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屆柏林電影節進行中,點擊了解「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

奕齊影業 發佈 2020-02-26T07:31:43+00:00

當今,世界上有十五個國際A類電影節,分別是:其中,威尼斯電影節、柏林電影節、坎城電影節堅持以「藝術性」作為最高指標,鼓勵個性與創新的創作方向,是國際A類電影節中最具影響力的類別,被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

為了推動電影藝術的發展,提高電影藝術創作水準,電影節順勢而生,旨在表揚為電影做出貢獻的優秀電影人,促進國家和地區間電影藝術的交流。

當今,世界上有十五個國際A類電影節,分別是:


其中,威尼斯電影節、柏林電影節、坎城電影節堅持以「藝術性」作為最高指標,鼓勵個性與創新的創作方向,是國際A類電影節中最具影響力的類別,被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以及華人電影獲獎情況。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電影節歷史最悠久,創辦於1932年,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


威尼斯電影節在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到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1946年恢復舉行。

威尼斯電影節的最高榮譽金獅獎,頒發給最佳長片,從1949年開始頒發,被認為是世界電影界最高榮譽之一 。最佳影片銀獅獎是威尼斯電影節僅次於金獅獎的獎項,2013年正式改名為「評審團大獎」。

迄今為止拿到金獅獎的華語電影有:《悲情城市》《秋菊打官司》《愛情萬歲》《一個都不能少》《斷背山》《三峽好人》《色·戒》。

1989年,台灣電影導演侯孝賢執導的《悲情城市》拿下第46屆金獅獎,是華語電影首次獲得該獎項。

1992年,張藝謀執導的《秋菊打官司》獲得第49屆金獅獎,主演鞏俐憑藉該片榮獲最佳女演員獎,成為中國大陸第一位國際電影節影后。

1994年,台灣導演蔡明亮的《愛情萬歲》獲得第51屆金獅獎。同年,姜文導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將20歲的夏雨推上威尼斯影帝的寶座,成為華人影壇中的第一人。

1999年,張藝謀再度憑藉《一個都不能少》摘得第56屆金獅獎。

2005年,華人導演李安憑藉電影《斷背山》摘得第62屆金獅獎。

2006年,第六代導演代表賈樟柯的《三峽好人》拿下第63屆金獅獎。

2007年,李安再次憑藉《色·戒》摘得第64屆金獅獎。

最近一屆,也就是2019年第76屆金獅獎被托德·菲利普斯的《小丑》拿下。

坎城國際電影節

坎城國際電影節影響力最大,創立於1946年,是當今世界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在每年5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

坎城國際電影節分為「主競賽」、「導演雙周」、「一種關注」、「國際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六個單元,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1959年,台灣話劇界元老田琛的《盪發與聖女》成為第一部正式入圍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的中國影片。

1975年,香港電影大師胡金銓的《俠女》獲得坎城技術大獎。

1993年,陳凱歌導演,張國榮、鞏俐、張豐毅主演的《霸王別姬》贏得第46屆金棕櫚獎,這是華語電影迄今為止第一次獲得金棕櫚大獎。

1994年,張藝謀《活著》獲得評審團大獎,主演葛優獲得最佳男演員獎,成為第一位華人坎城影帝。

此外,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技術大獎)、王家衛導演的《春光乍泄》(最佳導演獎)、姜文導演的《鬼子來了》(評審團大獎)、王小帥導演的《青紅》(評審團大獎)等作品在坎城電影節上獲得了有分量的大獎。

2019年,第72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被韓國導演奉俊昊的《寄生蟲》摘得。

柏林國際電影節

柏林國際電影節,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獎項設置最接近奧斯卡,創立於1951年,原在每年6-7月間舉行,從1978年起提前至2月舉行,為期2周。

柏林國際電影節分為「主競賽」、「全景」、「論壇及論壇擴展」、「新生代」四個單元,主要獎項有金熊獎(授以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和銀熊獎(授予最佳短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傑出藝術成就等)和其他獎項(水晶熊獎、最佳同志電影泰迪熊獎、流星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標誌物是一隻抬起手臂向人們致意的柏林熊。

迄今為止,華人電影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多項大獎,共拿過6個金熊獎、5個評審團大獎以及其他獎項。

1988年,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是中國電影獲得的第一個國際A類電影節頂級獎項。

1993年,李安執導的電影《喜宴》、謝飛執導的電影《香魂女》獲得第43屆最佳影片金熊獎。

1996年,李安的《理智與情感》獲得第46屆最佳影片金熊獎。

2007年,王全安憑藉電影《圖雅的婚事》獲得第57屆最佳影片金熊獎。

2014年,刁亦男憑藉電影《白日焰火》斬獲第64屆最佳影片金熊獎。

此外,吳子牛《晚鐘》(1989年,第39屆)、蔡明亮《河流》(1997年、第47屆)、張藝謀《我的父親母親》(2000年,第50屆)、王小帥《十七歲的單車》(2001年,第51屆)、顧長衛《孔雀》(2005年,第55屆)分別拿下評審團大獎。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演員王景春、詠梅憑藉在電影《地久天長》中的優異表現,包攬最佳男女演員獎兩座銀熊獎盃,創下華語片在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的新的獲獎紀錄。

2020年,第70屆柏林電影節已然啟幕,中國大陸導演賈樟柯帶著新作《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參賽,期待著好消息傳來。

關於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的介紹就先到這裡,大家還想了解哪些電影相關的知識,可以留言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