果幾種作物都達到盛產,一畝地的年利潤能達到5萬元,比只種一種果樹翻幾番。」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何鑽瑩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蘇韻樺、何鑽瑩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蘇韻樺、何鑽瑩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王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