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相親不相輕,歷史上的王安石和蘇軾,他倆就是典範

壹圓文化 發佈 2020-02-27T17:46:40+00:00

之後,宋神宗想讓蘇軾編修中書條例,這時,王安石馬上跳出來反對,"軾與臣所學及議論皆異,別試以事可也。"當王安石得知神宗打算任用蘇軾當諫官時,更是極力阻止,並使了一計,讓蘇軾去開封府做了一個管雜事的小官。

王安石和蘇軾,同被尊稱為"唐宋八大家"。都是當時才華橫溢的詩人、散文家,也是同朝為臣的年輕有為的國家棟樑。

兩人因緣際會,相逢於北宋積貧積弱又內憂外患的時代。兩人身不由己同時捲入變法的黨爭漩渦中。

政見上的針鋒相對,讓兩人相背而離,更是被反對變法的保守派大做文章,把兩人傳為不共戴天的仇人,兩派勢同水火。

當時,王安石是變法的領袖,而猶豫不定的蘇軾看著在新法的實施過程中,被貪贓枉法之人利用來盤剝百姓,他對王安石激進的改革作風更是不敢苟同,於是走上了積極反對變法的道路。

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準備變更科舉制度,請求興辦學校,在科舉考試罷除詩賦等科目,專以經、論、策來考試。蘇軾隨即上《議學校貢舉狀》,論述貢舉之法百年,不可輕易改動。

宋神宗看到此奏本後,召見了蘇軾,這事引起王安石的強烈不滿。

之後,宋神宗想讓蘇軾編修中書條例,這時,王安石馬上跳出來反對,"軾與臣所學及議論皆異,別試以事可也。"

當王安石得知神宗打算任用蘇軾當諫官時,更是極力阻止,並使了一計,讓蘇軾去開封府做了一個管雜事的小官。

蘇軾去了開卦府,當了一個叫推官這樣的小官職,可他還是憂國憂民,不那麼安分。又寫了《上神宗皇帝書》、《再上神宗皇帝》,直接反對新法。

最令王安石忍無可忍的是,蘇軾在《擬進士對御試策》中說到:"晉武平吳,獨斷而克;苻堅伐晉,獨斷而亡;齊桓專任管仲而霸,燕噲專任子之而敗;事同功異。"直接影射王安石變法中的獨斷專行。

王安石怒不可遏,向神宗進言:"軾才亦高,但所學不正……請黜之。"幾天後,又對神宗說:"如軾者,不困之使自悔而絀其不逞之心,安肯為陛下用?"

這時,恰巧有人告發蘇氏兄弟在運父親靈柩回鄉的過程中偷運私鹽,王安石立即下令徹查,並拘捕了相關的人士來詢問。

後來,雖然查明此事實屬誣陷,但經歷這樣一次次的交鋒,蘇軾知道自己已經無法在朝廷中再呆下去,於是請求外放,去杭州當了太守。

蘇軾雖去,但朝中反對變法的聲勢並沒有減少。王安石在遭逢誣陷之冤和喪子之痛後,罷相辭官,回到江寧老家。兩人前後離開朝廷,終於有機會冰釋前嫌。

元豐初年,王安石的朋黨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向神宗皇帝上奏,說蘇軾"謗仙朝廷"。神宗大怒,傳旨將蘇軾逮捕,不久就定罪問斬。除其弟蘇轍外,滿朝文武無人敢為其求情。

此時,王安石身在江寧,待他得知這場轟動朝野的"烏台詩案"時,蘇軾罪名已定,性命危在旦夕。想到國家正值多事之秋,蘇軾人才難得。他連夜修書,請人快馬加鞭送往京城。

信中說到,目前國家正值用人之際,切不能因為蘇軾寫了一些不中聽的小詩就錯殺良材。神宗對王安石敬重有加,看過信後,也覺得有道理,便下旨釋放蘇軾,將他貶到黃州。

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奉命從黃州移居汝州。途經江寧,想起隱居於此的王安石,深為過去王安石不計前嫌冒死相救而感動不已,於是趁此機會專程拜訪,以消除多年的隔閡。

王安石聽到蘇軾來到江寧,馬上披蓑衣戴斗笠,騎著瘦驢,風塵僕僕趕到渡口與之相會。兩人在江邊煮酒和詩,通宵達旦。此後兩人同游數日,相談甚歡。

事實上,兩位集文學底蘊與政治卓見於一身的風流人物,從未成為真正的敵人。政見上不可調和的矛盾,僅僅在於各自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兩人的初衷,都是為國為民,絕不存在對錯之分、忠奸之別。

王安石和蘇軾,於文學上互相敬佩,於政治上互相寬容,使多年的官場恩怨最終煙消雲散,成為"文人相親"的典範,非常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

關鍵字: