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儷這「收視冠軍」,我吹不出來

電影工廠 發佈 2020-02-26T06:45:56+00:00

常追國劇的朋友,對眼下這個時間點會格外敏感:春季檔,一年內的黃金檔期。敢在這個檔期出手的劇集,堪稱「王炸」。什麼意思?不光陣容夠硬,還能引起社會話題的討論。去年是《都挺好》。今年,就看它——《安家》。看它主演——「娘娘」孫儷,暌違3年回歸小螢幕。看它主創——導演安建。

常追國劇的朋友,對眼下這個時間點會格外敏感:


春季檔,一年內的黃金檔期。


敢在這個檔期出手的劇集,堪稱「王炸」。


什麼意思?


不光陣容夠硬,還能引起社會話題的討論。


去年是《都挺好》。


今年,就看它——


《安家》



看它主演——


「娘娘」孫儷,暌違3年回歸小螢幕。


看它主創——


導演安建。


履歷包括《一級恐懼》、《小姨多鶴》這樣評分破8的口碑劇。


編劇六六。


被看做繼張愛玲、虹影后的第三位華裔女作家代表。


任哪張招牌,都分量十足。


可7集播出,開分...


6.2?



評論區也一水淪陷?



打開方式有問題,還是這屆觀眾太難帶?


來,劇主這就跟大家好好聊聊。


01


《安家》改編自日劇《賣房子的女人》


單看角色名字,就一股濃濃的日系中二風。

《安家》劇照


故事內核,講述一位女性房產中介的傳奇銷售經歷。


從主角房似錦(孫儷飾)登場開始,就做足功夫。


隨身攜帶的雨傘,不為自己遮陽擋雨。


而為應客戶的不時之需。


這是作為王牌銷售員的職業習慣。



初次接觸新同事。


她先是以租客身份在店面漫遊,不發一語。



租房手續辦完。


立馬轉換顏色,反客為主。



人狠話不多。


正是所有員工見了都發怵的領導類型。


履歷無可挑剔。



新官上任,「火」燒起來也是絕不手軟。



雷霆手段,當然不只是對內。


附近小區物業經理,三不五時上門造訪。


美名其曰「推銷禮品」,其實就是變相收取保護費。



而房似錦。


瞅准了物業經理巧立名目,貪沒資金。


僅憑著一摞收據,就把整條街的店家團結起來。


還引動保安集團內訌,把惡霸經理送進醫院。



flag每每立得嘎嘎作響——


「沒有我房似錦賣不出去的房子!」


「我的字典里,就沒有放棄這兩個字!」...


下屬明里暗裡冷嘲熱諷,都等著看新來店長的笑話。


可結果。


立下的豪言壯語,一件一件都被她給完成了。


最棘手的房源,被她賣給了最棘手的客戶。



若是以大女主爽劇的標準來看。


《安家》自然遊刃有餘。


但要更進一步,放到現實的語境當中。


你會發現,它展開的腳步開始虛浮。


02


看得出。


作為職業劇,《安家》想呈現的是一個類似於「編輯部」和「同福客棧」那樣的職場環境。


每人性格迥異,有笑有淚。


從分歧,逐漸走向和解。



用意雖好。


可當中的某些衝突橋段,直叫劇主摸不著頭腦。


就拿員工朱閃閃來說。


工作兩年無絲毫建樹,拿著墊底工資。


留在店裡,被奉為「吉祥物」。



房似錦當然是「物」盡其用——


叫她穿上戲服,沿街發送傳單。



朱閃閃聽到命令的第一反應?


隱晦都省了,直接公然拒絕。



恕劇主直言。


丁點業績都沒有還敢這麼橫的職員,還是第一次見。



房似錦這邊。


為了銷售業績,毫不留情面餘地。


身為店長,手下的單子說撬就撬。



事成後理直氣壯,當面對質也絲毫不動搖。


哪怕是鐵面無私。


這樣的領導,又怎麼能讓下屬信服?


又怎麼能成為「領導」?



劇主理解這樣的劇作思路。


無非是用極端個例,去製造激烈的內部衝突。


可問題是。


它在觀眾心裡種下了一個個問號。


這疑問來源於不匹配


在創作意圖上,《安家》試圖還原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


但在操作層面上。


它切入矛盾的角度,陡峭得近乎失真。


再拿辦公室外的環境來說。


房似錦對客戶可謂瘋狂,各種手段層出不窮。



看房前,火速開工,為尚未敲定的客戶調整房型。



相處時,幾句詩和遠方就能讓客戶突破購房預算。



簽單時,幫處在妊娠期的客戶迅速交接老房子產權,落戶新家。



一環扣一環,宛如夢幻。


但實際?


就連剛裝修完的新房能否住進孕婦這樣的問題,都沒有考慮進去。



細節藏著魔鬼。


作為承擔著年度期待的頂配國劇,《安家》做得還不夠好。


然而一時成敗,不代表一世成敗。


想更進一步。


我們得先直面它的軟肋


03


《安家》有野心。


其實縱觀孫儷出演過的大女主劇,你會發現。


人物曲線都是向上的。


無論是從甄嬛,還是到周瑩。


觀眾隨著人物而成長,逐漸建立共情。


上《甄嬛傳》,下《那年花開月正圓》


但在《安家》里。


「房似錦」的人物弧線是向下的。


始從開篇,她就以終極的人物形態登場。


齊耳短髮,不苟言笑,賣房至上。


單就吃早餐這個細節就能品出來。


狼吞虎咽,一個人能吃兩人份。


樸素,而又強大。



和此前的觀劇習慣相悖。


這個角色想要建立共情,必須被「打碎」。


通俗點來說。


她得從天上走到人間。


這個過程,是對觀眾的挑戰


那麼有了野心,如何實現?


再橫向對比原版日劇。


二者之間,抓馬的角色設置幾乎沒有差別。


最大的不同在於。


原版花費更多筆墨在與客戶間的周旋當中。


透過和各色客戶的羈絆,展開描繪社會各個側面。


而非拘泥於辦公室的鬥爭里。


《賣房子的女人》劇照


換句話說。


中日兩版,一個重在對內,一個重在對外。


二者不分高下。


核心在於土壤不同。


日本特殊的企業文化,在於每晚聚會喝酒。


缺了這環。


當今國內的職場環境,很少能培育出「家」的氛圍。



保留的人物配置方面,水土不服;


結合行業的延展發揮,根基不穩。


《安家》這朵花,也就剛剛開過及格線


移植終究有風險。


國產劇大觀園裡,什麼時候能種出一朵土生土長的花魁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