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向中國學了多少東西?

見識好茶 發佈 2020-02-26T06:51:51+00:00

這次日本捐助很多。箱子上附一句中文詩成了慣例。最近附的唐詩居多:張九齡的「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王昌齡的「青山一道同風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劉長卿的「蒼蒼來暮雨,淼淼逐寒流」。日本文化受唐影響,可見一斑。但平心而論,這幾句都不如最先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真摯。

這次日本捐助很多。箱子上附一句中文詩成了慣例。

最近附的唐詩居多:張九齡的「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王昌齡的「青山一道同風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劉長卿的「蒼蒼來暮雨,淼淼逐寒流」。日本文化受唐影響,可見一斑。

但平心而論,這幾句都不如最先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真摯。

最先還有一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個不是中國詩,是日本人寫的,因此剛讀到時,我總覺得味道有點怪。正常的語序應該是「山川風月,異域同天」。

木心先生有妙語:「日本的文化,來自中國唐家廢墟,是對中國文化的—種誤解。」評價有些簡單,但也一針見血。何止是唐,世界各地的文化,日本都能誤解。這種「誤解」的本領,中國也有,比如佛教藝術,但現在失了傳,斷了脈,只能看鄰邦誤解得好,誤解出自己的風格。

除了詩歌,日本茶道也是直接從中國移植的文化,保留、延續、異化,直到今天。之前寫過一系列日本茶道的簡史,擷成以下長文,約7000字。

(1)佛系皇帝與佛系營銷

「移居今夜薜蘿眠,夢裡山雞報曉天。不覺雲來衣暗濕,即知家近深溪邊。」

頭一次看這詩,還以為是和陶淵明一樣的隱士寫作。其實是日本人的作品,這個日本人還是最高統治者——天皇。

嵯峨天皇應該是最有文化的天皇,沒有之一。在特定方面,比如書法,他甚至排同時代的前三名,號稱「三筆」。

▼嵯峨天皇

他很有責任心,覺得不能光自己文化高,還要帶領大家共同提高。

策劃組織宮廷漢詩沙龍,各種詩宴,較量詩才、切磋詩藝、評賞詩作。天皇起頭,宗室大臣紛紛唱和。誰詩作得好,便有可能平步青雲

但天皇的水平明顯高出一大截,其他沙龍成員很難匹敵,「陪天皇寫詩」算是加班加點,有苦勞沒功勞。

不知是嫌大臣水平太低,還是要採風找靈感,天皇常常外出巡幸。

有一次到滋賀韓崎,路過崇福寺。大僧都永忠率護命法師和眾僧在門外奉迎。

天皇照例吟詩一首,群臣奉和完畢,永忠和尚親手煎茶奉上。天皇品嘗後特別開心,賞給他衣服,並泛舟遊覽。

天皇回宮後還嫌賞賜不夠,委任永忠和尚為兩院檢校,讓他在畿內等地種茶,每年朝供。

真是「絞盡腦汁陪寫詩,不如獻上一杯茶。」

「永忠奉茶」是日本正史中有關天皇喝茶的最早記載,比這更早的記錄,主角是另外兩個和尚。

向前追溯十一年,公元804年,最澄和空海來中國學習佛法。

最澄和尚來到天台山,學習天台宗。空海來到長安,學習密宗。

兩個人學的教義不同,但不約而同愛上喝茶

一年後最澄回國,帶回茶種,並種植在京都比睿山延曆寺的北側,這裡便形成了日本最古老的茶園——日吉茶園。

五年後,空海也帶回茶種,在京都高野山建金剛峰寺,成為日本真言宗開山祖師。空海和嵯峨天皇可算知己。做詩可以和天皇比肩,書法也是「三筆」中的一筆。天皇的品茶水平可能也是從空海那裡來的。

▼空海大師

空海多才多藝,連最澄和尚門下高足泰范也改投空海。兩位喜歡茶的高僧撕破臉,最澄給泰范寄過去十斤茶葉,希望他回心轉意,但沒有成功。

其實論資歷,永忠和尚還是最澄與空海的前輩,他大概在公元775年就來到中國,更是待了30年,名副其實的老茶客。

很不巧,即使上有天皇加持,下有三個大師推廣,茶在剛進入日本的300年里沒有推廣開

公元 894 年,天皇停派遣唐使。平安時代的後300 年,日本本土「國風文化」興起並繁盛。

漢詩衰落,「和歌」成為主流,出現了日本特色文學體裁的「物語」,大名鼎鼎的《源氏物語》就誕生於這個時期。

茶在日本的命運將由另一個和尚決定,他就是榮西禪師

榮西14歲落髮為僧,在比睿山修行,後兩次入宋留學。他和最澄和尚一樣來到天台山,不但學佛法,還帶回茶種。

不光自己種,還送茶種給了京都高山寺的明慧上人。明慧上人把茶種播在京都近郊的拇尾山,又在城南的宇治栽種。

榮西禪師還編撰了《吃茶養生記》,宣傳茶的藥用保健功效,不經意間抓住了客戶心理:

在中國,人皆好茶,是故心臟病痛少有,而人皆得長壽。但觀我國人多菜色,瘦骨嶙峋,究其緣由,蓋不喝茶也。是故凡人有精神不濟者,當思飲茶。

他還找了當時幕府最高層領導「做了活體實驗」。有一次源實朝將軍喝了太多酒醉倒,榮西禪師泡了茶給他喝,很快他就清醒。

▼現代印刷的吃茶養生記

榮西順勢獻上《吃茶養生記》,從此飲茶之風自上而下開始流行。

養生保健」真是千古不變、跨越國界的產品推廣金句。

《吃茶養生記》容易流行,但真正進入精神層面的卻是之後慢慢形成並演變的行茶禮儀,也就是現在還保存完好的茶道

茶道早已超越茶本身,可以算最早的行為藝術,也是一種美學觀念。為什麼時至今日,日本產的東西,即便是商業產品,都有一種共同的氣質

源於這種觀念。

(2)一休哥和他的徒子徒孫

京都旁邊的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湖泊,直到現在還供給周邊一千多萬人口的飲用水。

匯入琵琶湖的河流有一百多條,流出的只有一條,叫「瀨田川」,瀨田川上有座瀨田橋。

公元1415年初,一個年輕人站在瀨田橋上欲投湖自盡,一位中年婦女過來勸說,最終年輕人打消了念頭。

這個年輕人是時年22歲的一休,中年婦女是他十多年沒有見面的母親。

一休本名千菊丸,他的父親是日本南北朝時期的北朝天皇后小松,他的母親傳說是南朝權臣藤原氏後人。

▼一休大師犀利的眼神

當時日本是幕府將軍足利義滿統治下的室町時代。南北朝剛剛統一,將軍逼迫天皇將一休母親逐出皇宮,一休自小在京都安國寺出家。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出的動畫片《一休的故事》,記錄的便是這一時期。

16歲一休跟隨西金寺謙翁和尚修行,5年後謙翁去世,後進入大德寺名僧華叟宗曇門下繼續修行。

25歲開悟,被授予「一休」法號。三年後,一休聽聞鴉噪再次開悟,向華叟匯報自己的心得。華叟說:「你這是小乘羅漢的境界,還不能稱為真正的高僧。」一休答:「小乘羅漢足矣,我不想成為大乘。」華叟笑道:「你已經成為真正的高僧了。」

都說一休癲狂,有人問華叟誰可繼承他的衣缽,華叟說惟有一休

華叟死後,一休離開大德寺,一輩子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華叟給他開具了印信許可(佛教中師父出具給弟子的資格證書),他燒了它。不進大寺廟出人頭地,不入官場商界奉承巴解當權者有錢人

公元1467年,一休74歲,為避「應仁之亂」,移居京都南郊薪村。此後到他圓寂的14年里,一休都在薪村。

現在京都府綴喜郡田邊町薪村還保存著酬恩庵,俗稱一休寺。一休的靈柩長眠於此,頭銜是後小松天皇的皇子,雖然他生前極其厭惡別人提到出身。

▼一休大師死後的頭銜

一休死後,他的弟子合資給他建塔,出資最大的是村田珠光

村田珠光為後人稱作日本茶道之祖。他和一休一樣,年幼就出家為僧,因「行為不端」被逐出寺院,也有人說他是厭倦了枯燥的寺院生活。

就這一點來看,他倒是和一休挺般配。

後來他去一休曾在的大德寺學禪,經常打瞌睡,無法專注,別人介紹他喝茶,他一試果然有效。

有一次他剛把茶碗放在嘴邊,一休突然舉起鐵如意大喝一聲,將珠光手裡的茶碗打得粉碎。珠光大惑不解。一休喝道:「喝了!」珠光頓悟,答道:「柳綠花紅。」

一休大為讚賞。後來將自己珍藏的圓悟克勤手書送給村田珠光。圓悟克勤是宋代禪宗高僧。

▼圓悟克勤墨跡:印可證

在村田珠光之前,日本已有茶道的雛形。

當時日本流行由宋傳過去的鬥茶遊戲:通過飲茶,猜出茶是「本茶」還是「非茶」。

這種遊戲在日本逐漸形成一種比較固定的模式,稱作書院台子茶

書院是指當時舉行茶會的場所,多為書齋或亭閣。而台子則是用來放置茶具的架子,相傳最初是南浦紹明禪師從中國徑山寺帶回來的。

這種書院茶會流行於上層階級,幕府將軍尤其喜愛,沉湎。

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第六代將軍足利義教、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當政時期都曾經營茶會。

足利義政退位之後,在京都郊外的東山別院,建造了日本最早的書院風格茶室同仁齋

他的手下能阿彌編制出了一整套點茶程序和茶室的裝飾方法。要求茶人根據身份穿相應的衣服,置茶台子、點茶用具、茶具位置、拿法、順序、進出動作都有嚴格的規定。

連村田珠光也是將軍茶會的常客,還向能阿彌學習花道和點茶。

那為什麼村田珠光才是茶道之祖?不是幕府將軍、能阿彌或者一休大師呢?

簡單的說,村田珠光將禪學思想引入到茶會。沒有思想的茶會,只是茶藝表演,有了思想的茶會,才有靈魂,才能成為茶道。思想即道。

說句玩笑話:村田珠光是喜愛茶的人中最懂禪的,是學習禪法的人中最懂茶的。

村田珠光提出的茶道,即「謹敬清寂」。翻譯一下就是,茶會要單純,人與人之間平等,布置要簡單樸素。

比如他在奢華的唐代茶具中加入粗糙的本國器物,將書院式的大茶廳改為四帖半的小草屋(數寄屋),將黑漆台改為木板下裝竹腿的台子。他認為原來用銀和象牙做的勺子會損傷瓷質的茶罐和茶碗而改用竹製勺子。

他創造的茶道稱為「草庵茶」,而他也被稱為第一個達到「茶禪一味」的人。

▼村田珠光在京都六條建自己的茶室:珠光庵

1502年,村田珠光去世,武野紹鷗出生。

武野紹鷗是茶道中興的主將。他出身一個皮貨商人家庭,是堺市的首富。他年輕時曾學習連歌,焚香,並向村田珠光的弟子十四屋宗悟學習茶道。

後來他認識到連歌與茶道在練習及意境上的對立,便在村田珠光莊重的茶道中,加入藝術要素。

他也推崇茶道的世俗化:普通百姓家只需建一個小茶室,中間砌一個圍爐,就可以坐飲

他還提出兩條重要的美學概念:侘與一期一會

侘最初指男女戀情不能圓滿而生的悲怨,也表達壓抑又無可奈何的沮喪,後來演變成「殘缺、不完美」的美學意境。

「一期一會」常為今人引用,意思更通俗直白:把每一次會面都是做一生中僅有的一次

美學概念解釋起來很費口舌,武野紹鷗說,最契合此意境的是這首和歌:

不見春花美,亦無紅葉艷,惟有秋暮下,海濱小茅庵。

有這麼一個「意識流」老師,弟子也很難體悟老師話語的準確意思。

有一次,弟子按老師要求去打掃茶室外面的庭院。弟子推門一看,庭院乾乾淨淨。還好,弟子悟性很高,輕輕搖了搖院子裡的一棵樹,幾片葉子悄然落下。武野紹鷗對此大加讚賞。

這個弟子就是千利休

(3)權力的象徵

延續200多年的室町幕府,終結在高富帥手中——織田信長。

奠定織田信長霸主地位的戰役是「桶狹間合戰」,此戰以後,織田一族的勢力拓張到中日本與近畿地方。此戰幫了織田信長大忙並與之結盟的是本在對立面的德川家康。

有一次德川家康來拜見織田信長,見其側有一陌生人,織田信長笑著介紹:這是第一大奸大惡的人——謀家主,弒君上,焚大佛。

這個大惡人是戰國梟雄之一:松永久秀。

松永久秀是天生叛逆有反骨的人。他多次背叛織田信長,每一次織田信長都讓他用茶具來抵消罪名。最後一次讓他交出平蜘蛛釜,他堅決不從,寧願抱著釜自殺

與參悟、信服、踐行茶道相比,狂熱追求茶具,是有權有勢有錢者證明品味與身份更簡單有效的辦法。

最受追捧的是來自於中國的物品,茶具之外,書畫文玩都包括在內,日本稱之為「唐物」。

日本「唐物」之風從14世紀開始,南宋時期日本民間人士大批訪華,帶去的大量唐物被當權者占有。

15世紀,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開始與明朝「勘合貿易」,以朝貢的形式獲得大量唐物,每一次朝貢都是「雙十一」,日本使團「拉網式淘寶」,從北京「剁」到江南。

在中華寶物薰陶之下,日本的「一把手」個個文化素養超群。

足利義滿喜歡書畫,在京都西園寺修建北山閣,「北山文化」自此發軔。

日本「宋徽宗」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更是痴迷。手下有專門整理唐物的能阿彌(茶道之祖村田珠光的花道老師)、相阿彌,整理出來《君台觀左右帳記》,是當時日本唐物鑑賞最高成果,記錄了177位中國畫家,王維、宋徽宗、李公麟等大家赫然在列。

▼足利義政十分喜歡此龍泉碗,因流傳時間久遠,碗有了裂紋。

足利專門派遣使者攜帶此碗來到中國,

遍訪各窯,已仿不出如此釉色,

只好命工匠鋦好,由其使者帶回日本。

現存在東京國立博物館。

織田信長是最狂熱的唐物癖。有一次他的重臣瀧川一益立了大功,希望得到「珠光小茄子」這件唐物茶具,織田信長考慮再三也沒有給他。後來補償給他信濃國兩郡和上野一國。

土地可以送,唐物不能舍

出身卑微的豐臣秀吉,也靠收藏唐物顯示地位與尊嚴。他掌權期間與明朝交惡,只能從東南亞曲線進口。

從上層階級發展起來的茶道,一開始也是以欣賞唐物為目的

即使不怎麼重視唐物的千利休,也認為茶室中最重要的是壁龕掛著的書畫,客人進入茶室第一要務就是欣賞這些掛軸

早期茶會也是唐物交流會,大家欣賞書畫,把玩茶具,茶會結束了憑著記憶素描,積累鑑賞經驗,提高鑑賞能力。

村田珠光就參與過多次此類茶會,在將軍茶會上見識了第一流的唐物,從而成為唐物鑑賞大家。

其實一休大師送給他的圓悟克勤印可狀就是頂級唐物——最早流入日本的中國禪宗和尚手書。

另一茶道大師武野紹鷗更是唐物收藏大家。他出生在堺市,堺市是日本收藏唐物最多的地方,而他是堺市首富,據說竭盡全力收集了六十多件頂級茶具。

所以,幕府將軍以及後來當權者,獲取唐物的捷徑是直接找這些茶道大師。

村田珠光是足利義政的茶師,武野紹鷗是大惡人松永久秀的茶道老師。

後來還出現「茶頭」。茶頭並非每天侍奉主人,而是象徵臣服——茶頭有義務將自己的唐物隨時拿出來供主人欣賞,服務主人舉行的茶會。

「天下三宗匠」千宗易(千利休)、津田宗及、今井宗久都做過織田信長或豐臣秀吉的茶頭。而武野紹鷗拒絕進獻唐物,拒絕做茶頭,被織田信長置於死地,沒收了他所有家產。

▼武野紹鷗所持的白天目茶碗,見於天正元年信長的茶會,現藏於德川美術館

即使當了茶頭也非常危險,千利休的徒弟山上宗二,因為說不出正式與非正式茶道的區別,被豐臣秀吉削去鼻耳,慘遭流放。

茶會也是當權者結交盟友、顯示實力的重要場合。

1574年,千利休與織田信長在茶會上第一次見面,他開始參與織田信長的政治軍事活動。有權參加茶會的都是織田信長最忠誠的家臣屬下。

織田信長還規定:他的部下不可以私下召開茶會,除非得到他賞賜的茶具。所以,茶具是貴過黃金、重於土地的最高認可。

豐臣秀吉更浮誇。

1578年他繼承織田信長的衣缽學習茶道,得到允許可以獨立點茶。

織田信長死後,豐臣秀吉獲得了所有名貴茶具,也學會了以茶會作為政治工具的手段。

1585年他又專門召開茶會,用最名貴的三件茶器為天皇點茶。次年3月,他打造了有名的黃金茶室

2年後,他征服九州島,在京都具備規模空前的北野大茶會慶祝凱旋,展出自己所有頂級茶器。全日本的五百多名茶人爭先獻技。

無論是東征西戰,還是盛大活動,他的茶頭千利休伴隨左右。

▼《尋訪千利休》劇照

1590年,豐臣秀吉發兵征討小田原北條氏,這是他統一日本的最後一戰。包圍小田原城期間,軍營里也舉辦茶會,千利休是當仁不讓的主角。

誰也沒有想到,留給他的時光,只剩下最後半年


(4)四百年前的現代藝術

1917年4月2日下午4點50分,美國紐約,一位法國人與兩位美國人會合,前往第五大道118號,一間衛浴設施的零售商店。

法國人挑選了一件產自英國貝德福郡的平底白瓷小便器,美國人買了單。

法國人回工作室,將它倒置過來,在器具外沿用黑漆塗上「R.Mutt1917」的名字,將其命名為「」,寄往獨立藝術家展覽會。這個展覽會規定,只要是藝術家且交了費用,其作品就可以參展。

但展覽委員會拒絕了。

幾天後,現代攝影之父阿爾弗雷德·斯蒂格里茨在291畫廊給「泉」拍了一張照片,隨後「泉」就消失了。

誰也沒有想到,這件普通的工業現成品竟然成為20世紀最具影響的藝術品,直接影響多次重大藝術運動——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觀念藝術等等。

這個法國人叫杜尚。他以「泉」發問:「什麼是藝術?」

▼泉

他給出他的答案:藝術被限制在一幅畫或一個雕塑是狹隘的,也就是說藝術家不應該被限於嚴格的媒介範圍來表達他們的觀點與情感

他認為,概念是第一位的,之後才應該考慮什麼是表達概念的最好形式

原來的藝術認為是繪畫、雕塑,現在應該由藝術家決定。

杜尚還說:「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喬伊斯:「流亡,就是我的美學。」。)

杜尚假如出生在四百年前的日本,與千利休相見,一定引為知己。

千利休的茶道,不在茶,在「道」。茶只是媒介之一

誰來載道?茶師。

有許多小故事。

一是說武野紹鷗本看中了一件花瓶,千利休出手快先買到,後來紹鷗去千利休家裡發現花瓶少了一隻耳,被千利休敲掉的,他嘆道:「千利休和我想得一樣。」

還有一個故事,豐臣秀吉聽說千利休家院子開滿了牽牛花,示意千利休舉辦茶會他要過來欣賞。

豐臣秀吉興致勃勃來到院子,發現所有牽牛花都被千利休剪掉了。豐臣秀吉非常惱怒。但來到茶室,發現一縷月光穿過天窗射在壁上的花瓶,花瓶里有一隻純白的牽牛花綻放,豐臣秀吉驚呆了。

為了這次茶會,千利休剪掉所有牽牛花只保留一朵

這些可以說是最早的行為藝術。用杜尚的話來講,「道」是第一位的,表達「道」可以用殘缺的花瓶,也可以用「剪掉花朵只保留一朵」這種行為。

所以,末流之人學茶道的程序,二流之人能解釋茶道的觀念「道」,一流之人相信「道」,超一流的人將生命活成了「道」。

千利休是將生命活成了「道」

所以,我想他一定很痛苦。

他身為日本第一茶頭,是豐臣秀吉的親信智囊,位高權重,聲名顯赫,但這一切與「道」相衝突。

豐臣秀吉追捧奢華完美的唐物,千利休喜好不事修飾的日本本土產的樂燒茶碗

豐臣秀吉建造價值不菲的黃金茶室,千利休的待庵只有兩張半榻榻米大,門半米高,每個人必須卸刀躬身進入。

▼1:1複製的千利休妙喜庵茶室


即使到現在,從茶道演變來的東西,難免奢華與繁複。比如懷石料理本是點茶之前所吃的正餐,包括一道湯三道菜,最後一道菜是各種剩菜做的。現在的懷石料理既有山珍,也有海味,價格高昂。

千利休被賜死據說是因為京都大德寺在山門上供奉了利休雕像,豐臣秀吉每次都要從利休像下經過。也有其他各種猜測:內部權力鬥爭;千利休倒賣茶具;千利休拒絕將女兒嫁給豐臣秀吉等等。

我想,「道」的衝突是最重要的

每天侍奉一個與自己觀念大相逕庭的人,與他相處還要考慮他的感受,迂迴折中爭論妥協,沒有比這更痛苦的事

千利休坦然從死,倒是終結了痛苦。這痛苦比死還難忍。

這死,千利休才最終完成了自己,活成了「茶道」。

死得其所

我不為千利休遺憾。

千利休死後,孫子宗旦繼承祖業。宗旦次子宗守開創武者小路千家流,三子宗左開創表千家流,四子宗室開創里千家流,是現代日本茶道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三大流派。

明代末年隱元隆琦禪師東渡日本,將明代流行的「散茶瀹飲法」帶到日本,日本稱之為「煎茶法」。日本煎茶道聯盟總部現設在由隱元禪師創建的京都宇治黃檗山萬福寺內。

後有禪師柴山元昭,57歲時放棄接任龍津寺住持,來到京都以賣茶為生,發展出簡潔自由的行茶方式——煎茶道

田中鶴翁,小川可進等人,創立煎茶道流派,將煎茶程序化,確立煎茶道的地位。

但有幾人能將生命活成「茶道」?

須知茶道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

知利休者希,則利休者貴。

我的公眾號:見識茶會。飲茶/讀書相關文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