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上除了飛天,還有些什麼故事?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發佈 2020-02-26T07:22:19+00:00

其實你不知道,敦煌壁畫裡面還有大量的內容表現了普通勞動者的日常勞動場面。內容來自敦煌研究院如有侵權 請聯繫我們刪除

提到敦煌壁畫,你想到的是什麼?飛天!這大概是80%的人的回答。其實你不知道,敦煌壁畫裡面還有大量的內容表現了普通勞動者的日常勞動場面。

世界是誰創造的,不是萬能的神,而是我們偉大的勞動人民。勞動最神聖,勞動的人最美。千年敦煌燦爛的文化,正是古代敦煌勞動人民共同智慧的結晶。

農耕者

敦煌在公元前111年建郡之前,原是少數民族遊牧之地,畜牧業生產比較發達。到了西漢時期,居民成分逐漸變成以漢族為主,生產方式也就從原來畜牧業變為以農業為主。唐宋之際,敦煌是戈壁荒漠中的綠洲,成為河西地區重要的糧倉。

敦煌壁畫中有許多關於農作之事的畫面。佛經中描述佛法就像大雲帶來的雨水一樣,可以滋潤萬物,使其共成佛果。畫工根據佛經的描述,在壁畫中進行了創造性的發揮,繪出了一幅雨中耕作的場面。

畫中天空烏雲密布,時雨普降。一位農夫正揮鞭趕牛,在雨中耕地,另一位農夫挑物而行。地頭上坐著三個人,即農夫、農婦和他們的孩子,父子倆兒正捧碗吃飯,農婦關切地注視著他們。這一田頭小景,妙趣橫生,充滿了生活氣息。

敦煌壁畫中有一部分耕作圖是表現彌勒世界一種七收情景的,畫中往往有耕地、播種、收割、運載、打場、揚場、糧食入倉等情節,形象地畫出了當時農業生產過程和農民的勞動生活。

畫中左上方有一幅收租的畫面,一間大屋,裡面坐著一位頭戴軟巾、身著圓領長袍、腰束絲帶的人。他悠閒自在,正在聽外面的管家跪稟匯報。屋外糧食堆積成山,堆旁有量糧食用的斗。屋內清涼閒適,屋外熱烈勞作,形成鮮明對比。

踏碓是古代農業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早在東漢時期,就有以圓木為槓桿、以杵舂石臼的形式,唐宋時期將圓木改為板,縮短踏板,合理調整了支點,踏者雙臂扶架,這比漢晉時期更為方便、省力、安全。

畫中支撐杆板的立柱已改進為可以隨板起伏的活動柚木,操作更為靈活。在缺乏畜力和水力的地區,以人力踏碓進行生產加工,更為實用。

畜牧者

由於歷史上的傳統和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敦煌的畜牧業也是非常發達的。

馬是古代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馬坊是專門飼養管理馬群的場所,有專人負責看管、飼養及打掃。

佛經中一個比喻故事:有一個小孩,幼年離家,生活貧窮,不知自己的身世父母。有一天他流落到自家門口時被父親發現,父親派人找他回家,他卻心懷恐懼逃走。父親於是想了一個辦法,僱傭他在家裡的馬坊工作,之後逐漸重用他,最後把實情告訴他,讓他繼承萬貫家財。

這個故事是說佛祖就像父親,眾生就像迷失父母的孩子一樣,佛祖會用漸進的方法引導眾生走上佛道,讓眾生漸漸接受佛的「萬貫家財」。

敦煌壁畫的馬坊就是畫這個孩子在馬圈中的這段生活,畫中一少年扎雙角髻,著缺胯衫,手執鏟子正在清除馬圈的糞便,後面是他臥在馬圈中的情景。這幅畫真實地記錄了敦煌古代馬匹飼養已有專人負責的情況。

馬的情性剛烈,都要經過馴服才能駕馭。馴馬的畫面出現在供養人行列當中,畫中一高鼻深目的胡人馬夫,頭戴白氈帽,身著小袖褶,腳登長靿靴,一手拉扯韁繩,一手高舉鞭子,兩眼圓瞪,正在馴馬。被馴之馬抬起了一隻前腿,後腿彎曲,屁股後坐,低首,正準備挨打但又很不馴服。

畫工以自己對生活的細心觀察和純熟的技巧,生動、簡練、準確地表現了馬夫馴馬的生活場景。

隨著畜牧業的發展,專門為牲畜治病的獸醫應運而生。馱著貨物的駱駝和馬匹在艱苦的絲綢之路上不堪重負,時常在旅途中生病,獸醫就得治療。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前者給病畜灌藥,後者把牲畜固定後,在相應的部位手術。

為過往的商旅提供方便、為生病牲畜醫治也是佛教提倡的,此類畫面正是為了表現飲馬灌駝的功德。畫中駱駝患病,軟臥在地,左側是獸醫,手持藥缽,正向駝嘴灌藥。右側是駝夫,正撐開駝口,協助醫師。

狩獵者

狩獵也是古代重要的生產方式之一,敦煌壁畫有很多狩獵圖,在這些佛教繪畫中為什麼會出現與戒律嚴重違背的殺生的畫面呢?

佛經中說,殺生吃肉的人,眾生見了,都感到驚恐,所以會遠遠躲避這些人。

畫中獵戶主人端坐床上,右側是臂上立鷹的獵戶,正向主人稟報。左側是主人的眷屬,側身掩面,反映出佛典所說:「殺生食肉之人,眾生見之都驚恐遠避」的情景。

此外,在表現佛教護法神帝釋天出行時,也有狩獵的場面。在崇山峻岭當中,正進行著一場人與獸的搏鬥,畫中有兩位獵人,一位正忙於追逐射獵三頭野鹿,攬弓挾鳴鏑,長驅直前。另一位本來在追逐一頭牛,畫工用寥寥幾筆,將牛邊跑邊回頭顧望的神態表現得非常生動,這時從山中竄出一隻猛虎撲向逐牛的獵人,獵人不慌不忙騎在馬上,回身搭弓向老虎放箭。在畫的另一頭,一隻母豬正帶著一群小豬在山中遊玩,渾然不知前方的危險。整個畫面動靜結合,將狩獵時的緊張與動物們的悠閒結合在一起表現。

手工業者

唐代社會經濟空前繁榮,敦煌的手工業無論是工藝水平還是製造技術,都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敦煌壁畫中釀酒圖中有一爐灶,灶台上疊壓四層大小不同的方形和梯形器物,頂部有煙囪。一女子半跪在灶前向爐膛里添柴,另一女子持缽站在灶旁。地上放著酒壺、高足碗、木桶、貯酒槽等用品,整個畫面比較接近家庭式的釀酒作坊。

佛經中說,成佛是需要經過漸進修行的,就像陶師製作陶器那樣一步步完成。畫工據此繪製了制陶圖,畫面多是一位陶師,赤裸上身,下著短褲,正在全神貫注製作陶器。

這裡的陶師用的是輪製法,地上放一圓輪,上置陶坯,用腳來控制圓輪的轉動。畫中的陶師在樹下緊張的勞作,不遠處是他的妻子和孩子,這就是當時家庭作坊的形象反映。

土木工程行業,主要包括木匠、泥匠、石匠和灰匠等工種,是修建洞窟和房屋的主力軍,有的木匠還專門從事雕版。有時,木匠還與塑匠相互配合,因為敦煌彩塑多為木骨泥塑,事先需木匠做好骨架,然後再上泥繪塑。石匠除了開鑿洞窟外,還負責打制磨石和其他各種石料。

敦煌壁畫中表現這些行業的畫面主要是宣傳佛教中的福田思想。莫高窟第302窟的福田經變中有 「興立浮圖僧房堂閣」,從伐木開始繪起,畫面有三個工人,正在斫樹、運木,為工程備料;接下來的畫面是一座塔,塔有兩層、四門,並於中心置輪,三名工人正在施工,另有一名於樹下執矩尺進行指揮;下一個畫面是一座懸山起脊的堂閣,一名工人正揮鏝砑牆。

鐵匠是鍛鐵者的統稱,敦煌壁畫中就有鍛鐵的情景,整個畫面分鍛鐵和鼓風兩個部分。畫中鍛鐵者有兩人,一人左手執小錘,右手握鉗夾鐵;另一人雙手舉大錘,作鍛鐵狀。鼓風的畫面中有雙扇門的立式梯形風扇,扇上有杆狀拉手,鼓風者坐在墩上,以足抵風扇,兩手各握一扇門拉手,一推一拉,正在鼓風。圖中的三人均穿南宋的服飾,所以這幅畫面所繪可能是南宋時期的鍛鐵場面。

敦煌石窟精美絕倫的壁畫與彩塑,都出自於古代敦煌的畫匠與塑匠之手。

在佛教中,修建佛塔、繪製佛畫是一大功德,畫面下部有一正在裝修的歇山頂小寺廟,房前屋後有畫匠在工作,一人手拿調色用的碗,另一人舉筆繪畫。畫匠們都穿著圓領袍服,同一畫面中的其他工匠都上身半裸、下著犢鼻短褲。

從商者

敦煌是河西地區的商業重鎮,這裡不僅有專門的貿易場所,還有提供給來往商旅和常住市民的娛樂、消費、服務的設施。儘管敦煌壁畫主要是佛教內容,但透過一些場景,仍可以看到形象的肉坊、酒肆、瓦舍、醫坊和雜技百戲的畫面,對古代敦煌的百業風貌也可略見一斑了。

客棧是設在旅途中供人休息的客店,見於五台山圖中。畫中屋內坐著店主,門前一人作揖求宿,屋前有籬笆圍欄,院內有一長形木槽,供客人餵牲口之用。屋外一背負財物的行人向客棧走來,似要投宿。靈口之店外兩人正在推碾磨糧食,可見此店還經營客人食宿。

肉肆就是肉店。佛經說 「衢路市肆,諸賣肉人,或將犬馬人牛等肉,為求利故,而販鬻之」,經文的本意是勸說佛教徒不要吃肉,但畫工根據經文繪出了一幅肉鋪的畫面。

畫中一肉店,店內掛肉,店外置案,案上放肉,案下還放著一頭待宰的肥羊。案旁有一肉販,正執刀割肉,雙目怒視前方的野狗,野狗趴在地上昂頭看肉,眼睛露出貪婪的目光。這一畫面真實的反映了古代敦煌肉市的一角,保存了珍貴的形象資料。

賣藝者

雜技在中國古代,無論是在宮廷還是在民間,都很受歡迎。漢唐時期,雜技藝術已經達到了繁盛多姿、技藝高超的境界,而且在漢初就已開始吸收西域各國的奇伎異術。雜技演出的地點是瓦舍,唐宋時期瓦舍之風頗盛。

畫中一人張臂頭頂十字長竿,竿上有三層四人表演,技藝相當高超,這就是雜技中的頂竿。

還有一幅圖為一場露天的雜技演出,右立一人面對觀眾「量活」,即中國戲法中為吸引觀眾的墊活;中間兩人在竿上正式表演,兩名童子身著百戲衣,上為半臂衫,下作綢短裙,一人以一隻腳踏在另一人的頭頂上;前有六人或站或坐彈奏樂器為其伴奏,左起分別為吹橫笛、打拍板、彈曲項琵琶、持打擊樂器、吹排簫、吹洞簫的。兩位主要演員除了要作緣竿頂技表演外,同時還要變幻出桃子,這是雜技中帶有魔術性質的特殊表演。

世代敦煌勞動人民的共同協作,創造出了耀眼的敦煌文明。世界上任何的人間奇蹟,也都是勞動者智慧和汗水的結晶,也許歷史不能記住某個人的姓名,但是「勞動者」這個群體名字,會一直閃耀在人類的光榮榜上。

內容來自敦煌研究院 如有侵權 請聯繫我們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